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在假裝孝順


終於熬到了3月,原本誇下海口“給我一個wifi,一張床,有吃有喝,就能閉門過上三年”的年輕人,終於可以走出社會,去打拼各自的天地。宅在家的日子,相愛的人更相愛,相殺的人更相殺。還有很多與爸媽困在一起的年輕人,簡直要集體炸鍋。

他們說:

呆上3天:風和日麗

呆上5天:無風無晴

呆上7天:風雨飄搖

呆上9天:狂風暴雨

在這多多少少帶著點誇張和調侃成分的背後,很多人心裡都是希望能與老爸老媽談笑風生、母慈子孝的吧。


你只是在假裝孝順



但其實,談笑風生看起來容易,面對爸媽卻經常只有相顧無言。而母慈子孝的“孝”,很多人也未必做到。

我在頭條上回答過一個問題,閱讀量和點贊數都很高。題目是:為什麼感覺人們對待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卻把孩子看得越來越重?孩子比父母重要嗎?

我回答:這不是感覺,這是事實。更看重後代,是人類的基因使然,也是人類得以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的重要原因。父母的生活,已經漸漸離自己遠去了;孩子的生活,還留給自己很多的參與感。

很多年輕人,賺了錢會給父母花、父母身體不好了會請保姆、生老病死也會管。看起來不能說是感情淡了。但是,這就是孝了嗎?不全是。大多數的父母,物質上已經不缺什麼了。他們怕什麼,最怕跟不上這個時代,怕被社會滾滾潮流的車輪吞沒。說到底,就是怕孤獨,怕沒有參與感。

社會給與年輕人的優勢,是自然地便擁有世界。而年輕人的父母們,正在漸漸失去這個世界。

他們弄不懂年輕人的工作到底是幹什麼的,搞不懂年輕人是怎麼足不出戶就有人送菜上門的,也聽不懂年輕人玩的知乎微博頭條是些什麼東東。

他們內心有點惶恐,就像剛開始的時候,抓著你給他買的智能手機一遍遍地詢問:這個微信怎麼發,拼音不準怎麼打,字寫錯了怎麼辦。到後來他們學會了發朋友圈,學會了拍照錄像,學會了在朋友圈裡瘋狂點贊,互相謙讓。再後來他們懂得了與朋友視頻聊天,好看分享,並且根據從手機上獲得的各路來歷不明的消息談論當下的時局變換,草木皆兵,也不辨是真是假。


你只是在假裝孝順


還有,我看著我爸媽的聊天記錄都覺得好笑,他們這些老年人,每天早上發一朵花“早上好”,晚上再發一朵“晚上好”,第二天起床再發一朵“祝你平安”,好友間就這麼發來發去,你一朵我一朵不亦樂乎。

年輕人難免覺得好笑。然而這些好笑,在父母們看來卻是與時俱進的標誌:我也會熟練地玩手機了,我跟得上這個時代!



“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終歸是你們的。”

父母們緩慢的腳步,註定跟不上年輕人輕快的步伐,那學了很久終於掌握了的語音打字、視頻下載轉發,註定只是父母們在世界謝幕之前的自娛自樂。

真的,並不是陪他們吃幾頓飯、給多少錢、做一些家務,便可以大言不慚說“孝”了。因為,這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

幾年前,時任臺灣文化部部長的龍應臺辭職,回老家照顧媽媽,她的媽媽當時已經患有阿茲海默症(認知症)。那個時候的龍應臺,很想與媽媽做好姐妹、好朋友,無所不談,可惜媽媽已經認不出她了。

龍應臺親切地直呼媽媽的名字“美君”,寫下了很多關於美君的書信。

不再是匆匆來,匆匆一瞥,匆匆走;不再是虛晃一招的“媽你好嗎”然後就坐到一旁低頭看手機;不再是一個月打一兩次淺淺的照面;真正兩腳著地,留在你身旁,我才認識了九十三歲的你,失智的你。


你只是在假裝孝順

龍應臺與美君


文章充滿了憂傷與惋惜。

因為,真正的陪伴是交流。

多與父母聊天說話,邀請父母參與到自己的生活,與當今的社會發生聯繫,不使他們感到太過於落伍了,才是對父母最深切的關心。

有時候我想,生養一個孩子最大的功利,大概就是等我老了,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有一個年輕的孩子會來給我講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又流行了什麼,又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