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 沭陽農業改良場與黑穗病防治

沭陽地處蘇北邊陲,自古以來,“土瘠民貧,務農畆不事工藝”。凡遇病害,皆歸於天災,從不深究。1930年,沭陽爆發大規模黑穗病,麥收減產。

黑穗病,俗稱黑粉病、黑疸,是小麥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屬系統侵染病害,小麥受害後多能正常抽穗,但感病株麥粒充滿病原菌而喪失食用價值。此類病菌通常由芽鞘侵入麥苗併到達生長點,在植株體內生長,至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壞花器,至抽穗時在麥粒內形成菌癭,即厚垣孢子。小麥收穫時,病粒破裂,病菌飛散黏附於種子外表,或混入糞肥、土壤中越冬,翌年進行再次循環侵染。


沭陽往事 | 1930年 沭陽農業改良場與黑穗病防治


史料記載,早在1928年,江蘇金陵大學農林科率先使用碳酸銅對元麥(即青稞)進行了黑穗病預防試驗,並取得成功。1930年,江蘇省立棉花試驗場又與南通農民教育館合作,利用該方法分別在高粱與元麥上做進一步試驗,效果頗著。據1931年第8期《江蘇農礦》刊載《江蘇省立棉作試驗場用炭酸銅粉防除元麥黑穗病試驗之成績》一文證實,“碳酸銅粉為防除元麥堅黑穗病之惟一良藥,該場歷年均有大批推廣。”


沭陽往事 | 1930年 沭陽農業改良場與黑穗病防治


1930年,沭陽農業改良場鑑於本地黑穗病頻發,遂派專員下鄉指導農民開展防治工作。據1931年《沭陽縣農場指導農民防治麥類黑穗病》一文記載,“該縣大麥、元麥黑穗病,危害最烈。十九年度曾派員分赴各鄉鎮指導……成績頗佳,深得農民信仰,故本年度該場對於此項推廣工作,特加註意,已向上海購到碳酸銅粉一千餘包,並做拌種箱十餘個,以及各項宣傳品等,乘此大麥、元麥播種期間,全體工作人員分赴各區鄉鎮,切實指導農民,依法防治。”


沭陽往事 | 1930年 沭陽農業改良場與黑穗病防治


據民國《重修沭陽縣誌》卷十六記載,沭陽農會成立於1914年,“由九市一鄉代表票舉曹恩榮正會長,徐金城副會長。五年,曹恩榮連任,魏光被副會長。曹恩榮因病辭職,李映庚以次多數補之。數月,李又病故,旋遭兵劫,遲未改選。”1919年,縣農會依照江蘇省長通令,“以本邑四隅之碩項湖,劉家集、桑華鎮,及附郭之鮑家巷五處學田,每處指定二十畝開辦,設主任一人,查本縣仲漱渠於農事確有經驗,呈請核准委任。”


沭陽往事 | 1930年 沭陽農業改良場與黑穗病防治


1918年,戴仁就任沭陽縣任知事後,見“該縣農業不講,以致地利不興”,為培養農業之專門人才,特敦促勸學所在西關外觀音庵內開辦農業補習學校。據1920年,江蘇省實業廳臨時視察員俞訓淵撰《沭陽縣實業視察報告》中記載,縣署為該校劃撥“學田十二畝,作為該校試驗場,以期研究各項種植之法,為將來振興農業之預備。所有校長、教員,均系省立第三農業學校[注]畢業,教授尚能合法。現時該邑士紳猶恐教育未能普及,復擬就縣有常平倉房屋添設農業專門學校,該處土質宜棉,如能改設棉業實習場,為事易而收效宏。於該邑農業,尤有裨益。”

而就在俞訓淵離沭的第二年,即1921年10月,沭陽縣即接到省府電令,“揀選學田組織棉場,援照農場辦法,租用學田,捐撥實業經費餘款開辦,衹就員郭先辦一處,以四五十畝為限,場中每年收入,充納添置什物,並工作之用。場長揀選農學畢業,富有經驗充當,每年薪水以二百圓為限,十一年一月呈准委任汪樹玉主任其事。”


注:

省立第三農業學校位於淮陰,1908年創建,初名“江北農工學堂”,次年更名“江北農林學堂”。1913年改辦為“江蘇省立第三農業學校”,1928年改為“第四中山大學區立淮陰農業學校”,次年定名“江蘇省立淮陰農業學校”。


參考文獻:

1、沭陽縣實業視察報告[J].江蘇省公報,1924,(3879):8-11.

2、金陵大學農林科準函核據有炭酸銅粉一種可免元麥堅黑穗病請令各試驗場合作研究[J].江蘇省農礦廳農礦公報,1928,(5):19.

3、省立雜谷試驗場裸麥堅黑穗病預防試驗之結果[J].農礦通訊,1930,(45):6-7.

4、江蘇省立棉作試驗場用炭酸銅粉防除元麥黑穗病試驗之成績[J].江蘇農礦,1931,(8):9.

4、沭陽縣農場指導農民防治麥類黑穗病[J].江蘇農礦,1931,(24):2.

5、鳳凰出版社編. 中國地方誌集成 江蘇府縣誌輯 57 民國重修沭陽縣誌[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04.

6、何家泌譯. 小麥病害概要[M]. 河南省植物保護學會, 1980.09.

作者:劉陽(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