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鄭捷教授:從解剖報告來看,新冠病毒完全有可能經過皮膚傳播

為科學指導公眾提高對新冠病毒疫情的認識和應對,針對市民在疫情發展不同階段所關心關注的問題,

瑞金醫院與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推出《新冠·瑞金主委說》系列節目。

節目邀請瑞金醫院部分學科中華醫學會主任委員和上海醫學會主任委員,通過微視頻的方式作出權威解答。

《新冠·瑞金主委說——鄭捷》

今天第六期,隆重推出中華醫學會皮膚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鄭捷教授為您解讀。

瑞金醫院鄭捷教授:從解剖報告來看,新冠病毒完全有可能經過皮膚傳播

鄭捷教授

中華醫學會皮膚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Q:

鄭教授,我們常聽到接觸傳播,這和皮膚傳播是一回事嗎?新冠病毒有沒有皮膚傳播的可能性?

A:

老百姓認為,接觸傳播是指糞口傳播,其實,經皮膚傳播也可以歸到接觸傳播。我們國家剛剛報道了新冠患者死亡以後的屍體解剖的報告,從這個報告看,經過皮膚傳播是完全可能的。依據是,在患者的外周血當中,發現了一群細胞,這群細胞是CCR4、CCR6、Th17,這群細胞有三個特點:一是可以存在於全身的任何一個器官,尤其是皮膚;二是這群細胞可以遷移;三是有記憶功能,這群細胞的發現為皮膚傳播提供了比較確切的理論依據。


Q:

當然這是從理論上來講,那從實際上來講呢?

A:

實際上,新冠病毒要經過皮膚來傳播的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比較大面積的皮膚暴露,二是皮膚屏障的破壞,所以實際生活中只要注意這兩點,即不要把皮膚暴露於外界,並且保護好皮膚屏障,就可以很容易地阻斷傳播。


Q:

那麼,皮膚科和新冠肺炎的治療有什麼樣的關係?

A:

關係有很多,皮膚科醫生,特別是從事皮膚免疫的醫生來看,無論是新冠也好,還是皮膚科的很多疾病也好,從發病機制上來看都是一樣的,就像中醫說“異病同源”,炎症通路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病因不同。


Q:

治療新冠的一些藥物,比如氯喹,在皮膚病治療中也會用到,是不是因為機制、通路都是一樣的,所以有些治皮膚病的藥,也能用到新冠治療上呢?

A:

實際上,治療皮膚病的藥和治療新冠的藥很多都是相通的,在新冠剛開始出現,在召集大家提意見,哪些治療方法可以用於新冠的時候,我們皮膚科醫生就提出了氯喹、羥基氯喹、沙利度胺等,現在都用上了,還有比如糖皮質激素等等。


Q:

這幾種藥是通過什麼機制發揮抑制病毒作用的?

A:

實際上,病毒本身對機體不一定產生損害,什麼情況下會造成損傷?就是機體的免疫系統識別了病毒,並且與它發生戰鬥了,那麼這時才會導致機體的損傷,我們稱為機體對外來的病原體產生了免疫應答,這個免疫應答是比較強的,或者說太強烈了,就是病理性的免疫應答,而不是生理性的免疫應答,

病理性的免疫應答就會產生炎症,再重下去就會導致死亡。


Q:

那這些藥在哪個環節當中發揮作用?

A:

這些藥直接作用於機體,比如氯喹,對皮膚病也好,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也好,它的作用機制是多方面的,第一,它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中性粒細胞功能。

第二,它有針對免疫系統的作用,會從兩個方面抗免疫——免疫識別上,它可以抑制識別外來病原體的樹突狀細胞,避免樹突狀細胞把這些外來抗原提呈給免疫活性細胞,氯喹與羥氯喹都有抑制樹突狀細胞的功能;抑制免疫應答方面,它可以使B細胞產生抗體減少,讓T細胞產生病理性的炎症介質減少。

第三,它有一個非常重要、但不太被關注的作用,就是抗凝,

皮膚病治療很早就開始研究用它取代糖皮質激素(因為激素會導致心腦血管病變,很重要的原因是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容易形成血栓,血管栓塞是炎症致死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氯喹和羥基氯喹有抗凝作用。即使不講炎症、自身免疫和免疫應答,就針對很多新冠患者噁心、嘔吐、腹瀉,甚至焦慮、失眠的症狀,沙利度胺也能很好地控制。


Q:

除此之外,皮膚科對新冠肺炎的防治還能做些什麼?

A:

對患者的話,可以把皮膚科治療炎症性皮膚病,特別是重症、致死性炎症的經驗告訴一線的醫生,比如說大家在討論新冠肺炎到底要不要上激素?有人說要上,有的說不能上,各有道理,皮膚科醫生的一些經驗可以幫助判斷。這個就叫個體化處理,因人而異,需要早期發現,比如哪些病人該上激素,不上就有生命危險,又有哪些病人不能上激素,皮膚科的經驗可以幫助到前線醫生。


Q:

那從皮膚科的角度來講呢?

A:

有兩個皮膚病,對新冠肺炎治療有啟發作用。一個叫無肌病性皮肌炎,它和新冠肺炎有相似之處,最終導致患者死亡的器官是肺,患者皮膚出現皮損,過個幾周或者幾個月,它就產生和新冠肺炎一模一樣的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症,很快就死掉了。我們發現,皮肌炎或無肌病性皮肌炎是否進展為成人呼吸窘迫症,有幾個最關鍵的血清生化指標,比如說鐵蛋白、乳酸脫氫酶、穀草轉氨酶還有IL-6、IL-18等,這些酶是進行性升高,第一天、第三天到第五天檢測,它一直往上走,病人很有可能就發生呼衰了,指標的異常是先出現的。

還有一個是銀屑病,和新冠肺炎有相似之處,都是系統性炎症性疾病,治療中有很多方法,對新冠肺炎患者也可以借鑑。銀屑病進展嚴重時候,中性粒細胞水平很高,淋巴細胞很低,這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病人處於臨床的活動期,二是要警惕患者可能產生皮膚以外的器官損害。在新冠診療上,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非常簡便的臨床指標去預測,這個患者會不會發生急進性的呼吸衰竭,如果會的話,就要早期積極干預,比如使用激素,激素還是不能替代的,沙利度胺、羥氯喹、丙種球蛋白、恢復期血漿……現在各路英雄試驗了很多的這些方法,都不能取代激素。

問題在於,對待所有新冠患者不能“一刀切”——因為可能會發生重症肺炎,就用激素,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早期預測、判斷會不會發生呼吸衰竭,會發生,早期用,不會發生,就不要用。


Q:

可能因人而異,最終形成一個科學的判斷。

A:

對。什麼叫精準醫學,這個就叫精準醫學,我們一直強調要個體化治療,就是因人而異,不能說是一個病都用同一個方法,這是不精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