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不適合學理科”,傳統偏見還是有科學依據?

前方有車擦掛,路過的司機一邊搖下車窗,一邊嘆氣:

“哎呀,又是女司機!”

可不是嗎?女司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好、方向感不好、穿著高跟鞋誤把剎車當油門,難得中外群眾達成高度一致:

Woman driver is a moving danger. 女司機是移動的風險。

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無錫、南京等城市所有交通傷亡事故中,女司機的事故比例佔15%,死亡事故佔比不到12%。

是因為女司機總人數更少所以事故比例低嗎?也不是。上海市已申領機動車駕駛證的駕駛人共760.6萬人,其中女性機動車駕駛人264.4萬人,佔比34.8%。然而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表示,2018年全年,女司機交通肇事佔13%。

“女生不適合學理科”,傳統偏見還是有科學依據?

可見,我們對女司機的偏見,沒有事實依據。

如果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對女司機的看法都不甚準確,還有什麼是我們不曾察覺的偏見呢?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最需要改變的偏見是——“女生不適合學理科。”

“女生動手能力差,分析能力弱,空間想象力不如男生,學習理科不具備優勢。”這樣的見解伴隨著一代代女生成長,這個想法有沒有道理呢?

針對“女性因為天生在數學能力上的差異不適合STEM學科的學習”這一傳統認識,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發展神經科學教授Jessica Cantlon對正在學習數學的55名女孩和49名男孩做fMRI大腦掃描,團隊發現,“孩子們學習數學時的大腦運動非常相似,沒有性別差異。”腦成像技術讓研究者意識到男生女生在數學學習上沒有生物意義上的差異。

“女生不適合學理科”,傳統偏見還是有科學依據?

關於性別差異對科學學習影響的研究還有很多:

1.2017年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實驗室研究表明通過在學校和家中開展有趣的STEM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女生對數學、科學以及計算機的興趣和信心。

2. 2015年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父母在學習期間有對數學的焦慮,那麼他們的孩子 更有可能對數學也產生焦慮。

3. 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研究團隊發現,父母和教師如果帶給女孩學習數學和科學的信心,其作用可以大大抵消孩子對相關學科缺乏興趣。

相關研究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科學無法證明人們傳統的性別認識

“女生不擅長學理科”這樣的想法更多地是受社會與文化的影響。男孩子從小會受到更多的鼓勵玩建構、空間相關的遊戲,這或許促進了後天的立體思維與空間想象能力。文化中的暗示和影響會將一點點區別加以放大,這樣的差別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以至於女生離STEM相關職業越來越遠,而STEM領域相關職業,是未來社會發展最有回報的職業。 “千人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女性佔比僅為6.9%。

為促使女性更好地投入科學領域的學習與研究,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提升女性參與和發展學術事業能力計劃”(ADVANCE計劃)’英國啟動雅典娜計劃(ATHENA),促進英國大學和科研院所中女性科技人員的職業發展。2011年,科技部、全國婦聯印發了《關於加強女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對鼓勵女性從事科研工作予以政策傾斜。

“女生不適合學理科”,傳統偏見還是有科學依據?

讓更多的女生走近科學,有政策工具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讓她們在生活裡有更多活生生的例子,有學習的榜樣,有科學“明星”可以追。

“If you see them, you can become them.” 如果你在生活中見到她們, 你就能成為她們。

因此,採訪了身邊三位正在從事科學、計算機科學相關研究和工作的女性,記錄了她們的感受。

1. 劉同學,Phd在讀

“我現在在做大氣化學相關的研究。”

從小到大我聽了不少性別固有認識的言論,在中國也好,美國也好,很多人心裡的性別歧視和偏見是根深蒂固的。

然而我自己是極其幸運的。父母對我的教育讓我看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品格,而不是”女孩子應該怎麼樣“。我的身邊總是有和我互相欣賞支持的朋友。在現在的工作環境裡,我沒經歷過基於性別的歧視或偏見,也沒體會到男性女性之間在工作能力上有什麼差異。有幸這樣“健康成長”,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擅長和不擅長的學科,適合和不適合的工作,和性別無關。瞭解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是一個非常難的課題,但性別絕對不是一個考慮因素。我喜歡嚴謹的邏輯分析,看重科學工作的意義,所以從事科學研究,然後我恰好是個女生罷了。如果我喜歡文科,我也不會把這個看作我“作為女生的特質”,我就是一個喜歡文科的“人”。自己的人生取決於自己。

當然,正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我們才需要關於性別的研究,也需要從體制和文化上作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來讓每個人都能自由發揮潛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知道在實踐上這很難,也知道性別歧視是如何不著痕跡地影響著多少女性的選擇,但我也相信,我們有力量做出改變。

我的一些女生朋友坦言如果家人好友說類似“女生做不好科研”之類的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但理智上還是相信自己。悲傷的是,即使我們在個人事業上全力以赴,如果我們不努力改變社會,玻璃天花板或許就在等著我們。但在我們衝破那層玻璃天花板之前,我們要先衝破自己心裡的玻璃天花板,不是嗎?

“女生不適合學理科”,傳統偏見還是有科學依據?

Ms. 黃,程序員

我現在主要做的保險理賠核心系統的java開發相關的研究,俗稱程序猿。

在程序開發領域,性別差異是比較明顯的。

我們每隔14天會有新的功能出現,在系統正式提供給客戶使用的那一天,需要負責人在週六的凌晨2-5點熬夜值守,保證不出任何問題,因為這種頻繁的熬夜出現,導致在競選負責人的時候,一般都會傾向於選擇男性。如果撇開生理上帶來的劣勢,女性的確也可以做的很好,並且盡職,只是相對於男性來說,不具備優勢而已。

在我中學期間,家長和學校也是非常鼓勵我學習理工科相關知識的。

對於女孩子不擅長科學學習這個問題,我在想,誰是天生就擅長成為領導者、政治家、天生擅長看病救人的麼?沒有吧?對於所有英語國家的人來說,中國人都是擅長說中文的,對吧?是因為我們有天賦麼?不,不是的,是因為我們有環境這個優勢,僅此而已。我們用了18年看似不經意的練習,鑄就了擅長。擅長一件事,只需要我們畢生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投入,最後都會挺擅長這件事,無論男女。只要能承受同等的時間代價,身體代價,心裡代價,金錢代價。一個女孩子擅長科學幾乎是沒有懸念的。

“女生不適合學理科”,傳統偏見還是有科學依據?

Phd,小A

我也是學理科,現在在做研究。

小時候我成績好,別人誇我,我媽媽自謙的時候就會說:“我家小女孩都能行,你家小男孩肯定也行。” 我很反感這樣的話。我是一個好強的人,這樣的偏見讓我想要反抗。我高中時開始思考,自己對某個學科的“喜歡”,多少是來源於爭強好勝不服輸,多少是來源於真正的喜歡。我後來開始嘗試改變自己“好強”的態度,開始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但這個改變的過程伴隨大量的內耗,直到今天我都不能確定自己完全去除了最初的噪音。

性別偏見不著痕跡地影響著女性的選擇。有的人屈服,有的人反抗,我們其實都被這樣的偏見影響了對內心追求的探索。我說我喜歡理科,理想情況是,我真的喜歡理科,但實際情況裡,這樣的喜歡是否摻雜了我為了對“女生學不好理科“的質疑的反抗,這是很難分辨的。

“我感覺我的體驗就是這樣,平衡事業生活之類的任務本身我不覺得難,當然我知道這已經是無數幸運之下的結果,還有無數的人這兩者任何一個都沒有機會。我所面對的困難,是尋找自己內心追求的時候已經深深內化了的噪音,和試圖分辨這些噪音時耗費的精力。”

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女性科學家,叫居里夫人,不不不,叫瑪麗居里。

“居里夫人”這個稱呼被我們沿用了數十年,但是國際社會已改稱她為瑪麗居里(Marie Curie),而非居里夫人(Madame Curie),因為她有自己的名字,不只是一位“夫人”。順口的稱呼要改過來,需要一點點控制力,“女生不適合學理科”的傳統觀念要改過來,需要什麼呢?

1.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ilwaukee. (2008, September 8). Tracking The Reasons Many Girls Avoid Science And Math.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7, 2020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09/080905153807.htm

2.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17, April 27). Can early experiences with computers, robots increase STEM interest among young girl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7, 2020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27130757.htm

3.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5, August 10). Parents' math anxiety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ath achievemen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7, 2020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8/150810091859.htm

4. “女司機是“馬路殺手”?官方數據顯示這也許是偏見”,中國新聞網

5.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news release, Nov. 8, 2019

4. 秦佩恆,趙蘭香, 萬勁波,“ 如何讓女科學家事業、家庭兼顧?”,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