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后宮有那麼多妃嬪,是不是每換一個皇帝就換一次後宮?

封建社會的皇帝,那是萬萬人之上,唯我獨尊的人,所以這個皇帝一旦死掉,他的後宮裡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出路就各不相同了。

古代皇帝后宮有那麼多妃嬪,是不是每換一個皇帝就換一次後宮?


首先是殉葬,殉葬制度始於商代,一直到清朝才被完全廢除,所以封建社會的皇帝死掉以後,有很多嬪妃要按照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殉葬,這個殉葬制度非常殘酷。

在明朝,明宣宗死了還要有10個嬪妃殉葬,當時有一個名叫郭愛的宮女,入宮不到一個月明宣宗死了,明宣宗一死就要求她殉葬,郭愛出身於書香門第,天生麗質,才華橫溢,小小年紀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絕色才女,尤善寫詩作詞。

聽到這個消息悲憤至極的郭愛寫下了絕命詩一首:“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這就是明朝的殉葬制度。

到了清朝也還繼續執行他們的殉葬制度,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大妃就是多爾袞的母親和二妃受到皇太極等人脅迫殉葬。皇太極死後,甚至還用男奴殉葬。

清朝的皇帝入主中原之後,還實行活人殉葬制度。最後,清朝康熙朝終於終止了活人殉葬的制度。

除了殉葬,皇帝后宮的這些嬪妃宮女一般在皇帝死後分成幾類處理,生育過子女的,特別是兒子的地位比較高的,就跟著這個兒子生活,一般給皇上哭過以後就會被冊封為太妃,這是命運最好的一類。

古代皇帝后宮有那麼多妃嬪,是不是每換一個皇帝就換一次後宮?


還有一類就是地位比較低的宮女,由於她們的工作經驗比較豐富,就被留在宮中,繼續擔任宮女。

而那些進宮時間不長或者表現不好的會被放回家,其實這也是一件好事,等於是獲得自由了。

還有一部分宮女或者嬪妃被派去給皇帝守陵,如果有自願替皇帝守靈,就冊封為夫人。再就是入寺廟做尼姑替皇帝祈福。

大致就是這樣幾種出路,但是在少數民族政權就不一樣了,少數民族有收妻制度,部落首領大汗或者是單于之類的死了,新的首領繼位以後就把上一任的老婆全收了,這也不管什麼倫理道德了,王昭君就被匈奴的單于給收了。

到了唐朝的時候漢族政權也開始收了,由於唐朝是在五胡亂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一的中原王朝,在此之前很多北方的少數民族趁著中原政權內亂,大量的南遷,他們遷入中原以後,非常仰慕中華文化紛紛改名換姓,改成漢族的姓氏,於是他們就成了頂著漢族姓氏的胡人。

他們雖然改名換姓,但是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還保留著少數民族的一些野蠻粗狂。而李世民、楊堅這些人,他們都是長期和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漢人,說是漢人,其實已經相當程度上被被胡化了,所以隋唐建立起來以後,整個國家的風氣就受到少數民族粗獷彪悍作風的影響。

古代皇帝后宮有那麼多妃嬪,是不是每換一個皇帝就換一次後宮?


所以,中原王朝代代相傳的封建禮法、封建禮教就相當多的被拋棄了,於是就出現了像少數民族收妻一樣的做法。這種行為就是當老皇帝一死,他後宮裡的嬪妃全部收為己有了,這也就不管什麼人倫道德了,也不管什麼封建禮教了,皇帝就只顧自己荒淫享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