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思維:我中了大獎,卻為何不著急去兌獎?


變相思維:我中了大獎,卻為何不著急去兌獎?

本文共2515字,閱讀需6分鐘

你中了大獎,會如何選擇?

假如有一天,你中了大獎:你可以選擇立即拿500萬元,也可以選擇有50%概率拿一個億,當然也得承擔一無所獲的風險,你會怎麼選?

理性的人會說,這就是個概率問題:期望值①=500萬*100%=500萬;期望值②=1億*50%=5000萬。數學告訴我們,應該爭取一個億,因為它的期望值更大,也意味著這個選擇本身蘊含的價值更大。

可心理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拿500萬的佔了近9成。我嘗試問了問身邊的朋友,果真,幾乎都是選500萬的。

一個億的確更誘人,甚至一輩子都用不完,可為何幾乎沒人選呢?

原因是"損失厭惡效應"

損失厭惡:人們總是希望迴避損失。即使收益和損失數量相同時,人們對損失的悲傷感會大於對收益的喜悅感。

變相思維:我中了大獎,卻為何不著急去兌獎?

損失厭惡曲線:人們對損失的悲傷感會大於對收益的喜悅感


比如,我上午撿到100元錢,下午又把這100元給丟了,我今天的心情一定是糟糕的。

"如果運氣不好沒拿著一個億,已經在口袋裡的500萬豈不是也沒了?這個損失可就大了,相比之下,'落袋為安'更保險。"

損失厭惡效應讓我們"趨利避害",寧願收益少,也不願承擔無收益的風險。


你以為測試就這樣結束了?我們不妨把題目的條件變一變,你的選擇還和原來一樣嗎?

同樣是選擇500萬或一個億,但我們不知道獲得500萬和1個億的概率分別是多少,只知道,獲得500萬的概率仍然大於獲得1個億的概率。

我猜,你沒有當初那麼毫不猶豫的選擇拿500萬了吧。為什麼呢?

很顯然,對於兩個都不確定的事,我們心中的算盤就有些亂了 。

這反過來證明了,一旦我們明確了成功的概率,就會更在意失敗風險。


題目再變一變。必定拿50元,和有50%的概率拿1000元,你會怎麼選?

有意思的是,這時大多數人會選擇1000元。可是,50和1000的比例與500萬和1個億的比例是相同的。為何現在又不考慮風險了呢?

同樣的道理,你想象一下,你是一個身價10億的大富豪,你會選500萬還是爭取一個億?或許此時,你不會把"小小的500萬"放在眼裡了吧。

"前景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前景理論:個人基於參考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風險態度。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假如在你還沒來得及兌獎就被綁架了,綁匪要你在10分鐘內拿出500萬贖身,否則立即撕票。選500萬還是拼一拼手氣?選擇100%活下去還是要錢不要命?

剛好需要時,我們沒有選擇權。

變相思維:我中了大獎,卻為何不著急去兌獎?


一定要二選一嗎?

說了這麼多,這個測試有沒有標準答案?

有些人說,"做最有把握的事"是一種窮人思維,我們應當做"期望價值"更大的事,即使這件事存在風險。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做決策時也應考慮當時的情景、參照點及"100%確定"本身的價值。

諾貝爾獎獲獎作品《貧窮的本質》對貧窮的原因作了解釋:一個人貧窮,並不是因為懶惰、缺乏上進心,而是他所處的環境沒有促使進步的資源。當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時,怎會有時間去顧及學習、投資或自我提升?久而久之,這個人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決策也就顯得小氣。一句話概括,貧窮限制了人的想象。

變相思維:我中了大獎,卻為何不著急去兌獎?

那麼,到底選500萬還是一個億?你有沒有想過兩個都不選?

  • 1、出售選擇權

如果你想規避風險,不妨把這個選擇權以高於500萬的價格賣給願意承擔風險的人。相比於直接拿500萬,你獲得了更多。你甚至可以模仿羅振宇投資papi醬那樣,將選擇權進行拍賣,儘可能提升你的收益。

  • 2、眾籌

眾籌是個分散風險的好辦法。打個比方,你打出廣告讓別人來投資:把一個億分成1000份,每個只能投一萬元,且有50%幾率獲得10萬元,50%幾率什麼也沒有。能承受一萬元風險的人很多,且10倍的回報率足夠誘人。可對於你來說,不管開獎結果如何,你將穩穩地獲1000萬元的眾籌款。

  • 3、抵押貸款

讓銀行對這個選擇權做一個價值評估,你將這個價值抵押給信貸公司,貸出相應的現金,做投資做理財,變出更多的錢。

  • 4、股權分配

通過分配股權,請金融專業的人,通過更專業的操作,來提升"期望價值",你只要領取分紅就可以了。


這對我有何啟發?

以上也許是並不嚴謹的頭腦風暴。但我們的思維是不是開闊了許多?這對我們的生活又有何啟發?

  • 1.學會用概率思維輔助決策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選擇題,概率思維能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想的選擇。

什麼是概率思維?就是計算每一種結果的期望值。期望值越大,獲得收益的可能性越大,收益的價值越大。

也就是說,我們要擴大自己的格局,不在意一時得失,而考慮該選擇產生的結果能否長時間、最大化地帶來效益。

舉個栗子。一位業務嫻熟的職員面臨一次選擇:跳槽,工資翻倍;留下,晉升機會更大。怎麼選?

我們不妨把參考面擴大,將行業背景、公司平臺大小、可獲得的培訓、個人性格、目標、職業觀和價值觀等因素都納入考慮範圍,並按自己重視程度賦予分值,而後分別計算跳槽和留下而出現的各種結果的期望值。

概率思維本身是一種決策輔助工具,我們首先要能想到這個工具,然後學會使用它。

變相思維:我中了大獎,卻為何不著急去兌獎?


  • 2.學會權益變現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有哪些權益,瞭解其真實的價值。比如,我們要能夠意識到,可以選擇一個億的是我們的一項權利。

其次,我們要將自己的權益價值變為可支配的事物。比如,如果僅僅將一個億一直存在銀行,那它永遠只是個數字;而拿它用來投資、消費,才把價值變了現。同樣,我們也要意識到,我們有5000萬期望值的選擇權,可以通過銷售、眾籌、抵押貸款等方式讓其真正有可利用的價值。

從另一層面看,所謂的權益就像我們自身的優勢和潛能。我們往往會忽略它,埋沒它,而選擇從事簡單的、收益小的工作。所以,有時,我們不妨拼一拼,即使未來存在失敗的風險,但至少是為了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而努力。

  • 3.學會分散風險

未來具有不可知性,我們無法精確地計算每一個風險發生的概率。所以,分散風險是個必修課。

如何分散風險?即將串聯改為並聯。即使有一條線路壞了,也不影響整體電路的串通。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風險分散問題就是家庭理財了。 "不要在一個樹上吊死"。對於家庭理財,理財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家庭財產的40%用於保本,30%用於生錢,20%用於救命,10%用於日常開銷。將財產投資在不同性質的項目上,也就是將風險分散給了不同的角色。

變相思維:我中了大獎,卻為何不著急去兌獎?


結語

如果中了大獎,不要著急去兌獎。

做決策時,我們要避免短視、急功近利的心理,要用更大的格局,去探尋選項的綜合效益,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