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为救父亲,直言上书皇帝,汉文帝感动后更改法律

故事背景:西汉时期

主要人物:淳于缇(tí)萦、淳于意、汉文帝刘恒


15岁女孩为救父亲,直言上书皇帝,汉文帝感动后更改法律

缇萦救父

今天要说的故事发生在西汉,当时的皇帝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爷爷)。刘恒是一个以德著称的皇帝,勤俭节约,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曾为一个15岁女孩破除了残酷的肉刑。

这个女孩就是淳于缇(tí)萦,复姓淳于,西汉时期临淄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她的父亲淳于意蒙冤受刑,淳于缇萦为了救父亲,直言上书汉文帝,促使中国法律的进程提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1.父女情深,谁说女子不如男

15岁女孩为救父亲,直言上书皇帝,汉文帝感动后更改法律

父女情深

淳于意是齐国(临淄是齐国都城)太仓令,也就是管理都城仓库的官员。淳于意在25岁那年生下淳于缇萦,这也是他第五个女儿。

缇萦很小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背诵诗文,摇头晃脑、像是一个小大人。夫妻俩见小女儿聪慧过人,虽然没有儿子,但是内心总算有些慰藉。

淳于意为人本分,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在做好太仓令的同时,淳于意兼职行医。起初,淳于意的医术并不算太高明,只能为乡亲们治疗一些常见的小病小痛。

为了提高医术造福百姓,淳于意找到了当时临淄地区有名的医学家公乘阳庆。公乘阳庆见淳于意为人正直、诚恳,又有医学功底,于是答应收他为徒。

淳于意每次去学医,都会带上小女儿缇萦。授课期间,缇萦就在父亲身边写写画画。回家路上,缇萦就跟在父亲,父女俩你追我赶,像是一起放学的样子。

经过三年学习,淳于意的医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远近有名的医生。缇萦见父亲每天不仅要管理仓库,还要抽时间帮被人治病,非常辛苦,特别心痛父亲。于是,缇萦经常分担磨药、整理药材等一些轻活,为父亲分担工作量。

眼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淳于意见女儿如此乖巧聪明,就对女儿说:“如果你是男孩多好呀?”缇萦却说:“女孩就不能行医了吗?我要好好读书,报效国家、为父分忧。”女儿的一席话,让淳于意陪感欣慰,也让他更加痛爱女儿。

以后的日子里,淳于意不仅教女儿医术,还教育她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灾难即将打破这个幸福家庭。

2.飞来横祸,父亲蒙冤受刑

15岁女孩为救父亲,直言上书皇帝,汉文帝感动后更改法律

蒙冤受刑

随着淳于意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上门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为此,淳于意辞掉了太仓令的职位,专职做医生。

一些达官贵族得知淳于意医术高明,就想邀请他到家中做“私人医生”。但是淳于意认为自己学医的初衷是能够救死扶伤,而不是专为某个人服务。所以先后拒绝了吴王、赵王、济南王等人,不愿意到贵族家里做医生。

正是因为淳于意“亲近草根、远离贵族”的做法,让很多达官贵人对淳于意心生不满。于是,一些关于淳于意的流言蜚语在当地传播开来,有人说淳于意仗着医术好,只给有权有势的人看病。

一天,当地一位富商找到淳于意,让他替自己的老婆看病。其实,这位富商明知自己的老婆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可他偏偏让淳于意医治。无奈之下,淳于意不得不给她开了几服药。几天后,富商的老婆死了。

于是,这位富商就把淳于意告到官府。当地官吏与富商串通一气,加上达官贵族背后撑腰,吃定淳于意医死人,判处其“肉刑”。

所谓“肉刑”,就是在脸上刺字、割去鼻子或砍掉手脚等。

淳于缇萦见父亲蒙冤,就找到一些被父亲医治好的百姓,到官府为父亲伸冤。然而,这些达官贵族好不容易找到淳于意的把柄,怎能轻易放手?

最后,淳于意仍然被判肉刑,要押往长安受刑。(按照当时的律法,肉刑需要到京城长安受刑)

3.随父进京,千里伸冤路漫漫

15岁女孩为救父亲,直言上书皇帝,汉文帝感动后更改法律

随父进京

赴长安受刑前,淳于意的妻子和五个女儿来到路口送行。当天下着小雨,淳于意看着自己的妻儿,不禁流下眼泪。

淳于缇萦见父亲如此可怜,决定跟着父亲一起去长安。淳于意见女儿才15岁,根本受不了这千里迢迢的劳累,就劝阻淳于缇萦留在家中,她的母亲和四个姐姐也劝阻淳于缇萦不要去。

可是淳于缇萦完全不听劝阻,执意要陪伴父亲一起走。她说:“正是因为路上辛苦,所以父亲才需要有人照顾,而且我到了长安还可以找机会为父亲伸冤。”

无奈之下,家人只能饱含泪水,目送15岁的淳于缇萦陪着父亲远赴长安。

路上,淳于缇萦见父亲的草鞋被磨穿,脚底磨出血,就哀求官差停下来歇息。官差只想着尽快到长安,可以早点交差,根本不理会。无奈之下,淳于缇萦只能用破布包裹住父亲的脚。

一次,突然刮起大风,各种碎石、树枝向他们吹来。淳于缇萦用布将父亲的头裹起来,只漏出两只眼睛,而自己却没有一点防备。

突然,一个树枝迎面向淳于意吹来,淳于缇萦不顾个人安危,上前一把抓住树枝,手臂却被划出一道伤口,流出很多鲜血。

父亲流着泪,心痛地说:“傻女儿,别管我,赶紧包扎伤口。”而淳于缇萦却装作没事、很坚强的样子。

淳于缇萦的行为感动了随行的官差,他们纷纷称赞淳于缇萦是个聪明、勇敢、孝顺的女儿。

随后的行程中,淳于缇萦像是一个总管,为官差治病、买酒,为他们做饭,与官差相处的非常融洽,也让父亲在路上少受很多罪。

4.上书皇帝,汉文帝废除肉刑

15岁女孩为救父亲,直言上书皇帝,汉文帝感动后更改法律

上书汉文帝

到达长安后,淳于意被暂时关押进牢房,等待受刑。淳于缇萦知道时间紧急,打算在父亲受刑前找到一位官员为父亲伸冤。

然而,一位15岁的小姑娘,在京城既没亲人,也没朋友,如何才能找到愿意听她诉苦的官员呢?

无奈之下,淳于缇萦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写信给皇帝,阐述肉刑的弊端,解除父亲的刑罚。

一个15岁小姑娘给皇帝写信?信可以写,但如何才能交到皇帝手中?眼看父亲受刑的期限就要到了,淳于缇萦顾不得休息,整日奔走于大街小巷、衙门等地方,试图寻找到好心官员,能够把信递交给皇帝。

后来,淳于缇萦想到一个笨方法,每天在皇帝可能路过的地方等着。一天,汉文帝出行的车队恰好路过,淳于缇萦见机会来了,完全不顾杀头危险,冲到汉文帝的马车前,扑通跪倒在地,将书信双手呈上。

汉文帝见一个小女孩给自己写信,感觉很新奇,不仅没有处罚淳于缇萦,还亲自拆开信来看。

信中的大致内容是:我叫淳于缇萦,是临淄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当地人都称赞父亲是一个清官,也是一位好医生。如今他蒙冤入狱,被判处肉刑。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被砍掉手脚或割掉鼻子,就没有办法复原,也就没有重新改过的机会,更不能在继续为别人看病。我愿意做奴做婢,替父亲赎罪,让他能够继续造福百姓。

读完信后,汉文帝被淳于缇萦的孝心、勇敢、机智所感动,让他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充满着同情和钦佩之情。

后来,汉文帝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并召集群众商议废除肉刑。丞相张苍根据汉文帝的意图,将“脸上刺字、割鼻子、砍脚”等肉刑更改为“去头发、打板子、服苦役”等处罚方式。

15岁淳于缇萦的行为不仅推动了中国刑罚前进的脚步,她上书救父的故事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古往今来,很多学者纷纷写诗赞赏淳于缇萦。例如,汉代班固、宋代无名氏、清代蔡东潘等。

文末,借用宋代学者蔡东潘的一首诗,追忆这位千古孝女——淳于缇萦。

欲报亲恩入汉关,奉书一阙拜天颜,世间不少男儿汉,可似缇萦救父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