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妻舅杨开智说:“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1949年8月10日,香山的深夜分外寂静,双清别墅的灯火依然亮着。毛泽东正在给杨开智写信,这是他带领党中央进北平后给亲人的第一封回信。信中问候岳母杨老太太,关心杨家衣食状况,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亲人们的殷切之情。

毛泽东对妻舅杨开智说:“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杨开慧牺牲后,她哥哥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德、杨开慧母亲杨老太太冒着生命危险,从监狱接回毛岸英三兄弟,又冒险将三个孩子护送给上海地下党组织。

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岳父杨昌济之子,是毛泽东挚爱杨开慧的胞兄,与毛泽东的交情也很深。杨昌济曾留学日本、英国,是著名伦理学教授。他经常在家中热情招待学生们,无论是在长沙,还是举家迁居北京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都是杨家的常客,师生们济济一堂,杨家兄妹也加入其中,热烈讨论中国之未来。杨开智就这样和毛泽东结下了深厚情谊。


毛泽东对妻舅杨开智说:“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图为毛岸英(后排右)代表毛泽东看望杨家。

杨开智(后排中)唯一的女儿杨展,1937年在长沙入党,1941年秋天在晋察冀边区牺牲。从杨昌济到杨开智、杨开慧,再到杨展,杨家三代都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1921年,杨开智考取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在校参与创建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是非常活跃的进步学生。他一直支持革命事业,尽个人财力(包括父亲杨昌济身后的部分丧葬费),资助毛泽东在长沙开办文化书社,多次掩护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展革命工作。杨开慧惨遭杀害时,毛岸英8岁、毛岸青7岁,毛岸龙才3岁。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德冒着性命危险,从监狱接回毛岸英三兄弟,在国民党当局监视下东躲西藏。后来根据党的指示,让杨老太太和李崇德扮着走亲戚的样子,冒险将三个孩子转移,坐火车前往武汉,再改乘轮船去上海,将其护送到上海地下党组织,交给他们的叔父毛泽民。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杨展,1937年在长沙入党,后来奔赴延安,1941年秋天在晋察冀边区牺牲。从杨昌济到杨开智、杨开慧,再到杨展,杨家三代都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毛泽东对杨家感情深厚,一直惦念着老太太向振熙。1个月后,他托回长沙省亲的王稼祥夫人朱仲丽专程看望杨老太太,并带去书信和礼物。朱仲丽到长沙的第二天便去杨老太太家转达毛泽东的问候,这让杨老太太和杨开智夫妇感到非常惊喜。

杨开智当时在湖南某农场工作,不久,他给毛泽东写信,希望能在北京给他安排一份工作。10月9日,毛泽东回信:“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同时,毛泽东给时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

毛泽东对妻舅杨开智说:“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毛泽东给时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

说起来杨开智既有学历专长,也有革命经历,又是烈士家属,完全有资格来北京工作。毛泽东为什么不让杨开智来京工作?因为他深知裙带之门万不可开,越是自己的至亲越要严格要求。

杨开智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打消了去北京的念头,却又萌生了在长沙谋“厅长方面职位”的想法,便托在京工作的表弟向三立给毛岸英写了一封信。

毛泽东曾经跟毛岸英交代过,对待亲友有一个总原则,就是不能因为他的关系为他们谋取私利。10月24日,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我非常替他(指舅舅杨开智)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拒绝了杨开智安排工作的请求,但这并不影响毛泽东和杨家人的亲情。1950年4月,他委托毛岸英带着珍贵礼物回湘探望80大寿的杨老太太,并致信杨开智、李崇德夫妇:“小儿岸英回湘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关爱之情,跃然纸上。

毛泽东对妻舅杨开智说:“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图为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北京接待亲友。

毛泽东与亲友交往中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但对亲友们的冷暖安危十分关心,他本着“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原则,用自己的稿费资助、接济亲友。

毛泽东毛岸英父子对杨开智的态度,凸显了他们“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不”原则,留下了一段足以传颂千古的佳话。

来源:《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

网编:侯洁英

监制:方丹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