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如果在擊敗法國後不發動巴巴羅薩戰役與蘇聯開戰,能否改變戰爭走向?

lxl愛莉


不可能。

因為在德國攻陷法國之後,全世界已經看清了希特勒的計劃——佔領整個歐洲。

這一點,無論納粹還是蘇聯、英國,都一清二楚。

德國想要攻佔英國決非易事,英吉利海峽也許不寬,但對於英國海軍阻擋德軍來說足夠了。德國要攻打英國,一定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還不一定能打贏。

到底蘇聯人,會在德國跟英國交戰的時候坐山觀虎鬥。什麼也不做嗎?

蘇聯人難道會認為,納粹佔領英國之後,就會甘心當和平使者,再也不擴張了嗎?

實際上。蘇聯對德國的侵略計劃一清二楚。而蘇聯早就做好突襲德國的準備,一旦西線戰事陷入焦灼,蘇聯就會雷霆一擊,主動進攻德國。而那時候德國依然會腹背受敵,只不過比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更糟糕,因為戰火將在德國本土上燃燒。

德國無論如何都躲不過與蘇聯的一戰,它進攻蘇聯,只不過是先下手為強而已。蘇聯之所以被突襲,是因為沒想到德國會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突襲蘇聯。

但德國早晚要腹背受敵,也早晚要被消滅。這就是法西斯主動擴張不可避免的命運。


小約翰


首先我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從希特勒下令德國開始進攻時,他想征服世界的侵略意圖就已經昭然若揭了,這時候德國與英國,蘇聯都可以說是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因為一戰結束後,戰後的世界體系是由英法美製定,蘇聯蘇維埃已經上臺,凡爾賽條約目的就是削弱德國實力,這些國家怎麼可能公然看著德國挑戰自己建立的世界體系呢?

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德國打下法國後,沒有開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會怎麼樣?先把淪陷的法國形勢穩定好,派兵駐守在蘇聯邊境,跨海打英國,說實話這種概率是在是不太大,法國短短一個月就已經淪陷,雖然英國和蘇聯不和,但是斯大林不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無動於衷,英國還有海峽阻擋,而蘇聯就在德國邊上,事實上也證明了德國9月1日入侵波蘭,蘇聯也很快就行動佔領了波蘭,這個我們可以看出,斯大林一直防備著希特勒的。

假設希特勒不管蘇聯打英國去會怎麼樣呢?蘇聯肯定會在這期間,徵兵訓練,不斷在蘇德接壤區域加大兵力,一旦蘇聯準備好那麼毫無疑問希特勒將會腹背受敵,(可能有人要說希特勒入侵波蘭,蘇聯反擊不也是一樣父輩受敵),但是有句話叫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希特勒在蘇聯尚未準備好先發制人,至少是可以為自己在戰爭初期爭取到優勢的,所以我認為不倫有麼有巴巴羅薩計劃,戰爭結果變化都不會太大,法西斯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玄坤


按照題主說的這個時間節點,我們不考慮德國怎麼想,看看其他國家的視角。

戴高樂:動員所有殖民地的兵力,也要奪回法國!貝當是個懦夫!不能讓英國人和德國人講和!

丘吉爾: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投降的,我就多在倫敦,你們在海上就是過不來,轟炸就轟炸,不可能投降的,美國人的條件可以商量,背靠大海怎麼都行。“德國的敵人全都是我們的盆友~”

鐵托: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我還要領導遊擊隊擊敗侵略者呢,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羅斯福:歐洲不可能統一的,統一就成了大敵,在德國手裡統一更不可能,美國再孤立也不可能讓一個新巨頭出現,猶太財團在議院還有席位呢,坐視不管是不可能的,戰爭財還是要發的。

弗朗哥:英國人說啥是啥,德國人說啥是啥,錢我收了事我不辦你們繼續聊,打仗是不可能打仗的,這輩子都不想再打仗了,很危險的。

斯大林:我有一個蘇聯夢,等我三個五年計劃下來兵強馬壯天下無敵,到時候腳踩德三,手擒英法,一路鋼鐵洪流推到大西洋,這兩年先看著歐洲互撕,過兩年看看誰才能制霸歐洲!

看到了吧,軍國主義的戰車一旦發動在征服一切之前就無法停止,就像鯊魚不能停止遊動一樣。

PS:戴高樂長得和希特勒怎麼這麼像!


歷史區總柴


德國有稱霸歐洲和世界的野心。如果德國在擊敗法國後不去攻打蘇聯,而是選擇修養生息,那麼德國一定有希望戰勝英國。



1.我們知道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二戰期間德國是歐洲地區非常強大的國家之一。 德國的綜合實力要比英國強大很多。如果德國不去進攻蘇聯,而是休養生息,積極生產戰爭物資,那麼德國一定會打敗英國。

2.但是即使德國真的擁有了攻打英國的實力。蘇聯也一定會與英國一起對德國進行兩面夾擊。因為一旦英國被德國打敗並佔領。那麼蘇聯就成為德國稱霸歐洲的最後一個障礙。



3.希特勒在打敗法國、比利時、荷蘭後。曾經對歐洲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英國沒有實力打敗德國。而蘇聯當時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工業強國,時間拖得越久對蘇聯的工業生產越有利,蘇聯一直就是阻礙德國稱霸歐洲的一個障礙,因此德國要先打敗蘇聯後,在鞏固戰爭成果養精蓄銳,最後進攻英國。

4.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為了謀求成為世界霸主而進行的一次嘗試。只可惜德國的理想很美好,可是現實很殘酷。德國的綜合國力不足以與蘇聯和歐美國家進行持久戰。

5.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自然資源儲備也沒有蘇聯和美國強大。因此,德國出現了戰爭損失後無法得到有效的補充。在戰爭的泥潭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最終導致德國失敗。


杜達特洛夫斯基


曾經有個笑話,簽訂完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久,莫洛托夫應邀回訪德國。當時二戰已經爆發了,裡賓特洛甫舌燦蓮花的勸說蘇聯乾脆也加入軸心國算了。莫洛托夫只是低頭不語。突然英國轟炸機來了,大家不得不進了防空洞,裡賓特洛甫還不算完繼續勸說,莫洛托夫不耐煩了,就說現在說啥都早吧?裡賓特洛甫保證說,英國馬上完蛋了。莫洛托夫雖然是個很嚴肅的人,也不由得笑了一下,問他,那麼天上飛的是啥?


所以說,即便德國那麼做了,也最多讓戰爭繞一個彎,最後還是難免覆滅的命運。因為軸心國(注意不光是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挑戰凡爾賽體制這個世界總體格局,而不是具體的針對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


德國開始戰爭的目的是要一統歐洲天下,日本則是要吞下整個“大東亞”,意大利想要全部的北非和東非。單憑這一點,德國和英國的矛盾不可調和,日本和美國的矛盾也不可調和,意大利也許比較容易認慫,姑且算是能調和吧。


那麼不能調和,就會面對最少也是對峙的局面,介於美英的海軍力量,不用說的,封鎖死他們問題不大。沒了廣袤世界作為支撐,德國就算是霸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工業資源,原料和市場都會成為麻煩。日本必然也會被開動戰爭機器的美國壓在東亞沿海不得動彈。


不能小看美英之間的聯動和德日之間的聯動!畢竟從戰略上來說,正是他們沒有目的明確的緊密合作才導致了失敗的那麼快。如果當時德國戰略明確的直奔中東,日本毫不猶豫的藉助消滅了Z艦隊之後掌握了東部印度洋的制海權,火速在中亞或者中東實現戰略握手,一切都會變得可怕起來。


只不過歷史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了。因為希特勒不可能放下蘇聯不管的!即便他真的不管好像前面那麼去做,他也馬上要面臨蘇聯可能的突然打擊。


早在二戰爆發之初,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德國就想不斷地拉蘇聯加入軸心國一起去瓜分世界,也許只有這樣子分贓了才能讓德國對蘇聯真的放心。否則蘇聯怎麼會坐視自己被德日兩國從全方位包圍起來?


另外從蘇德戰爭爆發的初期,蘇聯軍事力量部署來看,蘇軍正在重新大規模組建機械化軍,強化自己的縱深突擊能力。而戰爭頭一個月之所以西方面軍能夠損失主力是因為幾個主力軍都密集的擺在了白俄羅斯西部的比亞維斯托克一個狹小的突出部,結果被德軍從兩翼迅速合圍。


什麼情況下才會如此密集的部署大量部隊在這麼狹小的地域?如果說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是個笨蛋,那麼部署幾個軍在哪裡這種大事斯大林不知道麼?所以我們只能說,這是蘇軍悄悄的在做進攻準備,那裡是蘇軍的進攻出發集結地。


另外一點,蘇德貿易當時在德國經濟中是很重要的一筆了。因為前面說過德國被英國封鎖失去了大量的海外市場和工業原料產地,蘇德貿易可以不小的補償這一點。但是有一點,蘇聯大量的進口德國的機床設備乃至先進戰鬥機等工業品,這對於拉動蘇聯自己的相關產業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給蘇聯以時間好好消化,那麼未來的蘇軍一定會成為德軍更可怕的對手。


與其被蘇聯從背後捅一刀,而且是在自己跟英國對峙中消耗不少的情況下,莫不如趁著兵鋒最盛的時候先下手為強。希特勒就是這麼幹的,奈何,人不是神仙而又總是會想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最後被現實壓死。事情就是這樣子的,希特勒開始全面挑戰凡爾賽體系那一天,一切都是不歸路了。


千里巖


德國是不得不與蘇聯作戰,蘇德戰爭只不過是德國先下手為強罷了,如果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那麼等蘇聯準備好了一樣會進攻德國。一山不容二虎,兩個相鄰的陸地強權必然要決出勝負。

蘇德必有一戰,無論是德國統帥還是蘇聯領導都認為不可避免。只是蘇聯人沒想到德國人在戰略物質尚為儲備完成的情況下,就提前進攻蘇聯。兵貴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德國選擇進攻蘇聯的時機是對的,也是必要的。

至於英國,其實是海權國家。一直奉行的都是平衡策略,歐洲大陸哪個國家強大哪個就是它的敵人,比如英國與法國為敵,與俄國為敵,與德國為敵,都印證了丘吉爾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一個絕對的陸權國家,不利於英國海權的發展,一旦大陸鐵板一塊,海權國家註定失去登陸點。

而對於陸權國家來說,主要矛盾和威脅仍然是它的陸地鄰居。只要能最終稱霸陸地,海權國家就奈何不了他。比如為什麼歐洲人要開闢新航路,還不是歐亞邊界出了一個奧斯曼土耳其強大的陸權國家,阻斷了東西方貿易的航線。歐洲人不得不重新尋找到達東方的航路。

而後來我們普遍認為的海權時代,其實是因為歐洲興起的技術革命。是歐洲軍事工業的升級,全面壓倒其它地區的結果。並不是海權和陸權國家之爭。雖然海洋給了海權國家便利的交通,但是船隻最終還是要靠岸。如果陸戰打不贏,你從那裡得到陸地上的補給。

德國正是看到作為海權國家的英國,威脅不到它的本土才敢放手去和同樣是陸權國家的蘇聯決生死的。陸權國家要取得最終的勝利,最終仍然是陸地決戰的。

比如稱霸歐洲的法國拿破崙,選擇進攻俄國。佔領歐洲的德國選擇進攻蘇聯。都是體現了陸地優先陸地決戰的戰略。而陸權國家的失敗,也從來不是作為海權國家英國的功勞。比如拿破崙法蘭西帝國的失敗在於遠征俄國的失敗,納粹德國的失敗同樣是因為遠征蘇聯的失敗,他們最終都是敗於陸權鬥爭的失敗。(側面說明俄毛子才真正的陸權王者)

再說假如,假如蘇聯不參戰,德國對英美會不會失敗。我覺得不會,就像是二戰後的美蘇爭霸。一個絕對的陸權國家,海權國是無能為力的。即使是衰敗的陸權國家俄羅斯,也是一直和美國英國對著幹。

然而無論是海權國家還陸權國家,最終的成敗都在於思想的進步和技術的進步。

所以歷史不容假設,沒有人可以預見沒有發生的事。大多數人說的頭頭是道,其實都不過是給一個既成的結果,強加的一些虛無的理由。

只有文化科技的進步,人的精神上的野望,才能推動一個國家民族的進步發展。


淨化a木子


二戰德國是必敗的,毫無疑問,當時德國擊敗法國之後,希特勒隨時和他的參謀班子做出了一套巴巴羅薩計劃,因為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對這計劃一點也沒有發覺,間諜送來的德國即將入侵,和英美的警告,斯大林一點也不相信,當時德國容不得蘇聯,同樣蘇聯也不會讓德國繼續擴張自己的領土,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蘇聯和希特勒同時秘密做出了一個計劃,蘇聯的好像叫大雷雨計劃,是趁德國不注意突然入侵,只是德國的計劃是以閃電行動提前實行吧了,如果德國不提前行動德國估計敗的更快,德國的工業和人力遠不及蘇聯,持久戰希特勒是耗不起的。如果不是意大利那邊的麻煩事,讓希特勒推遲了他的行動,或許當時不去援助意大利,直接入侵蘇聯,不給蘇聯發展更多時間,德國有可能堵一把,能贏這廠戰爭,所以為什麼希特勒1945年在地堡臨死前會痛罵他的盟友墨索里尼了。


選擇忘記147202259


曾經上歷史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當年德國在拿下法國後,和英國死磕到底,不去攻打蘇聯,是不是就可以改變戰爭的走向,有沒有可能成功打贏二戰。就算打不贏,能不能保住打下來的領土。現在看來,根本就沒有這種可能。



首先,德國是一個畸形發展的國家,軍事上德國的陸軍所向披靡,屢戰屢勝。但是到了海軍和空軍,對於世界強國來說,真的是不堪一擊,大不列顛空戰,德國完敗。海軍上德國根本就沒有可能打贏英國。這也就註定了德國跨越不過英吉利海峽。根本徵服不了英國。



那麼不攻打蘇聯,堅持幾年,整合一下現有的資源,發展好了海軍和空軍,是不是可以拿下英國,然後打敗蘇聯呢?

也不可能,德國的畸形,不僅僅是軍事發展,經濟發展也是極為畸形。經濟危機之後,數百萬人因此失業,德國政府大肆借貸發展軍工,吸納了這些勞動力從事軍工,這樣一來,帝國所有的一切都在為軍事服務,一旦德國停下戰爭的腳步,所有的軍需用品都會停止生產,大量的工人因此失業,政府的信貸崩盤。國家會重新陷入經濟危機之中。很可能會倒退數十年。國力衰落,很可能會土崩瓦解。



再有即便是不攻打蘇聯,當年的蘇聯也在積極的謀劃著攻打德國,二戰初期,在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相繼侵佔了波蘭東部、波羅的海三國、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的部分領土。德國攻打蘇聯,極短的時間內,僅僅在東線戰場上就消滅了蘇聯幾百萬的軍隊,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蘇聯一直謀劃著攻打德國。



所以,無論德國是修養生息,或是和英國死磕到底,都不可能改變戰爭的走向。德國當時的決斷是正確的,但是因為自身實力的問題,根本不可能改變。


我是越關


有一句話,叫做君以此始,必以此終。戰爭打響的方式有很多種,結束戰爭的方式則往往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如1913年,這個西方世界最美好的年代,所有人都會認為一場大戰不可避免,但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場戰爭會持續四年,直到雙方都筋疲力盡。

德國發動戰爭,希特勒的目標是為了徹底撕毀凡爾賽體系,重新建立一個對德國有利地國際秩序,在這個秩序沒有建立之前,戰爭不可能結束,德國也不可能會休養生息。這也是希特勒為什麼不在法國戰役後激流勇退,不再進行戰爭的原因,不因為希特勒是戰爭狂人,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戰勝法國後,德國改變他糟糕的地緣安全的努力只是進行了一小步。英國不會允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強權國家,不然英國將被邊緣化,所以英國不會妥協。為了能與德國對抗,英國在法國宣佈投降的第一時間襲擊了法國的艦隊,免得落入德國手中,以保證英國的海軍絕對優勢。

英國不妥協,是讓希特勒最為抓狂的事,這不是因為英國軍隊的戰鬥力或者英國強大的國力,而是英國在世界各地佔據的戰略要地。憑藉控制的馬耳他、直布羅陀、蘇伊士運河,英國有能力封鎖地中海。憑藉強大的海上艦隊,英國有能力封鎖大西洋。這意味著,英國有能力將德國關在歐洲。德國的戰爭資源貧乏,尤其是石油等化石能源。英國保持對德國的敵意,將造成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後日本的困境。

雖然英國當時的處境也很艱難,但是長久來看,德國面臨的威脅更大。因為波蘭和法國以外,歐洲剩下了兩個強國:德國、蘇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蘇聯龐大的國土面積和工業產值,一旦戰爭潛力充分釋放出來,德國將不會有機會。對蘇聯來說,歐洲統一從來不是他的福音。拿破崙統一西歐,隨即就發動了徵俄戰爭,前車之鑑。所以,蘇聯不遺餘力的往西方推進了200公里,想要建立緩衝地帶,同時把大量的部隊佈置在一線,為將來的戰爭準備。

英國不投降,德國的能源供給隨時可能會被掐斷。蘇聯不斷向西推進,虎視眈眈。

德國此時如果再發表一次聲明:德國的領土要求僅限於此。民族情感要求,僅限於此。

英國、蘇聯會不會相信?德國在侵佔蘇臺德地區時,曾經跟英法兩國的張伯倫和達拉第信誓旦的保證,德國的領土要求就只有這些了。言猶在耳,不過半年,整個捷克都被德國吞併了,附帶著40個師的武器裝備和世界第四大兵工廠。

德國在當時雖然囂張跋扈,但是武裝力量不怎麼樣,即使到了波蘭戰役,德軍的戰爭進展情況也不是順風順水,而是磕磕絆絆。因此,英法如果能儘快干預,德國的軍事冒險也斷然不會走這麼遠。

英法兩國被一戰流的鮮血嚇到了,同時也自認為對德國的處罰太過苛刻,以至於引發了德國的民粹主義盛行,納粹黨上臺。英法執行了“綏靖政策”,希望和平。可是和平是打出來的,希特勒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帶給他們遠比一戰還要慘烈的二戰。

希特勒在慕尼黑協定後的政治信譽被嚴重透支了,希特勒的政治聲明,不會有誰會相信,即使德國真心想休養生息,英國和蘇聯也會認為:難不成等你養好傷了再來打我?

人類組織之間的政治互信,從來就沒有過。

法國戰役後的德國處在的那個位置,已經由不得德國做主了,德國唯一的生機是在閃電戰的勢頭下,擊破英國和蘇聯的任何一個,此後才會有實力和資格去談對峙下的和平。


而知而行


如果你知道斯大林說過的一句話,就知道如果再給蘇聯2到3年時間,那麼德國完全可能在初期就被蘇軍給抵抗住。斯大林就說過:只要在給蘇聯2年時間,那麼蘇聯的損失將大為減少。

很多人總結德軍在蘇聯的失敗是由於天氣原因,但是真正擊垮德軍的卻是蘇聯恢復過來的工業能力。整個二戰時期蘇聯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而且質量不比德軍的差。而且還是在德軍佔領大量國土的情況下,對比一下德軍二戰各時期的生產能力就知道,蘇聯越打越強,德軍越打越弱。

1943年德國坦克年產量7600輛,隨後1944年就只有2500輛左右。而蘇聯戰爭期間被擊毀了近7萬輛坦克,但是其裝甲部隊一直保持著巨大的規模,補充能力遠強於德軍。也就是說蘇軍在質量不如德軍的時期,完全可以靠量來挽回。而到了1944年後,德軍裝甲部隊就已經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所以如果希特勒不這麼早發動巴巴羅薩,我們只想到德軍在恢復元氣,但是卻沒考慮蘇聯也在發展,而且由於制度優勢,蘇聯發展的速度明顯要比德國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