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嘹亮,村裡的“大喇叭”又響起,喚醒多少人的記憶

早上一醒來,就聽到村口傳來標準的普通話播音,隨著一陣音樂響起,我知道,村裡的大喇叭又響起來了。

歌声嘹亮,村里的“大喇叭”又响起,唤醒多少人的记忆

記憶中自己並沒有在村裡感受過大喇叭的傳播,只在電影裡看到改革開放初期,全中國的村莊幾乎都有大喇叭在響,那時廣播傳媒業還不發達,沒有如今的多種多樣形式,因此,喇叭就成了村委會傳達上面政策、召集村裡人開會和告知村民村裡大事的唯一載體。我從小在縣城長大,雖然沒見過村裡的大喇叭,但是我住在縣城裡時,家旁邊就是縣委會,縣委會也有大喇叭,每天早上六點鐘,就準時播放《東方紅》,隨著悠揚的紅色歌曲響起,我從睡夢中醒來,在《東方紅》樂曲中,只聽到樓下的鄰居倒馬桶的聲音、說話聲、燃煤爐的聲音,聲音隱隱約約,瑣細和充滿煙火氣,預示著新的一天的生活又已開始,在《東方紅》和瑣細的生活樂章中,我躺在床上,往往喜歡思著一些事情,諸如爸爸媽媽的工作、外公外婆的讀書看報、同學們的假期生活、表妹們的快樂等等。

歌声嘹亮,村里的“大喇叭”又响起,唤醒多少人的记忆

毛主席曾說過,要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和全世界服務,從毛主席的最高指示那一天起,全國就興起大喇叭的推廣。無論是縣委會還是村莊,大喇叭作為實用和方便的唯一傳播媒介,對群眾的宣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無論國家大事,還是當地政策,無論是新鮮事物的分享還是村裡召集開會,總能給老百姓帶來一些樂趣。後來,由於媒體技術的發達,電視進入千家萬戶,人們在家裡就能看到即時的新聞;電話的普及,使村裡有什麼事情可以直接通知到個人;加上後來網絡的普及,村裡大喇叭漸漸消失在村裡的巷頭深處,而我童年的記憶和在電影上看到的村裡大喇叭廣播的場景,也只能留在記憶深處了。

歌声嘹亮,村里的“大喇叭”又响起,唤醒多少人的记忆

現在村裡的大喇叭重喚新聲,不僅勾起我童年的記憶,也可以在大喇叭中聽聽音樂和時事新聞,這要感謝國家的“村村響”工程,岳陽君山區政府在有限的財政資金中,擠出300多萬元用於建設區廣播“村村響”項目,並每年預算20萬元用於維護。區融媒體中心甚至選配了2名專業廣播員與製作員,在每天7點的《新聞聯播》播出後,加班製作,確保第二天早晨大家能夠收聽到最新的國際國內新聞。大喇叭安排在每天早上7點30分、下午5點40分兩個時間段準時播出。看新聞,才知“村村響”工程也不是君山區才有,在全國都有展開,我就看到寧夏的農村也實施了“村村響”。也許新潮的人有疑問,在互聯網、電視、手機等進入千家萬戶和個人手中的時候,為什麼村莊還要“村村響”呢?這就正如你問為什麼天天放《新聞聯播》,天天出版《人民日報》為什麼還要《學習強國》軟件一樣。寧夏的一位縣教育體育文化廣電局負責人就說:“信息發達的今天,廣播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它確實適合農村。”雖然天天有《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但也許人們並不從中瞭解中國和學習中國政策,可是有了《學習強國》,並採用積分制,人們就可能因為其方便性、激勵性而瞭解領導人的文章、學習領導人的文章、學習國家的政策以及中國文化。村裡的大喇叭因為其方便性、廣域性和每天內容的豐富多樣,村民可以邊幹活邊吃飯或乾脆歇下腳步聽聽裡面的農業科技、生活常識、政策宣傳與時政新聞,年輕的農民能從中學習和獲得進步。

歌声嘹亮,村里的“大喇叭”又响起,唤醒多少人的记忆

君山區覆蓋全區76個村(社區),就如新聞所說——“打通了新聞宣傳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童年的記憶已逝,新時代的新聲音通過多年前的廣播方式以一種新的活潑潑的內容更新著這個國家的農村宣傳陣地。

來源 ▏紅網網友億年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