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實踐」中小學教師四種培訓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摘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有其自身獨特之處,其培訓模式應依據區域內教師教育教學特點確定。"自助餐"式、反思模式、互助模式、校本模式等培訓模式都是在實踐中得以驗證,適宜於一定範圍內的教師培訓,併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培訓者勇於創新、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情況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模式,對教育的發展、教師的成長、教育質量的提高、辦學品位的提升將大有裨益。

關鍵詞:培訓模式 自助餐 反思 互助 校本培訓

在中小學教師中開展繼續教育培訓近二十年來,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機構採取多種培訓形式,促使了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得到提升,廣大教師通過參加培訓學到了許多有價值的知識並廣泛應用於教學實踐中,產生了極其明顯的效果。我從事教師培訓工作長達二十年之久,在培訓中,我既注重了吸取外來的先進培訓模式,又善於依據本地的教學實際探討新的培訓方法。我以為下列四種培訓模式對於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具有一定的實效性。

一、"自助餐"模式[1]

1.模式概說

"自助餐"式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是一種以按需施教為先決條件的培訓模式。它要求培訓院校(機構)通過調研、分析、總結、概括,為教師提供學習的"菜單",讓教師從中選擇自己所需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思路。(如下圖)

「理論與實踐」中小學教師四種培訓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解決方法與思路

2.理論依據

(1)"自助餐"式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源於開放式的教師培訓模式。中國教育要想立足於世界教育之林,就必須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自助餐"式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屬多元化的培訓模式,它不僅要求教師本人參與,而且要求教師任職學校、學生以及家長都是培訓的參與者和評價者[2]。(3)"自助餐"式的教師培訓更注重培訓效果。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容決定形式,結果源於過程,一定的培訓效果取決於一定的培訓內容和形式。

3.做法與效果

採用這種培訓方式,具體做法是:培訓機構將培訓"菜單"以理論引導、教師之惑、精彩案例、名家點津的方式呈獻給中小學教師,為教師學習提供全新的參考,教師依照自己的需要去選擇。河北邢臺市教育局曾編寫的"名師工程"系列叢書——《中小學校本培訓課程·新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上、下冊),就是典型的"自助餐"式培訓教材。它選取了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遇到的56個典型問題,這些問題都來自於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有"什麼是""為什麼""怎樣做"等概念的陳述,而且讓教師體會到自主學習、共享合作、體驗探究、意義建構等等,全市教師人手一冊,可以從中尋找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疑難問題的解決辦法。幾年來,我市培訓機構也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了切合實際的"菜單",以共教師自由選擇,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的困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三維目標"生成,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強有力參考。

二、反思模式[3]

1.模式概說

反思做為一種培訓模式,就是倡導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的反思。它包括教師對教學各環節的反思、對學生學習現狀的反思、對班級管理以及學生家庭狀況的反思,還包括對每節課的反思。要做到天天有反思、週週有反思、月月有反思、年年有反思。

2.理論依據

反思是教師對自我教學行為的一種批判,它屬於評價層面。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師不斷地修正自己在教學中的缺失,進而達到教學的完善[4]。

課堂教學是教師反思的主旋律,可以從以下內容做反思:講課時哪些環節最吸引學生?哪些環節連自己都不清楚?哪些環節學生最厭煩?自己值得驕傲的細節是哪些?哪些地方如果再給我機會我會做得更好?

教師的成長經歷可以反思下列內容:哪些活動使自己走向成功?哪些事情給自己帶來煩惱?哪些不良習慣需要摒棄?……

3.做法與效果

我市教師培訓機構——教師進修學校,從2010年開始就將全市教師以學校為單位分成若干個反思小組,每年依照省、市、縣安排的培訓科目,確定反思題目供教師參考。我們採取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名師指正等反思方式,促使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升自我價值。

附一 2010年上半年我市結合新課程課堂教學制定的教師反思題目

(1)如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亮點頻出?

(2)如何設計課堂導入?

(3)如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4)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5)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細節?

(6)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

(7)如何設計課堂提問?

(8)如何把握"用"教材與"教"教材?

(9)怎樣引導學生自學?

(10)如何結課?

附二 2012年上半年我市結合繼續教育培訓制定的教師反思題目

(1)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培訓時間?

(2)你是如何安排課餘時間的?課餘時間你讀書嗎?

(3)你認為繼續教育是應試教育嗎?理由是?

(4)你認為教學研究應該如何做?

(5)課題研究與撰寫論文對你有意義嗎?

幾年來,我們通過制定反思問題的方式,督促教師有目的、有側重地去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把反思題目做為教師必做的書面作業,每學期末由進修學校作出成績評定,並以分值形式量化到教師繼續教育的總成績中,作為教師職稱評定、評優、評模的依據。通過三年來的教師反思培訓活動,全市中小學教師學會了反思,養成了反思的習慣,為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三、互助模式[5]

1.模式概說

互助培訓模式就是在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採取專家與教師、名師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助合作。主要採取名師傳、同事幫、師帶徒等形式,進行同科之間、同室之間、年級組教師之間進行的互助性學習模式。它體現出一種集體間的交流與合作,是一種資源共享型的培訓模式,是集體智慧的體現。

2.理論依據

(1)教育具有傳承性,一個新教師的成長需要老教師的幫和帶。這種"幫帶"式的學習形式可以縮短新教師崗位適應的週期,能夠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2)名師是經過長時間的打磨、在教育教學上具有一定成就、且受到一方讚譽的知名教師,其教學方式具有獨特性。發揮他們的教育優勢,無疑是一筆教育財富[6]。(3)帶徒制同樣適宜與現代教學管理體制。韓愈在《師說》中曾批判過那些"恥學於師"者。近年來,由於受某些不正之風影響,不少學校(尤其是一些農村學校)廢除了"師帶徒"制度,老教師未能擔負起培養新教師的責任,一些新教師也認為老教師觀念陳舊而不虛心向學,導致了學校新老教師之間隔著"一層厚厚的障蔽",這種忽視教育的傳承性帶來的結果,必然會使學校失去發展的後勁,值得人們去反思。

3 . 做法與效果

為使教師學有表率,我市先後培養了省級骨幹教師、市級名師50餘名,各個學校也有自己的學科骨幹。教育局規定,凡教齡在15年以上的教師都可以做"師傅",新上崗教師必須有三年以上時間由師傅傳帶;教齡在10年左右的中年教師也必須經常性地與老教師交流溝通。我市現在有1500個"師徒對",各中小學校定期召開經驗交流會議,探討培養新教師的方式與方法,教育局每年也要表彰一批有成就的"師傅"。師帶徒的培訓方式實施3年來,我市有200名新教師躍居骨幹教師行列,有180名初中教師到高中任教,有30名教師成長為市級名師,兩名教師被評為省特級教師,這種培訓模式曾經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不少專家認為,師帶徒的培訓方式是促使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校本培訓模式[7]

1.模式概說

校本培訓模式就是立足於教師的任職學校,依據師生的教與學狀況來設計培訓內容。它最大的特點是:聯繫實際,揚長補短,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位[8]。

2.理論依據

(1)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模式,其培訓內容更切合教師的教學實際,因為教師最瞭解自己的學校和學生。這種培訓形式便於教師接受和認可,能激發教師的參訓熱情。(2)校本培訓模式中發現的問題來自於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有的屬於個性,也有的屬於共性,解決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3)校本培訓的立足點在教師的任職學校,學校教師都有向上心理。因此,通過培訓必然會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9]。

3.做法與效果

早在2008年,我市進修學校就在全市300餘所中小學校開展了校本培訓,每所學校都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周邊的風土人情、名流俊彥等編寫校本培訓教材,各學校教材互相交流,做到文化共享。除此之外,各學校還結合自己的特點開展專題研究,或研究管理藝術、或研究課堂教學、或研究藝術教育、或探討學生管理等。這種依照學校實際進行的培訓,使不少學校面貌為之煥然一新,有68所學校被市教育局命名為"校本研修先進學校",有120所薄弱學校通過校本培訓而"脫貧",進而上檔升位,成為市級先進學校,其教學質量在同類學校中遙遙領先,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

總之,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模式不是固定的,並非是提某個供模式讓培訓者和參訓教師去死搬硬套,而是要根據實際需要去創設適合本區域的繼續教育培訓方法,其中心目的是看培訓效果,看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看教學質量的提高,看學生素質的發展程度。只有在培訓中不斷探索,才能創造出適合教師成長與發展的新的教師培訓模式。

「理論與實踐」中小學教師四種培訓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梁慶梅 我們喜歡"自助餐"式培訓 中國教育報[N]

[2]杜星亮 幹部教育培訓:"大鍋飯"變"自助餐"太原日報[N]

[3]周元 課改關鍵在教師 加強培訓勤反思 海南日報[N]

[4]張婷婷 吉林省農村小學英語骨幹教師培訓活動總結與反思 課程教育研究[J]

[5]張瑩等 教師同伴互助: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J]

[6]黃文龍 教師應在互助中結伴成長 中國教育報 [N]

[7]盧廣平 淺談校本培訓 甘肅日報[N]

[8]趙過房 校本培訓活動 韶關日報[N]

[9]朱益明 我看校本培訓 中國教育報[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