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要說最近討論度最高的電視劇,那《安家》一定能排前三。有《蝸居》編劇六六執筆,一眾實力派演員加盟,《安家》一開始就被觀眾給予了很高的期待。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但事與願違,《安家》一上線,便評分大跌,在豆瓣上勉強達到了6.2的評分。

就是這樣一部圍繞著房產中介展開的電視劇,卻因演技浮誇,行業常識不夠等等多方面原因,被網友詬病。更有人拿《賣房子的女人》(日版《安家》)與之相對比,認為《安家》過於將精力放在了家長裡短上,忽略了展示房產中介這一職業的專業魅力。

角色、劇情、專業……一部好的行業劇應該對諸多元素進行恰當配比,也許《安家》相較於優秀的行業劇還有些距離,但是如果單從對於當前中國“房社會”的剖析來看,《安家》無疑給了我們諸多啟發。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在中國人的眼中,房子不僅是住所,更是家的象徵」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行業劇的皮,倫理劇的心

無論是從角色的設置、環境的安排還是節奏的把控,《安家》在藝術呈現上,都借鑑了許多行業劇的特徵,但在核心內容上,行業與職業似乎並不是《安家》想要著重表現的東西。

和以往大男主/大女主劇不同,《安家》將一群人、一間房、多個故事作為了整部劇的骨架。

在這個名為“安家天下”的房產中介內,除了孫儷飾演的房似錦以外,徐姑姑、老油條、壁櫥公主、九八五等7個角色都分別擁有屬於自己的臉譜化人設。

其中徐姑姑是一個熱心腸的暖男店長,老油條是一個職場滑頭精,壁櫥公主全家擠在老破小裡卻幻想找一個有房有車的上海老公,九八五畢業於名牌985大學,不甘於平凡來上海做起了房產銷售....

在這間小小的中介小屋裡,個性鮮明的他們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或搞笑或悲傷的故事。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安家天下”的八名個性鮮明的員工

從兒子要求老人在房產證上加上媳婦名字,到原配因老公給小三買房而大鬧中介,幾乎每一個圍繞“房”的故事,都和這些生動的人物結合在一起,也讓觀眾對於“安家天下”這個小屋,有了親切和熟悉的感覺。

這樣一種對於人物、環境、故事臉譜化的呈現,使得《安家》貌似有了一些日本行業劇的影子。但與傳統日本行業劇不同的是,在六六的筆下,這些原本更加依託於“中介銷售神技”的小故事,卻將講述的中心放在買房人的身上。

在已經播出的16集中,《安家》呈現出了多對“買房人畫像”。這裡面有為居住環境焦慮的博士夫婦,有為兒子攢了一輩子錢買婚房的早餐店夫婦,還有家庭美滿,卻出軌給小三買房的大老闆。

在處理“賣房人——房子——買房人”這三個角色關係時,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更多著墨的,是賣房人對於買房人需求的考量與滿足,最終落腳到房產中介這一職業的特殊性與社會價值。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三軒家萬智技驚四座的銷售技巧

但《安家》對於這個關係的處理,則是通過賣方人的眼睛,去看買房人因房子而產生的問題。

這兩種視角的不同,透露出了《安家》的真面目——行業劇只是皮囊,家庭倫理劇才是內裡。

除了一開始,孫儷飾演的房似錦通過強悍的心理洞察和銷售技巧,成功將“跑道房”改造成女博士醫生夢想之家外,之後的劇情當中矛盾衝突的解決往往依賴於買房者自身的妥協,甚至於是對問題的擱置。而房產中介這個原本電視劇的主角,發揮的作用相比日版小了許多。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安家》中房似錦銷售房產的話術

因此,《安家》這部電視劇,看似是在拍一個行業,一群“中介人”,但事實上,導演和編劇想要讓我們看到的,是那些“房子”背後的中國家庭倫理問題。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被房子“捆綁”的人生

在評價《安家》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拿“中介人的形象塑造”來作為標準。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之下,房子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存在,其對於買房人的意義以及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才是以“房”為核心的電視劇最應該關注的。

而《安家》恰恰通過老、中、青三代人,展現了房子在中國家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劇中,老嚴和妻子年過半百,在上海做了大半輩子的早餐店生意,攢下了一大筆錢準備給兒子買婚房結婚,同時為自己尋得了一個安穩的住所。

老嚴就像是中國父母的一個縮影,為了讓孩子有所居,辛勤一生。房子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一生奮鬥的目標,如同“四世同堂”的傳統家族圖景一樣,能夠為這個心中的美好圖景購置一個實在的“宅子”,就成為了許多老一輩人的追求。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對於家族圖景的嚮往,當老嚴兒媳婦想要在房產證上加上自己名字的時候,老兩口猶豫了。

這種猶豫不是來自於財產被分割的擔憂,而是一個家族對於外來者的警惕,當得知兒媳婦懷了孩子的時候,這樣一種警惕也就瞬間消失了。房產證加名字,在我們看來關於金錢的事情,在老一輩眼中或許更像是接納與否的一種象徵。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老嚴買到房之後感覺終於在上海生了根

相較於老嚴把房產看作是家族象徵不同,對於人到中年的闞先生和闞太太來說,房子更像是婚姻的試金石。當闞太太得知房似錦小三買房子的時候,她第一反應是中介在幫著小三破壞家庭,轉移財產。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而事實上當婚姻隨著年齡走到中期,許多繁重的生活瑣事,使得本就變得脆弱的情感聯繫,被物質所代償。

對於照顧著二老和四個孩子的闞太太來說,房子像是給婚姻關係上的一把鎖,當房子也被竊取的時候,暴露在風沙中的婚姻,真的是“風一吹就散了”。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安家》中闞太太指責中介幫她老公偷人

而對於年輕夫婦宮醫生一家來說,房子是幻想中遙不可及的生活。宮醫生和丈夫一個是博士醫生,一個是博士工程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他們卻被上海的高房價打垮了。

當宮醫生坐在馬桶上改論文的時候,一個寬敞明亮帶著小書房的房子,彷彿是剛畢業時對於生活最美麗的想象。作為年輕人,我們曾經或多或少對於生活方式有著自己的幻想,然而當真正走入社會,才發現夢想的地基是房子,而它昂貴的售價最終也讓生活離自己遠去。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宮醫生坐在馬桶上改論文

《安家》通過中介的眼睛,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房子背後的眾生相。在看這部劇之前,我們或許從來沒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到:原來房子已經和許多中國人的人生軌跡,牢牢捆綁在了一起。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無房不成“家”的傳統觀念

其實,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把房子看得如此的重要。

當代中國人為房所狂,也為房所困的背後,是無房不成“家”的傳統思想與城市高房價的無奈。

和遊牧民族不同,千年以來的農耕生活造就了中國人獨特的置業觀。在男耕女織的小農社會,由於田地的不可移動性,擁有一個固定的居住場所和田地,就意味著一個家庭可以世世代代延續下去。而對於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來說,難以移動的固定房產,則成為了一個家庭的負擔。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以房屋為核心的傳統“男耕女織”生活方式

因此,在長期的耕種傳統中,土地、房子逐漸和“家”的概念融合起來。在封建社會,“分家”這個概念,在現實層面往往通過入住新的房子來體現。無論是皇族還是庶民,一旦成年之後離開父母入住到新的房子,就意味著“新家庭”的誕生。

這樣的思想,同樣影響著今天的我們。現如今,在伴侶的選擇上,房子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硬標準。和《安家》中的上海小姑娘朱閃閃一樣,將房屋放在婚姻之前的“前置觀念”,是許多年輕人和家長不願意放棄的“金科玉律”。

這種看似忽視了愛情,只追求物質的觀念,背後是無房不成“家”觀念的一個縮影,畢竟在傳統意義上:如果連房子都沒有,新的家庭又從何談起呢?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朱閃閃的人生夢想

這是當今中國,無數人為房瘋狂的原因,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裡,為房瘋狂的人們最終也只能為房所困。大都市的集聚效應,使得房價突破了許多人的購買能力,懷揣著家庭夢想的人們,最終只能望“房”興嘆。

許多網友感嘆道:把故事背景設在上海的《安家》,其“安家”二字本身就充滿了無奈與諷刺。與“家”緊緊捆綁的房子,成為了劇中人物歡樂或悲傷的來源。而在現實中,房子也同樣困住了親情、困住了婚姻、困住了愛情。

孫儷在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只是房屋中介,只負責賣房子,又給不了房子裡的幸福。的確,面對那些被無房不成“家”的傳統觀念驅使,卻又無力負擔高房價的人們,房產中介們的確無能為力。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 房似錦對於房產中介的認知

但無能為力的又何止是他們,如果我們不能從觀念中,將“家”與房解綁,那麼房子便很難迴歸住所的本質,更不用提所謂的“居者有其屋”。

當下,有許多年輕人開始選擇租房的生活方式,輕資產的背後是對於家庭有了更高的認知?還是隻是迫於現實的無奈?我們不得而知。

熱播劇《安家》: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但我們清楚,拋棄無房不成“家”觀念,永遠不是最終的目的,使“家”有處可安,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