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儀徵自古為運河入江口,亦為淮鹽出江樞紐。北宋行轉般之法,東南六路漕船運糧到真州卸貨入倉,再載淮鹽返回;元朝在真州設淮南批驗鹽引所,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大城鎮真州,從這裡出口的鹽,足夠供應所有的鄰近省份。大汗從這種海鹽所收入的稅款,數額之巨,簡直令人不可相信”;明初儀真南門外天池五壩運道形成,淮鹽在天池監掣、入江,從而造就了儀徵南門及大碼頭地區五百年的繁華,直到清道光中後期陶澍改行票鹽,接著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儀徵成了拉鋸戰場,天池開始凋敝。

戰爭期間,清政府將淮鹽出江口暫定在泰州高港,戰爭結束後想重回儀徵天池,但天池運道完全淤塞,遂遷往瓜洲。然而瓜洲連年坍江,兩江總督曾國藩重新選址,將淮鹽總棧定在了儀徵十二圩。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圩開埠,直到1937年日寇佔領,承擔淮鹽監掣、入江重任達六十多年,其間商賈雲集、市井繁華,沿江列檣蔽空,有三十多個江船碼頭。這些碼頭,大多是淮鹽銷岸(淮鹽指定銷售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的運商們建起來的。

2017年,為了參加中國商業史學會鹽業史專業委員會組織的“個園論鹽高峰論壇”,我花了幾個月時間研讀《光緒兩淮鹽法志》,撰寫了《十二圩鹽務總棧考》,對總棧的設立、遷移、周邊水道、官署、歷官、下屬單位、結局等做了詳細論證,這篇論文在會上交流後,受到了與會專家的稱讚;同年,為了出版《詩話十二圩》,我承擔了書中“鹽運”、“寺廟”兩大部分十篇文章,對鎮上的鹽棧、三門碼頭、珠金沙河沿岸的通真觀、梅花院、觀音庵等遺蹟做過實地探訪;2018年正月初九,我在樸席探訪時,在收藏愛好者張壽民家中發現曾國荃頒佈的湘鹽幫規石碑,當即向儀徵博物館領導彙報,成功徵集,已在博物館展出;後來在參加中鹽委2108鹽城研討會時,我提交的論文是《兩淮鹽運與儀徵十二圩的興衰》。可以說我在十二圩文史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系統性地完整實地探訪,還沒有過。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光緒兩淮鹽法志》棧浦合圖】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儀徵博物館藏曾國荃湘鹽幫規碑】

十二圩老街我去過很多次,有時是陪外地朋友專門看老街,也有時是和親朋好友去吃早茶、吃完了順便逛逛老街踱踱食,看看鹽棧衙門,去年(2019)又多了個參觀新建成的兩淮鹽運博物館行程,但是一般都是走一小段老街,北拐進龍江巷,經華陽旅社到侉子街,從未完整地從頭幫到尾幫勘察一遍。

在《探訪儀徵》寫作計劃中,原本就有走一遍十二圩老街的安排,一直沒有抽出時間,最近參加揚州大學蘇中發展研究院“揚州智庫論壇”,寫《長江大保護背景下儀徵十二圩建設特色古鎮優勢分析》論文,涉及到老街、特別是沿江各個碼頭的分佈,有必要去一趟。

今年鬧出個新型冠狀病毒,我響應號召宅家不出也有個把月了,耽誤了正月裡回姜堰給媽拜年,眼見得四月清明就要到,我準備兩場麥子一場打,12日去姜堰一趟,誰知我媽革命覺悟比我高,生怕抗疫大好形勢被我毀了,堅決不讓我回去,所以我2020年3月12日就去了十二圩。

我沿著天寧大道(S125)向南穿過沿江公路,折向東走上濱江大道,打開車窗,兩邊的油菜花金燦燦的煞是好看,一陣陣菜花香撲鼻而來,心情大好。再折向南沿閩泰大道直到盡頭,把車停在西側的老街,這一帶已經拆遷,還剩幾家在“堅守”,有一位老太坐門口曬太陽,我和她攀談了幾句,她叫常寶榮,74歲,雖是十二圩本街人,但嫁到儀徵時間較長,現住廣廈小區,對老街說不上太多,只知道門前這段老街是安益街,東面是如意街,如意碼頭就在東邊,曾有圈門。

我步行向西,過墩子(阻礙汽車通行的),進入較熱鬧的老街,路面全部用老石頭重新鋪就,從前聽十二圩古建公司經理金小平介紹過,這些老石頭是從山東買來的。進老街不遠就看見一條已經復建打造過的巷子——中興巷,該巷是安益街和中興街的分界,原有圈門,現在也是新老分界線,東面是拆遷後新建的別墅群,西側是老街舊屋,中興巷北是彤華宮塘的東岸,原十八幫總會館,中興巷南就是原中興碼頭。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中興巷】

回到老街繼續向西走,來到龍江巷,巷口有路牌,這是老街支巷中最寬的巷子,住戶們將私家車停在巷內,有七八輛。巷內正在整修的老房子原是錢莊,北面的華陽旅社的臨街五開間已經修舊如舊。龍江巷北是彤華宮塘的西岸,這一段巷子兩側,原來有襄河會館、清真寺、郵局、電報局、天一池浴室等。龍江巷的最南端,是原襄河碼頭。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華陽旅社】

再回到老街向西行,第三條南北向的巷子到了,沒有路牌,我事先研究過十二圩鹽文化館裡展出的“十二圩古街商貿示意略圖”,知道這裡是陰陽街,只是不明白明明是與中興巷、龍江巷平行的巷子,為什麼不叫陰陽巷而叫陰陽街?而十二圩這條東西向的老街,總長約1.5公里,分為若干段,每段都叫“某某街”,並不含陰陽街,所以這巷子其實叫陰陽巷更合適。巷子裡有十二圩廣播站,巷子南端就是原陰陽街碼頭。

繼續沿老街向西走,有三位老大媽坐在街邊聊天,我插進去問話,她們很熱心的告訴我,西邊那個髮廊門口有電線杆的,隔壁的巷子就是大興碼頭,東邊的人民大會堂旁邊,從前是楊泗廟。我很高興地向她們致謝。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人民大會堂】

再向西就到了人民路,這是十二圩鎮區的南北主幹道,很多人從儀徵城裡趕來吃早茶的迎春飯店、原十二圩辦事處都在這條路上,這是過去小橋壩街的延伸和拓寬,其最南端就是原洋浮橋碼頭。

老街向西還有一小段,是原官街的一部分,連到鹽棧三門碼頭的,連接處原有圈門,街南有電廠,街北有大新電燈公司。這裡是“頭幫”,老街的開始處,最東邊是“尾幫”,這樣的叫法與十二圩的發展很切合,先有鹽棧和堆場,從事鹽運的人,安營紮寨時當然選擇最靠近堆場的地方,後來的人挨次向東越排越遠,形成了一字長蛇陣,靠近鹽棧的叫頭幫,排得最遠的叫尾幫。

我返回向東,走過重複老街,穿過閩泰大道,向尾幫而來。

閩泰大道以東這段老街,不再是老石頭鋪地,而是一般的水泥地。走過一段拆遷空地,來到有房子的地方,南面有短巷,北面沒房子,只有砂石路伸向遠方。我感覺這裡是某碼頭,就在這裡拍照,有老者好奇來搭話,我趕緊請教,他說,不錯!這裡原來就是如意碼頭,圈門也在這裡。至於其他的碼頭,他答不上來,讓我到路頭找90多歲的老太問問。

向東走不多遠,發現路北有個巷子,路牌赫然“江西街”,但是周圍問了幾個人,說不出什麼來。“十二圩古街商貿示意略圖”上是有江西街的,但應該是東西主街的一部分,不應該是南北向的巷子。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江西街】

向東走到盡頭,老街在這裡向南、再向東拐了兩個直角彎。這裡有兩家豆製品廠(家連店),我來到路人介紹的“同興豆製品廠”,向90多歲的老太打聽事情,他兒子出來了,問我什麼事,我說明來意,他儘量解答,不清楚的問老太。從他那兒得知,家門口路對過就是天主堂,老房子還在;江西會館就在他家西面第三根電線杆處;東邊拐彎處是原魯班閣。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天主堂】

他叫周太平,祖上是從安徽巢湖來的,父親叫周廣大,祖父叫周在桃,祖傳做茶乾的,如今生意還不錯,在鎮上有門店。他還熱情地帶我到他家後院,看看他的產品,我說,我幫您拍個照片,發個朋友圈幫您宣傳。並問清楚價格:每盒90元,有20袋,約3斤,每袋八塊茶幹,真空包裝。我還和他互加了微信,他的號碼是13901447606。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周太平】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周太平的茶幹】

十二圩茶幹是著名的地方特色食品,其發端與鹽運有密切關係。這是一種便於攜帶的豆製品小吃,可以作小菜佐粥飯,也可以作主食當飽。本是行船之人的最愛,後來又有了新的功能——饋贈禮品。隨著江船沿江航行,十二圩茶幹享譽大江南北,直到今天,儀徵人送禮時還會選擇十二圩茶幹。

周太平還陪我繼續東行,指認寶善橋、黃陂會館和湖北會館的位置,可惜這三處都已經被造船廠的廠房覆蓋,蹤跡全無了。

告別周太平,我從揚子船業門口沿主江堤走回閩泰大道,駕車回家。下午在地圖上測量了一下,從三門到魯班閣,老街總長1.5公里。有些資料上說五華里,估計是加上了三門西邊的橫街、魯班閣東邊的寶善橋、老街北面的侉子街、南北向小橋壩街、陰陽街、龍江巷、中興巷等的長度。從頭幫到尾幫這1.5公里的老街,依次為官街、永興街、中興街、安益街、湘鄉街、如意街、江西街。對照“十二圩古街商貿示意略圖”(上有18個碼頭),在百度地圖上標註各大碼頭的位置。其中洋浮橋碼頭、大興碼頭、陰陽街碼頭、襄河碼頭、中興碼頭、如意碼頭、江西碼頭是實地探訪而得,其餘的碼頭是根據街巷位置推論而得,因閩泰大道和別墅區拆遷,街巷已毀,這一段的安益碼頭、利運碼頭、裕民碼頭、湘鄉碼頭、三江泉碼頭,只能估計,誤差不會太大。

如今十二圩街巷的魚骨狀骨架大部分依然存在,實為萬幸,其“南短北長”的佈局,既為縮短搬運行程,更為避免江船失火時桅杆倒下火燒連營,這樣的建築形態,彰顯了十二圩鹽運特色的獨特佈局。


探訪儀徵古蹟之十二圩老街

【十二圩老街碼頭位置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