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古人眼中的“崑崙神山”

橫亙在甘、青之間的祁連山綿延千里,就如同千里奔湧的巨浪湧到酒泉城正南時突遇逆流,被激的狂濤怒浪一直拋進九霄。


祁連山峰海拔普遍在5000m左右,崗則吾結更高達5808m。你想一想,它們比五嶽(865m)、黃山(1868m)、泰山(1524m)高出多少?怪不得古人稱祁連主峰一帶的群山為“崑崙”。司馬光註釋《太玄·中》說:“崑崙者,天象之大也。”廣袤、高峻、奇峰爭姿、雲海漫漫,酒泉境內的祁連,堪為“崑崙”最形象、最準確的語義。

祁連山:古人眼中的“崑崙神山”


世人只知青海西部的那條崑崙山,而不知人文內涵更加深遠的另一座“崑崙山”—祁連山。它是“玉山”和“神山”,是道教的文化源頭山。道教認為,三十三天,中間為崑崙山,玄都玉京在崑崙山的上方。唐人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說,崑崙山是天地中心。秦漢以前的人認為崑崙是“帝之下都”,道教沿襲此說,認為日月繞崑崙而運動,崑崙的地位高於五嶽。《雲笈七籤》說崑崙“西王母所治也”,它“上通璇璣,元氣流佈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領矣”。從以上所提《山海經》等著可知,此崑崙有瑤池、醴泉(疑酒泉的郡名即源自祁連醴泉。———筆者按),西王母曾在此宴請穆天子,所以它是我國酒文化的重要源頭。它滿山是玉樹、玉檻、玉樓,所以它也是我國玉文化、美石和奇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祁連山:古人眼中的“崑崙神山”

“神山崑崙”、“玉山崑崙”、“崑山片玉”、“玉出崑崙”,這些詞彙中的“崑崙”、“崑山”,均非今天新疆、西藏、青海間的那座崑崙山,而是指酒泉市正南的祁連山主峰一帶白雪皚皚的高峻群山。乾隆二年修訂的《重修肅州新志》明確指出,酒泉、敦煌一帶為秦以前的古雍州域,“其伊吾以西,並雍州之封域外,羌胡地也”。新疆崑崙山與和田玉的名稱遲至何時出現,待考;筆者遍查典籍,直至《淮南子》成書的西漢初年,均無記載。也即,《淮南子》及其以前的典籍提到的崑崙山,都是指酒泉市正南的祁連主峰一帶的群山。

祁連山:古人眼中的“崑崙神山”

 祁連主峰一帶為古崑崙山,古人對此有明確的斷定。《括地誌》說,“崑崙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顏師古註釋《後漢書·明帝紀》文中的“崑崙塞”說:“崑崙,山名,因以為塞。(崑崙山)在今肅州酒泉縣西南,山有崑崙之體,故名之。”《晉書·張軌傳》載:“永和元年,以世子重華為五官中郎將、涼州刺史。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崑崙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駿從之。”

祁連山:古人眼中的“崑崙神山”

考證“崑崙”至“祁連”的名稱演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上古時中國之境,《神農紀》說炎帝其地“西至三危”,三危即今酒泉市轄區內的敦煌三危山;黃帝時其土地“西至崆峒”(《黃帝紀》),此崆峒指酒泉市轄區內的崆峒,而非甘肅平涼的那座;《尚書·舜典》說“竄三苗於三危”;《尚書·禹貢》說夏禹土地“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流沙指居延、敦煌一帶。那時祁連山主峰一帶雖近中國西極,但屬域內,“崑崙”一詞屢見諸典籍。秦漢之際匈奴侵入河西后,“祁連”詞彙才開始出現。就筆者所知,“祁連”一詞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中,而稍早於《史記》的劉安的《淮南子》中尚無此詞。顏師古云“匈奴謂天為祁連”,匈奴語“祁連”和漢語“崑崙”語義相同。“祁連”當是“崑崙”的匈奴語轉音或意譯。祁連山即古崑崙山,古崑崙山即祁連山,本是同一座山,在此可明。有關崑崙的神話,如太帝在下界的都城,西王母的玉山、瑤池、居室,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穆天子會西王母,白娘子盜仙草,等等,皆指的此山,在此亦可明矣。《左傳》曰:后羿自鉏遷於窮石。《淮南子》注云:窮石,山名,在張掖也。張掖距酒泉僅220公里。《山海經》敘述崑崙時曾提到羿,《淮南子·覽冥篇》說“羿求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將嫦娥奔月、敦煌飛天、酒泉東風航天城這三件事物聯繫起來,充分說明酒泉是中華民族飛天理想的起源地和實踐地。

祁連山:古人眼中的“崑崙神山”

崑崙”和“祁連”的語義都是“天象之大”,所以祁連山還有個名字:“天山”。唐代李白《關山月》詩中有“明月出天山”句,“天山”指的就是祁連山而非新疆那座天山。《淮南子·墜形訓》中對古崑崙還有一段大氣磅礴的描寫:“崑崙之邱,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這段話徑寫高峻非同尋常的祁連就是登天之梯。祁連主峰名天梯山,是有來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