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華人需發聲為中國正名


在非洲華人需發聲為中國正名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與世界上18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外交關係,其中與非洲大陸54個國家中的5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在中非合作大踏步向前進的時候,也伴隨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比如,很多非洲人開始用懷疑,甚至是厭惡的眼光開始審視我們所做的一切。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人在非洲修建坦贊鐵路,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國人的足跡踏上非洲。中國人的身影對非洲老百姓來說已經不在陌生。在參加中國僑聯的一次活動中,結識很多常年在非洲、歐洲工作、生活的華人同胞,其中有兩位海外華人並非像大多數華人那樣是近二十年前往非洲撈金,因為,他們是在非洲出生的二代和三代華人。他們的祖父、曾祖父在二十世紀初前往非洲謀生並落地生根。與近二十年進入非洲的華人不同,他們早已融入到當地老百姓生活中,所以,他們給出的意見和反饋更加接近當地老百姓對中國人的看法。在與他們交流過程中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

非洲當地人十分反感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華人企業,某些華人只求短期的利益回報,而不顧及中國人在外形象,使用一切可以謀求經濟利益的手段。這樣的做法給華人群體即抹黑又拉低中國人群體的整體形象。那些短期謀求發展的企業或者個人在破壞非洲當地環境、違反法律的情況下使用不可告人手段牟利。可是,他們離開之後會給這些已經長期紮根的華人同胞帶來更多的麻煩和障礙。他們希望未來華人群體在非洲發展應注意華人整體形象,在經商、工作的過程中多做有利於整體華人形象的公益項目,並與當地媒體多交流合作,讓華人群體的聲音能夠真正打入到當地老百姓的內心,而不是走過場式向政府部門獻媚、邀功。


智庫、媒體成為影響華人形象的手段

非洲每個國家幾乎都有華人群體,有大量華人聚集在的國家自然也有傳統的紙質媒體或用途最廣的自媒體。這些華文媒體的作用主要把當地的信息翻譯傳播到華人群體中,而忽略了信息反向傳播。很多非洲人對中國和中國人並不瞭解,在不充分了解的情況下,他們便容易對華人產生疑惑、誤會和牴觸。

中國和非洲各國政府之間的合作與發展長期穩定,媒體與文化交流也不斷髮展,同時,把一些廣播、電視媒體、機構派往非洲大陸。這些身在一線的駐非洲記者們對中非文化了解甚深,因此,他們深知中國人在當地百姓心中的地位如何。在非洲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國家的偽民主、街頭民主不斷氾濫。在華人華企比較集中的國家和地區就容易產生對華人不公平、歧視的現象。其實,這便是文化詫異、不夠深入融合的原因。中國人很多的信息難以傳達到當地中低層百姓中,而他們大多通過西方媒體(共同語言)瞭解中國。然而,又有幾個西方媒體可以公正、公平報道中國呢?因此,非洲當地人接收到的信息以負能量為主。他們閱讀到西方媒體編造的負面新聞之後,便會在當地進行二次加工的演繹和傳播,給華人群體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平時,西方媒體一直抹黑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中國幾乎成為西方媒體眼中的“玩物”。在很多西方媒體把新冠肺炎報道成“武漢病毒”、“中國病毒”的情況下,一些非洲的主流媒體、自媒體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複製、粘貼到所屬的媒體公開發表。因此,中國在對外宣傳方面人數不多的駐非洲記者們更加顯得捉襟見肘,而在當地從事對外宣傳的華人媒體和團體更是微乎其微。在傳統媒體競爭力弱,新媒體盈利能力底的情況下,很多華人不願意投入和融入到當地媒體群裡。沒有大量華人群體參與到現代的媒體輿論中,我們很難與西方龐大媒體群睥睨。

非洲的民族、語言、風俗不同,不同國家、語種出現的排華有諸多方面的原因。不過,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是內部原因,即中國人在非洲相關所在國家從事商業、工作活動中對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生計產生不利影響,比如,華人到非洲從事低端產業,直接形成與當地老百姓爭利,高端產業發展沒有及時與當地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媒體進行及時溝通形成信息壁壘。在缺乏良好溝通渠道的情況下,很多非洲百姓,特別是底層老百姓對中國人形成群體行、選擇性抹黑和汙衊。這也是很多底層老百姓在沒有網絡、報紙情況下選擇仇視華人的原因。第二方面是外部原因,也是最主要印象華人形象的原因,即西方外部媒體對中國整體的否定、抨擊和汙衊。西方媒體傳統反華的媒體很多,他們提起中國就舉起反華大旗,很難聽到他們客觀公正的評價,傲慢與偏見依舊在他們的心中深藏。在非洲英語國家,很多當地百姓在殖民地時期便對中國形成否定的態度,想要讓他們對中國形成改觀十分困難。

與非洲英語、法語國家不同,阿拉伯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國家的當地百姓對中國還不是十分了解,他們普通百姓的信息諮詢收集主要通過電視、廣播、臉書(某些國家推行免費瀏覽臉書)、推特,不同階層接收的信息由於人為篩選也會形成不同的現象,中上階層在網絡資費昂貴的情況中依舊會選擇瀏覽臉書、推特,中層百姓則以電視、報紙媒體作為信息收集的載體,聽收音機則成為底層百姓的選擇。

在三個階層當中,首先接觸到西方媒體的人群一般是中上層人士,他們同樣是國家公職、管理、經濟科技領域的中堅力量。在他們對中國認知還是一片朦朧的情況下,西方媒體對中國負面的報道最容易打進他們的腦中,對中國形成負面認知。如果他們對中國形成負面認識,那麼,對中國人的態度會產生直接影響——冷淡、刁難、歧視。為什麼我們說外部原因是影響中國人在非洲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裡舉例:非洲西部有一個講葡萄牙語的國家,名叫幾內亞比紹,該國人口190萬,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傳染性疾病氾濫,外債高達9億多美元,政治高層走馬燈似的更換。在該國工作生活的華人總人數在200人左右,其中包括近十名援幾的醫療隊隊員,可以說中國人在當地經商、工作、生活,不會給他們帶來負面的影響,近些年,一些中國企業開始在當地進行海洋捕魚作業,與此同時,也在為當地人提供就業和納稅。然而,西方媒體一些報道中國人“竊取”當地漁業資源的報道,使得經常使用臉書、推特的年輕人開始討厭、牴觸中國企業。很多西方國家的官媒、智庫、自媒體,總是一如既往的對中國進行各方面的攻擊。

再舉例,前不久某家中資企業陷入到非洲當地媒體制造的公共危機漩渦中,在該企業蒙受不白之冤,且沒有任何證據和政府部門確定其犯罪行為的情況下被當地官媒(電視、報紙)點名批評,並否定該企業為當地政府和民眾做出的貢獻。官方媒體第一個站出來批鬥,隨之而來則是電視、報紙、自媒體鋪天蓋地的抹黑該企業和中國群體。在這起事件當中,企業主是直接受害者,而整個華人群體則成為最大的間接受害人。

在“走出去”的大潮下,很多華人同胞選擇到非洲經商、工作和生活。用句“遠香近臭”這句俗話來形容中國人在非洲的處境很貼切。大量的中國人或者說亞洲人湧進非洲,難免不產生誤會。不過,在很多非洲國家中國人卻被當地主流忽視、汙衊。假如一位亞洲面孔的人在非洲大街上扔一袋垃圾,那麼當地人或者說媒體會第一時間站出來指責是中國人的陋習。如果換一個場景,一位中國人在街頭撿起一袋垃圾放進垃圾桶,他們則會刨根問底問這個人是哪國人?

在前不久,一則“中國人食人肉”的新聞(圖片)在臉書上被瘋狂轉載。作為一名中國人站出來給他們解釋中國人從不吃人肉,這個原本在國內根本不需要解釋的問題,在他們面前卻成了一件天大的難事。新聞鏈接下面的留言有歐洲人,還有更多被歐洲人帶偏的非洲兄弟們。他們對我們的解釋聽而不聞,認準圖片中那隻拿著血肉模糊胳膊的亞洲人就是中國人。隨之而來,便是四五百條的留言句句都在指責現代的中國人依舊在吃人肉。面對非洲人對中國的曲解和誤會,逐條逐句的為他們解釋,幾乎兩天的時間都在為這則信息作證實。後來,一名拉美的臉書用戶對這則信息進行披露,說明圖片是一部泰國恐怖電影的場面,圖片中血肉模糊的肢體均是道具,信息鏈接發佈之後才算終結這則笑話。

原以為“吃人肉”的鬧劇早已結束,卻在幾日後又在非洲南部某國家上演。當時,該國家正在舉行大選,一些反對黨為了攻擊執政黨故意汙名和醜化中國人,造謠稱中國人在該國某某省份吃人肉。後來,當地政府及時站出來闢謠。從這件事來看,瞭解真正中國的非洲人太少。因為,對外宣傳我們與西方媒體相比較薄弱,更需要一個“大眾式”的對外宣傳,即讓每一個生活在非洲的華人參與到保衛、捍衛中國名譽的活動中。每一位華人同胞在自身能力允許的情況下站出來為中國正名。


作者:尚金格(昆達研究院中方負責人)


昆達研究院(KWENDAINSTITUTE)是一所專注於研究非洲葡語國家、剛果(金)、納米比亞的國際智庫,在上述相關國家均設立辦事處。該研究院擁有非洲剛果金、安哥拉、納米比亞、莫桑比克、佛得角等國家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家、文學家,以及大學教授組成的研究性團隊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