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管軼的「逃兵」言論,我們是不是欠管軼一個道歉?

Fny丶樂兮


不需要。現在來看,在疫情初期,他的判斷是真實的,但這種行為也導致了恐慌。任何事情都不能孤立的來看待。


陽光滿滿19


悟空問答老度論戰疫系列文章之第29篇:


管軼,1962年生於江西寧都,醫學微生物學專家,英國皇家醫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學於崇光基金教授席(病毒學)、新發病毒性疾病學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大學流感研究中心主任,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所長、粵港新發傳染病聯合實驗室主任。

當年,SARS肆虐,鍾南山一戰成名,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在鍾南山背後,還有管教授,也照樣功不可沒。

2003年,正是管軼團隊最早分離出SARS病毒,率先證明果子狸是SARS的直接來源。隨後,廣東開始全面剿殺果子狸,最終斬斷了病毒的傳播鏈,使那場戰役取得了最終勝利。

可鮮為人知的是,好吃野味的廣東人,在SARS剛剛退去沒幾個月,果子狸再次出現在市場,並且越來越多。為此,管教授憂心忡忡,多次專程去廣東市場買回果子狸檢驗。當發現病毒檢測呈陽性後,管教授坐不住了。他不顧別人勸阻,執意找到高層,終於在2005年1月初,廣東再次全面圍剿果子狸。最終,在確診了一例病人後,避免了SARS的捲土重來。

這麼多年,管教授始終奮戰在第一線,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權威科學家。

按國際權威機構Thomson的排名,在禽流感研究領域,管軼排名世界第五;在H1N1的流感研究領域,全世界排名第四;
而在微生物領域,他在全世界排名第11位,並連續五年被Thomson評為「高被引科學家」,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正因為一直以來的努力,管軼和李蘭娟、袁國勇等人,榮獲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就是這樣一位非常有責任心的學者,在得知武漢出現新病毒之後,立即奔向武漢。

可他所到之處,並沒有看到有關部門對疫情的重視,甚至一些機構對他不冷不熱,人為設置障礙,最終,管教授用他自己的話當了“逃兵”。

1月23日,管軼在接受財新網採訪時說:

「保守估計,此次感染規模最終可能會是SARS的10倍起跳。我經歷過這麼多,從沒有感到害怕過,大部分可控制,但這次我怕了。」

他還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很重的話:

不想妄加評論,但有些專家講話不要人為誤導,譬如有人說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防、可控、可治。
但如今新增病例增加不少,我想說現在不是比誰官大、比誰權力大,真正要具有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態度。

他的這些言論,用我們東北話講,無疑是捅了某些人的肺管子,聽著是極其刺耳的,但卻說到了民眾的心裡。

但在那個時候,管教授被一些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一頓痛罵。

現在,我們都知道結果了。

一切都不幸被管教授言中了。

管教授的學術地位非常高,國內沒有幾個在專業領域超過他的。但更加可貴的是,管教授能夠講真話,能夠不顧及某些人的感受直言不諱說真情。

他與鍾南山、李文亮一樣,都是英雄。

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這樣的真心英雄。

英雄不只是需要學術上的造詣,更需要為民請命,敢於擔當,時刻能講真話。

這樣的人太少了,因此,管教授他們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比起道歉或者不道歉,更重要的是,搞清楚為什麼我們沒有在他發言的時候聽他的話,我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有人說,那時我們需要正面信息,錯,我們需要的是準確的信息,是能夠服眾的信息,發放正面而虛假信息的代價是,從這以後,信息失去了公信力。

準確的信息可以減少假信息的傳播,可以減少公眾的焦慮,從而減少對資源不必要的消耗。


有事也不生非


道歉不道歉並不重要,也沒有必要去拿“逃兵”這個管軼自嘲的語言喋喋不休,而應該把精力放到新型冠狀病毒的追根溯源上。

管軼自從發表了“保守估計,此次感染規模最終可能是SARS的10倍起跳,我經歷過這麼多,從沒有感到害怕過,大部分可控,但這次我怕了”的言論又撤出武漢後,網上線上開始對其評論,有些甚是攻擊、謾罵。這是顯得有點多餘和不應該了。

管軼是微生物學家,他的任務是在疫情發生時去尋找毒樣本,然後拿回實驗室,弄清病毒持徵,找到根治的方法。他不是醫生,實驗室才是他的戰場。他去武漢,沒人指示,是為了採集樣本。他撤出武漢,是因為沒有人配合,沒采集到樣本。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封關很早、很快,而且洗得很乾淨,沒有提前保留好野生動物,又沒有監控,現在很難找到是哪個攤位、哪個野生動物出了問題,也確定不了還有沒有其他動物攜帶了這個病毒。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通過研究證明,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當中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其他地方傳入的,市場並不是發源地。這又進一步增加了溯源的難度。

試想,如果現在確定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直接宿主,如果是像SARS一樣追溯到了果子狸,盡而迅速對其隔絕和撲殺,就能防止二次傳播的危險。否則,傳染源會一直存在。

但願我們敬重的科技精英們儘早破譯迷團。

尊重科學,善待科學人!



聽於無聲


比起道歉,我想他可能更需要的是理解。

管軼是科研人員而不是醫生,在調研處處碰壁、說話沒人聽、有力無處使的情況下,他選擇了離開,這應該是一種無奈之舉。但同時他離開後並沒有默不作聲而是選擇向公眾說出他的憂慮和疑慮,這是需要一番勇氣的。正是他聽起來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信息披露事實上也警醒了不少人。而今看來,他的信息和判斷基本都被驗證了。的確,當時他剛從武漢歸來可能仍處於一種情緒激烈的狀態,言辭不免悲然激切、不夠字斟句酌。但我們何至於如此苛求?

我們不應該將道德的桂冠套在別人頭上,期待危急時刻他(她)能挺身而出去做英雄。請真正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我們是管軼,有幾人能比他做得更好?


今朝風華


所處的環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得出來的結果也不同。

管軼是在香港做研究的科學家,從他回港後的言論來看,到武漢以後遇到了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和現象,看不到想看的現場和資料,聽不到想聽的真實言論,說不得想說的心裡話,選擇做逃兵,實屬無奈。

作為非典研究的專家,從種種蛛絲馬跡已經可以大體判斷出後期會是一場多麼慘烈的戰役,面對無能為力的局面,只能選擇逃離,就像一個軍師到了即將大戰的城市,發現守將懈怠,士兵茫然,城民悠閒,幾個吶喊敵人來了的士兵還被關了靜閉,軍師怕了,跑了,撤了,這本不是他的戰場,他的吶喊猶如遇到了海綿的拳頭,沒有迴音。

現在戰場有多慘烈,管軼當時就有多煎熬。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深淵不可怕,可怕的是能看見深淵裡暗藏的危機。

管軼不需要道歉,需要的是我們的清醒,正視疫情,戰勝疫情,希望下一次危機到來時,能夠讓更多看懂的人發聲!


知行合一009


謝謝!他真的害怕了。但怕的不是個人之累。而是一個專業學者的親身感受∵疫情之…果!

他真的"跑”了!被僵化的現實,對人性的冷漠。以及傲慢的無知所"逼”跑,所"嚇"跑。

李大夫之死。直白的描述了現實中的"無奈″!無法將心中的害怕告知眾生。其心怕是已壓縮到了扭曲程度、、無奈、甚至是絕望!如此中的煎熬只有一顆心知道、、對人生的懷疑恐怕已經不是一個怕字就可以體現的。。

我們的可悲是譏諷…誠信!毀滅…真實!


大莫僧人


道歉什麼?儘管事實如此殘酷,但也不能不戰而敗呀!請問,在疫情初期,發表這樣的東西是對老百姓多大的打擊👊?人是因為希望才能戰勝一切困難的!管軼儘管說了真話,但他有想過身在疫區人民的心理影響嗎?我們也知道在最初期時鐘南山院士眼含熱淚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當時我心中既有感動又有悲愴!一位德高望重、見慣生死的人能流淚說明什麼?我們知道疫情已經發生成災了[流淚]但只要祖國不放棄我們,我們就要堅強、堅持下去✊而那些戰都不戰就"逃"了的人,作為武漢人的我想說:"你枉為人!雖然你預警了,但同時你也是個可恥的逃兵!


lily茱乀2010乀


我們欠什麼道歉!?人老是把道歉放在口上,有那麼卑微嗎?而且老是提道歉,更缺少道歉的深度。管教授接受採訪說的那些話,到今天只是佐證了他作為專家科學性。這個是由衷的佩服與感謝!但是,當初網絡大V煽動民族情緒指責是“逃兵”行為,那應該算是“迫害”。所以,咱們不明真像群眾並沒有“迫害”“攻擊”管教授,那麼我們就不存在道歉。到是應該把“迫害”管教授的大V揪出來給咱們廣大群眾道歉才對


我是電梯工


說實話,我挺討厭那種動輒欠誰誰一個道歉,誰誰一張電影票之類的話,我感覺這種話太過矯情,而且也很虛偽。說出這樣話的人,往往都是易怒型人格,喜歡被情緒帶著跑,缺乏自己的獨立自見,一個連基本情緒都控制不好的人,怎麼去談理性呢?再者說,一個動輒喜歡道歉的人,他的道歉也是廉價且缺乏誠意的。

我是通過財新網的採訪報道,看到管軼的對於疫情的評判,我比較好奇他的身份,我擔心他是嘴炮,於是又看了一些相關的介紹,看到了他在傳染病方面的一些事情,原來他畢業於原來的江西醫學院,和饒毅是校友,早在非典時期就蜚聲中外了。

管軼的看法剛剛披露即引來大波的聲討,人們討論並不在疫情的知識層面,而是在人格方面,大家都把管軼看成了“逃兵”,看成是不合時宜的“喪觀點”,認為他是誇誇其談,過分渲染了疫情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恐謊,不出意外,管軼那段時間成了眾矢之地,成為了各大媒體和網友的靶心。然而事實來的總是太快,疫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幾乎全部符合了管軼的預測預期,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我還是建議,那些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認真看過財新網採訪,以及瞭解管軼在武漢遭遇的人,暫且放下成見,去了解一下他帶領的團隊,在疫情初期遭遇了什麼,當管軼帶著滿腔熱情找到當地官方機構時,碰到了什麼,那些人的態度是什麼樣的。看到了這一切,你就會了解,武漢的疫情走到現在,偶然中有其必然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