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被16歲兒子推倒:多少孩子的“造反”,都是被“逼上梁山”


媽媽被16歲兒子推倒:多少孩子的“造反”,都是被“逼上梁山”


1

前幾天,一則媽媽被16歲兒子一把推倒,直接崩潰報警的新聞,讓人看了五味雜陳。

2月24日下午,餘杭公安崇賢派出所接到報警,電話裡一位媽媽聲音顫抖,情緒激動,哭著喊:“我兒子動手打我,你們來把他帶走吧!”

原來這位媽媽家裡一對雙胞胎兒子,都在讀初三,正是準備中考的關鍵時期。

但由於疫情影響,只能在家上網課。加上弟弟磊磊學習不太自覺,性格好動,所以她在家要“身兼三職”,除了自己在家辦公、做家務,還要花費大量時間督促孩子學習。

身為父母,這樣的壓力可想而知,彷彿四周都黑壓壓地集聚而來,而自己卻無處可逃,找不到空間可以釋放一下壓力!

磊磊平時邊玩邊學,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事發當天,媽媽忙完家務,督促磊磊,但他說作業做完了,老師沒有佈置新的,又自顧自地玩起了遊戲。

見此情景,媽媽多日積累的情緒被一下點燃,開始大聲訓斥。

兒子也不肯服軟,開始頂嘴,於是母子間火藥味越來越濃,最終孩子失控,這個身高近1米8、身材敦實的半大小夥,一下把身材瘦小的媽媽推倒在地。

磊磊一下子愣住了,而媽媽則崩潰大哭。

這位媽媽的崩潰讓人難過,委屈、辛勞,卻又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是無心的,事後也很後悔自責,只不過他當時也確實是被逼急了。

身為父母,看到初三的孩子還在貪玩,難免會焦慮、生氣。

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是一味地抱怨、指責,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

媽媽被16歲兒子推倒:多少孩子的“造反”,都是被“逼上梁山”


2

所有的親子衝突,都源於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為什麼父母的情緒失控會把孩子逼得“造反”呢?

首先從情感看,親子關係越弱,逆反心理越強。

父母對孩子有兩重任務:

第一項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保持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形成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第二項任務是得體的退出,培養孩子的獨立。

而父母的壞情緒,卻是春秋兩不沾:既不能完成親子間的情感聯結,又無益於孩子的獨立。

當父母只是一味在自己的情緒支配下宣洩,卻看不到孩子的感受時,就已經切斷了親子之間最深沉的情感聯結,孩子於是不再依戀父母。

我們知道,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孩子獨立的根基。

依戀父母的孩子,會把父母的期盼看作表現自己的機會,此時父母引導孩子,孩子一般都樂意接受。

相反,沒有了依戀關係,事情就會變成另一番模樣:孩子會把父母的期盼視為壓力,把父母的引導當成擺佈。

因為孩子的想法很簡單,你沒在他的關係範圍內,你就是陌生人,而陌生人的命令當然可以不聽。

其次,從心理學分析,逆反心理的潛在動力,是本能地反抗所有控制。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尤其是孩子。

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把關既能吸取需要的營養,又能同時抵抗病毒入侵一樣,孩子在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上,逆反心理也會為孩子提供一套“心理免疫系統”:抵抗所有自己之外的思想。

當父母帶著滿滿的愛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予他們智慧、理性地引導,孩子就會放心地吸取接受。

如果父母在情緒的支配下試圖去強迫控制,就會被孩子的“心理免疫系統”視為病毒入侵,從而遭到全力抵抗防禦。

所以合格的父母,都有著清爽的人格、清晰的邊界。

他們既有能力承接孩子的情緒,做到始終保持情感的聯結,又能給予孩子尊重與理解,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去成為自己。

媽媽被16歲兒子推倒:多少孩子的“造反”,都是被“逼上梁山”


3

想要守護好孩子,父母先要有能力處理自身的情緒。

眼下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被本該送回學校的孩子耗盡心力,各種情緒日益積壓。

其實,疫情之下,沒有誰是輕鬆的。

多少學生面前正在網課直播的背景中,時常都會傳來孩子的哭鬧聲,那是老師們也在全力應對的生活。

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無數醫療戰士,想要為我們堅守的是一個安全健康的外部生存環境,而那個內在心理的安全空間,只有靠我們自己去構建。

每個人的內心,都在追尋著自己的美好,眼前這般崩潰雜亂,遠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把自己從情緒的羈絆纏縛中奮力解脫出來。

1)尊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如實地表達出來。

委屈時,努力讓自己大度;悲傷時,拼命讓自己堅強。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是沒有被接納的。而情緒的背後,又全是尚未滿足的需要。

於是那些不被接納、拼命壓抑的情緒,就會在某個節點失控爆發。

其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教我們懂得可以採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溝通表達。

首先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然後把握好非暴力溝通過程:

首先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接著表達感受,比如受傷、害怕、擔心、氣憤等;

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最後提出具體的請求。

比如前面新聞裡這位情緒崩潰的媽媽,當她看到兒子在玩遊戲時,可以這樣講:

“磊磊,看到你在玩遊戲,我很擔心,因為我想看到你能認真地對待中考,你能不能在上網課的時候專心學習?”

2)給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合適的出口。

生命是需要出口的。

否則那些積壓的情緒會在內心四處奔突,最終傷人傷己。所以我們要善待自己,留一個空間釋放梳理情緒。

每個人都存在適合自己的宣洩途徑,可以抽出一個不被打擾的時間,找一張紙,列出自己內心想採取的方式都有哪些,比如讀書、跑步、聽音樂、冥想等,然後從中篩選出一個自己最便利、馬上就可以行動的。

之後就可以有意識地運用這個方式,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

3)和孩子分清界限,不隨意越界

親子衝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對孩子隨意越過邊界。

所謂邊界,即“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學習是孩子的事,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走,做為父母我們可以把這些道理教授給孩子,但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對方。

分清界限的途徑之一,就是提起對自我的覺察。

當那些情緒升騰而起時,看一下背後自己在焦慮什麼?憤怒又是從何而來的?究竟是眼前的孩子激怒了自己,還是真正的引爆點在內心深處的某一個記憶?

這樣一段時間的覺察,就會對內在有一個觀照,當意識進來後,情緒就會被梳理。

通過分清界限,放棄對孩子的控制,當親子關係穩固聯結時,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把屬於孩子的空間還給孩子,當自我獲得足夠的尊重時,孩子才會聽你的話。

媽媽被16歲兒子推倒:多少孩子的“造反”,都是被“逼上梁山”


4

愛自己,就是愛孩子

飛機起飛前,空姐示範遇緊急情況下如何戴氧氣罩,都會交待一句:帶孩子的乘客要先給自己戴,再給孩子戴。

那是因為父母只有先保全自身,才能照顧到孩子。無論是生命安全,還是心理健康,都是如此。

為了愛我所愛,就要先愛自己。照顧好自己,是對家庭、對孩子的負責。


西惠,兩個孩子的媽媽,敬畏文字的力量,希望以文字溫暖你我,照亮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