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為救父親,直言上書皇帝,漢文帝感動後更改法律

故事背景:西漢時期

主要人物:淳于緹(tí)縈、淳于意、漢文帝劉恆


15歲女孩為救父親,直言上書皇帝,漢文帝感動後更改法律

緹縈救父

今天要說的故事發生在西漢,當時的皇帝是漢文帝劉恆(漢武帝爺爺)。劉恆是一個以德著稱的皇帝,勤儉節約,虛心接受他人意見,曾為一個15歲女孩破除了殘酷的肉刑。

這個女孩就是淳于緹(tí)縈,複姓淳于,西漢時期臨淄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她的父親淳于意蒙冤受刑,淳于緹縈為了救父親,直言上書漢文帝,促使中國法律的進程提前推進了兩千多年。

1.父女情深,誰說女子不如男

15歲女孩為救父親,直言上書皇帝,漢文帝感動後更改法律

父女情深

淳于意是齊國(臨淄是齊國都城)太倉令,也就是管理都城倉庫的官員。淳于意在25歲那年生下淳于緹縈,這也是他第五個女兒。

緹縈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背誦詩文,搖頭晃腦、像是一個小大人。夫妻倆見小女兒聰慧過人,雖然沒有兒子,但是內心總算有些慰藉。

淳于意為人本分,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在做好太倉令的同時,淳于意兼職行醫。起初,淳于意的醫術並不算太高明,只能為鄉親們治療一些常見的小病小痛。

為了提高醫術造福百姓,淳于意找到了當時臨淄地區有名的醫學家公乘陽慶。公乘陽慶見淳于意為人正直、誠懇,又有醫學功底,於是答應收他為徒。

淳于意每次去學醫,都會帶上小女兒緹縈。授課期間,緹縈就在父親身邊寫寫畫畫。回家路上,緹縈就跟在父親,父女倆你追我趕,像是一起放學的樣子。

經過三年學習,淳于意的醫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遠近有名的醫生。緹縈見父親每天不僅要管理倉庫,還要抽時間幫被人治病,非常辛苦,特別心痛父親。於是,緹縈經常分擔磨藥、整理藥材等一些輕活,為父親分擔工作量。

眼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淳于意見女兒如此乖巧聰明,就對女兒說:“如果你是男孩多好呀?”緹縈卻說:“女孩就不能行醫了嗎?我要好好讀書,報效國家、為父分憂。”女兒的一席話,讓淳于意陪感欣慰,也讓他更加痛愛女兒。

以後的日子裡,淳于意不僅教女兒醫術,還教育她為人處世的道理。然而好景不長,一場災難即將打破這個幸福家庭。

2.飛來橫禍,父親蒙冤受刑

15歲女孩為救父親,直言上書皇帝,漢文帝感動後更改法律

蒙冤受刑

隨著淳于意的名氣越來越大,找上門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為此,淳于意辭掉了太倉令的職位,專職做醫生。

一些達官貴族得知淳于意醫術高明,就想邀請他到家中做“私人醫生”。但是淳于意認為自己學醫的初衷是能夠救死扶傷,而不是專為某個人服務。所以先後拒絕了吳王、趙王、濟南王等人,不願意到貴族家裡做醫生。

正是因為淳于意“親近草根、遠離貴族”的做法,讓很多達官貴人對淳于意心生不滿。於是,一些關於淳于意的流言蜚語在當地傳播開來,有人說淳于意仗著醫術好,只給有權有勢的人看病。

一天,當地一位富商找到淳于意,讓他替自己的老婆看病。其實,這位富商明知自己的老婆病入膏肓,無藥可醫,可他偏偏讓淳于意醫治。無奈之下,淳于意不得不給她開了幾服藥。幾天後,富商的老婆死了。

於是,這位富商就把淳于意告到官府。當地官吏與富商串通一氣,加上達官貴族背後撐腰,吃定淳于意醫死人,判處其“肉刑”。

所謂“肉刑”,就是在臉上刺字、割去鼻子或砍掉手腳等。

淳于緹縈見父親蒙冤,就找到一些被父親醫治好的百姓,到官府為父親伸冤。然而,這些達官貴族好不容易找到淳于意的把柄,怎能輕易放手?

最後,淳于意仍然被判肉刑,要押往長安受刑。(按照當時的律法,肉刑需要到京城長安受刑)

3.隨父進京,千里伸冤路漫漫

15歲女孩為救父親,直言上書皇帝,漢文帝感動後更改法律

隨父進京

赴長安受刑前,淳于意的妻子和五個女兒來到路口送行。當天下著小雨,淳于意看著自己的妻兒,不禁流下眼淚。

淳于緹縈見父親如此可憐,決定跟著父親一起去長安。淳于意見女兒才15歲,根本受不了這千里迢迢的勞累,就勸阻淳于緹縈留在家中,她的母親和四個姐姐也勸阻淳于緹縈不要去。

可是淳于緹縈完全不聽勸阻,執意要陪伴父親一起走。她說:“正是因為路上辛苦,所以父親才需要有人照顧,而且我到了長安還可以找機會為父親伸冤。”

無奈之下,家人只能飽含淚水,目送15歲的淳于緹縈陪著父親遠赴長安。

路上,淳于緹縈見父親的草鞋被磨穿,腳底磨出血,就哀求官差停下來歇息。官差只想著儘快到長安,可以早點交差,根本不理會。無奈之下,淳于緹縈只能用破布包裹住父親的腳。

一次,突然颳起大風,各種碎石、樹枝向他們吹來。淳于緹縈用布將父親的頭裹起來,只漏出兩隻眼睛,而自己卻沒有一點防備。

突然,一個樹枝迎面向淳于意吹來,淳于緹縈不顧個人安危,上前一把抓住樹枝,手臂卻被劃出一道傷口,流出很多鮮血。

父親流著淚,心痛地說:“傻女兒,別管我,趕緊包紮傷口。”而淳于緹縈卻裝作沒事、很堅強的樣子。

淳于緹縈的行為感動了隨行的官差,他們紛紛稱讚淳于緹縈是個聰明、勇敢、孝順的女兒。

隨後的行程中,淳于緹縈像是一個總管,為官差治病、買酒,為他們做飯,與官差相處的非常融洽,也讓父親在路上少受很多罪。

4.上書皇帝,漢文帝廢除肉刑

15歲女孩為救父親,直言上書皇帝,漢文帝感動後更改法律

上書漢文帝

到達長安後,淳于意被暫時關押進牢房,等待受刑。淳于緹縈知道時間緊急,打算在父親受刑前找到一位官員為父親伸冤。

然而,一位15歲的小姑娘,在京城既沒親人,也沒朋友,如何才能找到願意聽她訴苦的官員呢?

無奈之下,淳于緹縈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寫信給皇帝,闡述肉刑的弊端,解除父親的刑罰。

一個15歲小姑娘給皇帝寫信?信可以寫,但如何才能交到皇帝手中?眼看父親受刑的期限就要到了,淳于緹縈顧不得休息,整日奔走於大街小巷、衙門等地方,試圖尋找到好心官員,能夠把信遞交給皇帝。

後來,淳于緹縈想到一個笨方法,每天在皇帝可能路過的地方等著。一天,漢文帝出行的車隊恰好路過,淳于緹縈見機會來了,完全不顧殺頭危險,衝到漢文帝的馬車前,撲通跪倒在地,將書信雙手呈上。

漢文帝見一個小女孩給自己寫信,感覺很新奇,不僅沒有處罰淳于緹縈,還親自拆開信來看。

信中的大致內容是:我叫淳于緹縈,是臨淄太倉令淳于意的女兒。當地人都稱讚父親是一個清官,也是一位好醫生。如今他蒙冤入獄,被判處肉刑。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被砍掉手腳或割掉鼻子,就沒有辦法復原,也就沒有重新改過的機會,更不能在繼續為別人看病。我願意做奴做婢,替父親贖罪,讓他能夠繼續造福百姓。

讀完信後,漢文帝被淳于緹縈的孝心、勇敢、機智所感動,讓他對這位素不相識的女孩充滿著同情和欽佩之情。

後來,漢文帝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罰,並召集群眾商議廢除肉刑。丞相張蒼根據漢文帝的意圖,將“臉上刺字、割鼻子、砍腳”等肉刑更改為“去頭髮、打板子、服苦役”等處罰方式。

15歲淳于緹縈的行為不僅推動了中國刑罰前進的腳步,她上書救父的故事也被傳為千古佳話。古往今來,很多學者紛紛寫詩讚賞淳于緹縈。例如,漢代班固、宋代無名氏、清代蔡東潘等。

文末,借用宋代學者蔡東潘的一首詩,追憶這位千古孝女——淳于緹縈。

欲報親恩入漢關,奉書一闕拜天顏,世間不少男兒漢,可似緹縈救父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