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妻舅楊開智說:“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1949年8月10日,香山的深夜分外寂靜,雙清別墅的燈火依然亮著。毛澤東正在給楊開智寫信,這是他帶領黨中央進北平後給親人的第一封回信。信中問候岳母楊老太太,關心楊家衣食狀況,字裡行間飽含著對親人們的殷切之情。

毛澤東對妻舅楊開智說:“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楊開慧犧牲後,她哥哥楊開智和妻子李崇德、楊開慧母親楊老太太冒著生命危險,從監獄接回毛岸英三兄弟,又冒險將三個孩子護送給上海地下黨組織。

楊開智是毛澤東恩師、岳父楊昌濟之子,是毛澤東摯愛楊開慧的胞兄,與毛澤東的交情也很深。楊昌濟曾留學日本、英國,是著名倫理學教授。他經常在家中熱情招待學生們,無論是在長沙,還是舉家遷居北京後,毛澤東、蔡和森等人都是楊家的常客,師生們濟濟一堂,楊家兄妹也加入其中,熱烈討論中國之未來。楊開智就這樣和毛澤東結下了深厚情誼。


毛澤東對妻舅楊開智說:“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圖為毛岸英(後排右)代表毛澤東看望楊家。

楊開智(後排中)唯一的女兒楊展,1937年在長沙入黨,1941年秋天在晉察冀邊區犧牲。從楊昌濟到楊開智、楊開慧,再到楊展,楊家三代都為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

1921年,楊開智考取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在校參與創建社會主義研究小組,是非常活躍的進步學生。他一直支持革命事業,盡個人財力(包括父親楊昌濟身後的部分喪葬費),資助毛澤東在長沙開辦文化書社,多次掩護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展革命工作。楊開慧慘遭殺害時,毛岸英8歲、毛岸青7歲,毛岸龍才3歲。楊開智和妻子李崇德冒著性命危險,從監獄接回毛岸英三兄弟,在國民黨當局監視下東躲西藏。後來根據黨的指示,讓楊老太太和李崇德扮著走親戚的樣子,冒險將三個孩子轉移,坐火車前往武漢,再改乘輪船去上海,將其護送到上海地下黨組織,交給他們的叔父毛澤民。楊開智唯一的女兒楊展,1937年在長沙入黨,後來奔赴延安,1941年秋天在晉察冀邊區犧牲。從楊昌濟到楊開智、楊開慧,再到楊展,楊家三代都為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

毛澤東對楊家感情深厚,一直惦念著老太太向振熙。1個月後,他託回長沙省親的王稼祥夫人朱仲麗專程看望楊老太太,並帶去書信和禮物。朱仲麗到長沙的第二天便去楊老太太家轉達毛澤東的問候,這讓楊老太太和楊開智夫婦感到非常驚喜。

楊開智當時在湖南某農場工作,不久,他給毛澤東寫信,希望能在北京給他安排一份工作。10月9日,毛澤東回信:“希望你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湖南省委派你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同時,毛澤東給時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長沙軍管會副主任王首道寫了一封信:“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其老母如有困難,可給若干幫助。”

毛澤東對妻舅楊開智說:“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毛澤東給時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委員、長沙軍管會副主任王首道寫了一封信:“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其老母如有困難,可給若干幫助”

說起來楊開智既有學歷專長,也有革命經歷,又是烈士家屬,完全有資格來北京工作。毛澤東為什麼不讓楊開智來京工作?因為他深知裙帶之門萬不可開,越是自己的至親越要嚴格要求。

楊開智收到毛澤東的回信後,打消了去北京的念頭,卻又萌生了在長沙謀“廳長方面職位”的想法,便託在京工作的表弟向三立給毛岸英寫了一封信。

毛澤東曾經跟毛岸英交代過,對待親友有一個總原則,就是不能因為他的關係為他們謀取私利。10月24日,毛岸英給表舅向三立寫了一封長信,信中寫道:“我非常替他(指舅舅楊開智)慚愧。新的時代,這種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極端落後了,而尤以通過我父親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國之所以不同於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於國民黨,毛澤東之所以不同於蔣介石,毛澤東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於蔣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於此。皇親貴戚仗勢發財,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拒絕了楊開智安排工作的請求,但這並不影響毛澤東和楊家人的親情。1950年4月,他委託毛岸英帶著珍貴禮物回湘探望80大壽的楊老太太,並致信楊開智、李崇德夫婦:“小兒岸英回湘為老太太上壽,併為他母親掃墓,同時看望你們,請你們給他以指教為荷。”關愛之情,躍然紙上。

毛澤東對妻舅楊開智說:“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

圖為1956年11月,毛澤東在北京接待親友。

毛澤東與親友交往中不為親徇私,不為舊謀利,但對親友們的冷暖安危十分關心,他本著“濟親,但不以公濟私”的原則,用自己的稿費資助、接濟親友。

毛澤東毛岸英父子對楊開智的態度,凸顯了他們“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的“三不”原則,留下了一段足以傳頌千古的佳話。

來源:《老一輩革命家在香山》,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

網編:侯潔英

監製:方丹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