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母親是怎麼死的?

用戶3376275278


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開始,太皇太后張氏(也就是朱瞻基的母親)相繼離世。從這句正史的信息解讀,朱瞻基的母親是病死的。



明宣宗作為明朝初期的一位守成的皇帝,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君主。宣宗的政治功績中凝結了他母親的心血,他從皇太孫到當上皇帝,一直受到母親的指導教育。

他的母親誠孝皇后勤於操持內政、外政,教子有方。宣宗從小就十分孝敬母親,常常細心聽取母親的教育,這些對他處理國家政治事務起到了積極作用。


宣宗即位後,尊稱母后張氏為皇太后。每逢軍情及國事,他都要向母親報告,聽她的指示。皇太后也是竭盡全力來輔佐兒子料理朝政,避免朝政出現失誤。

她經常教育兒子要勤於政事,遇事要多多依靠輔臣,聽取眾人的意見,不要武斷專制,而要善於聽取意見,珍視百姓的生命。宣宗在日常生活中也特別孝順母親,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會到母親的西宮內請安,服侍母親,仔細觀察母親的氣色怎樣,身體是不是舒服。


母親看到兒子也非常高興,向他詢問政事處理得是否得當。宣宗認真對答,並向她報告國家重要的大致方針,徵求皇太后的意見。每次談話之後,母后都十分滿意。宣宗不僅自己孝敬母后,還教育兩宮皇后孝敬、侍奉太后,他們的關係十分和諧。


峰迴路轉說歷史


仁宗張皇后,歷史上有“女中堯舜”之譽。她一生經歷了燕世子妃、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幾個封號,她支撐過三個皇帝,見證了明朝逐步走向巔峰,她的死,也為明朝的強盛劃上了休止符,她絕對堪稱“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

最初,她是燕王朱棣的兒媳、世子朱高熾的妻子。後來,朱棣登基,世子成為太子,她自然成了太子妃。在太子妃任上,她嚴守婦道,甚得公婆喜歡。

當時,太子地位不穩,因為他身體肥碩不能騎射,而弟弟高煦卻如其父一樣英勇果敢,且屢立戰功,於是成祖經常有廢長立次的念頭。每遇這種危機,張氏就努力從中周旋,為保住太子立下了莫大功勞。

等到被立為皇后,對朝中內外政事,她無不周知。仁宗登基,不到一年即死,宣宗登基,張氏則升級為皇太后。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皇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葬獻陵。


李一般般


歷史上朱瞻基的母親誠孝張皇后是在正統七年病重而死的。

電視劇《大明風華》裡孫若微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都是張皇后做的,包括立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為皇帝,穩固朝綱,重用三楊等。

《大明風華》黑她黑的挺厲害的,實際上張皇后恭賢禮讓,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也從來不徇私枉法,她對她弟弟張升管教非常嚴格,而張升也不是重私慾的人,反而很醇厚謹慎。


汪十月


病死的!

正統七年十月崩。當大漸,召士奇、溥入,命中官問國家尚有何大事未辦者。士奇舉三事。一謂建庶人雖亡,當修實錄。一謂太宗詔有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遺詔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語甚諄篤。—《明史·列傳一后妃》

朱瞻基母親誠孝張皇后,堪稱有明一代后妃中最典型人物,歷經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五朝,一生盡心輔佐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三位皇帝,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被世人譽為“女中堯舜”。

極力周旋,力保明仁宗朱高熾繼位

張氏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被封為世子妃,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稱帝第二年封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張氏為太子妃。朱高熾雖然聰明好學,生性沉穩,但是他體型肥胖,不善於騎射,朱棣一度想廢掉他改立更像自己對次子朱高煦。

張氏一邊安慰丈夫朱高熾,一邊“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謹重,得仁孝心”,最終張氏的孝心打動了朱棣,朱棣因此對徐皇后說:“ 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並且張氏生的兒子朱瞻基聰明好學深得朱棣喜歡,朱棣將其立為皇太孫,因為這些,朱棣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

朱高熾繼位後,張氏作為皇后,對仁宗治理朝政常常出謀劃策,極力輔佐。明史記載

“ 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

潛心輔政,輔佐明宣宗朱瞻基,開創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就駕鶴西去,朱瞻基繼位後封母親張氏為皇太后。此時國內大小事宜都是聽命於張太后裁決。

當時仁宗駕崩突然,太子朱瞻基此時還在南京祭陵,漢王朱高煦覬覦帝位已久,預防不測,張太后臨危不亂,先命內閣起草仁宗遺詔傳位朱瞻基以安民心,並且先後派出太監海壽和內閣首輔楊榮前去迎接並保護朱瞻基,才得以逃過朱高煦的半路劫殺。

宣宗繼位後,張太后時常不忘教導他如果體恤百姓,同時勉勵老臣們要盡心輔佐宣宗,還不忘告誡孃家人不能幹政。宣宗一朝,在張太后和“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等人的治理下,四海生平,百姓安居樂業,大明國力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創造了仁宣之治。

拒絕垂簾,打壓宦官,攝政明英宗朱祁鎮

明宣宗死後,因為太子朱祁鎮年幼,朝野傳言張太后要立年長的襄王為帝,老臣們聽聞後趕緊覲見孫太后探聽虛實,張太后遂後召集文武百官,一邊哭一邊指著八歲的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

朱祁鎮繼位後,大臣們以“主少國疑”為由屢番勸阻張太后垂簾聽政,被屢次拒絕,並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意思是不能破壞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後宮不得干政,當務之急是取締一切不要緊的事物。並且經常勉勵英宗朱祁鎮做個好皇帝並且任命英國公張輔、內閣成員楊榮、楊士奇、楊溥、胡瀠為輔政五大臣。

張太后極力打壓宦官勢力,時不時把英宗的心腹太監王振召到跟前嚴加訓斥,並且常常過問內閣事務,以防王振專權亂政,所以張太后在世時,王振一直不敢造次。

臨終不忘國事,遺詔一心為大明著想

張太后為大明竭盡全力,付出一生。臨終之際還不忘國事,彌留之際召見老臣楊士奇、楊溥,問他們朝廷裡還有什麼大事兒沒有做的。楊士奇隨即奏上三件事,第一件,為建庶人(建文帝朱允文)撰寫實錄;應解除凡收集方孝孺等人書籍者死的條令。楊士奇的第三條還沒來得及說,張太后就死了。

在遺詔中同樣勉勵大臣們好好的輔佐英宗朱祁鎮實行仁政,張太后攝政但不幹政,唯一的遺憾是在世時沒有徹底除掉王振,給土木堡之變留下了禍患。張太后和三楊的先後去世,王振失去制衡,開始興風作浪,在他的攛掇下英宗將大半個朝廷葬送在了土木堡,明朝由此逐漸走向衰落。


古曲古風


明宣宗朱瞻基之母張氏,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元配。明仁宗即位後,她被冊立為皇后。她熟悉政務,“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尊封其為皇太后。

皇太后“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子孝母賢,“兩宮慈孝聞天下。”她嚴禁外戚干政,照顧被廢的皇后胡善祥。

宣宗崩,宮中訛傳將立襄王為帝。皇太后召來群臣,力挺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後,“遵遺照大事白皇太后行”,並尊其為太皇太后。

她拒絕群臣垂簾聽政請求,重用三楊等賢臣,時時訓斥宦官王振,“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1442年10月,她臨終前召重臣“問國家尚有何大事未辦者”,並在遺詔中勉勵群臣“佐帝惇行仁政。”駕崩後,她被與仁宗合葬,附祭太廟。

張氏是明朝著名賢后,時人評:“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2許雲輝


《大明風華》是部大女主戲,講述的是女主角孫若微歷經五帝六朝的故事。可在真實的歷史中,孫氏的存在感很微弱,真正的奇女子、大女主是她的婆婆,誠孝張皇后。

為了避免外戚專權亂政,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後宮不可干政”的規矩,但這還不保險,他還下令皇家子弟迎娶沒有根基的小門小戶之女,使後宮和外戚不能互為援手。

這些措施很有效,明朝基本杜絕了外戚干政的狀況。至於後宮,明朝出名的寵妃很多,比如萬貴妃、鄭貴妃等等,但是她們再怎麼稱霸後宮,也無法插手朝堂之事,祖制不許,皇帝不許,大臣們也不許。

張皇后:有呂武之能而無呂武之風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後妃們普遍安於後宮,只願做君王的解語花。能夠插手朝政、並且做得不錯的也就兩位:大名鼎鼎的馬皇后和誠孝張皇后。

馬皇后就不說了,和朱元璋是患難夫妻,地位超然,朱元璋敬重她,容許她干涉朝政。但馬皇后很有分寸,很多時候是通過勸諫朱元璋來影響朝政,她本人還是隱於後宮。

而張皇后不一樣,到了後期,她是直接主政了。

丈夫朱高熾在世的時候,張皇后就是個賢內助,政事上給朱高熾一些意見;朱高熾去世後,朱瞻基登基,她表現出了極強的政治才能,大事小事朱瞻基會跟她商量。

此時的張皇后,雖有喪夫之痛,但兒子孝順孫兒可愛,聊可慰懷。不料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的遺詔中說:“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這說明他認可母親的政治能力,至於皇后孫氏,就是個附帶的。

孫氏可以沉浸在悲痛中,張皇后卻不能。夫死、子亡,孫兒年幼,她得為兒孫們守好這江山。從此直到去世,張皇后都是實際上的攝政太皇太后,朝堂大事皆由她來決斷。

大臣們建議她垂簾聽政,被她以祖宗之法拒絕了。無論對於張皇后還是大臣們來說,這都是件很難得的事。

每一代大臣,對於後宮妃嬪們都有著警惕之心,一有干政的苗頭就要打壓下去,免得出現武則天、呂雉那樣的事情,尤其明朝大臣,更是出了名的骨頭硬,他們肯奏請張皇后垂簾聽政,那是真對她放心,相信她不昏庸、不戀權;

而張皇后手握大權多年,肯定也品嚐到了權力的美味。其實名利的誘惑對男人女人都一樣,一旦“垂簾聽政”,必然能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張皇后果斷拒絕,這說明她頭腦一直很清醒。

她深深的知道,大臣們欣賞的正是她不貪權的態度,一旦她表現出對權力的重視,必然會被他們聯手壓制,引起朝堂動盪,就算自己暫時取得上風,身後事也難以保證,就如呂家,在呂雉去世後遭到了殘酷的清算。

以其那樣,還不如保持現狀,表面上絕不走到臺前,只在背後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主導一切。這為她獲得了極高的讚譽,大臣們盛讚她有呂武之能而無呂武之風。

明朝史學家何喬遠對她的評價是:“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漢唐女主,指的就是呂后和武則天。

張皇后:一語定君王

張皇后極有大局觀。

朱瞻基突然離世,後宮前朝惶恐不安,不知哪裡傳來一種流言,說太子朱祁鎮才有9歲,年紀幼小不能為君,襄王朱瞻墡將成為下一任皇帝。

張皇后聽說後,立刻召集群臣到乾清宮,指著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群臣山呼萬歲,止住了流言。

可以說張皇后的一句話,確定了朱祁鎮的新君地位。

雖然從禮法上來說,太子必然是皇帝的繼承人。但歷史上的太子很多,順利登上皇位的又有幾人?

其實站在張皇后的角度,朱瞻墡登基對她更有利。朱瞻墡也是她的親生兒子,如果朱瞻墡當皇帝,那麼她還是皇帝之母;如果朱祁鎮當皇帝,她就成了皇帝的奶奶,輩分是更高了,但朱祁鎮的親孃孫氏還在呢,孫氏要是有野心,大可和她抗衡,她的權力會被減弱。

張皇后極為聰慧,不可能想不到這些,但她還是支持朱祁鎮。因為這是對大明最有利的,子承父業才是正統,兄終弟及是特例,必然引起骨肉相爭、朝堂震盪。

多年後,《大明風華》的女主原型孫氏面臨類似的選擇。土木堡之變中朱祁鎮被俘,在大臣的堅持下,孫氏做了相反的決定,放棄時為太子的孫子朱見深,選擇兒子朱祁鈺(還不是親生的),當時似乎是平穩度過了,卻埋下許多隱患。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離心,反目成仇;大臣們各自投資,互相傾軋,黨爭愈烈;朱見深本應被精心教養,叔叔登基後整日擔驚受怕,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口吃,文化教育也沒跟上,直接長廢了,後來他會愛上年長的萬氏,和幼時缺乏來自女性長輩的關愛很有關係。

不管是從母親的角度,還是從政治家的角度,孫氏似乎都不合格,她沒有自己的立場,隨波逐流。

當時朱瞻墡還活著,知道朱祁鎮被抓後趕緊上書朝廷,請立朱見深為皇帝,郕王朱祁鈺監國,這無疑是最穩妥的辦法。但奏疏送到京城時,朱祁鈺早已當上了皇帝。

如果張皇后還在世,選擇的肯定是朱見深,奪門之變及之後的血腥清洗也就不會有,朱見深也許能成為更好的君王。不,如果她在世,土木堡之變根本就不會發生。

張皇后:識人之能

張皇后最顯著的優點,在於有識人之能。主政期間重用仁、宣朝留下的賢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這五位有德有才的大臣組成了頂級輔政集團,哪怕天子年少,國家也運行正常,吏治清明。

除此之外,她還看出王振是個禍害。

朱祁鎮之所以御駕親征,一方面是渴望像父祖那樣征戰沙場,另一方面是太監王振的攛掇。

這位王振,志大才疏,總想著干預國政大展身手,又善於揣摩上意,深得朱祁鎮的信任,但張皇后早已看出他是什麼貨色,對他極為嚴厲,時常叫過去斥責。

某天,張皇后召了朱祁鎮和心腹大臣議事,過一會兒又叫來王振,王振戰戰兢兢的跪在地上不敢出聲,張皇后厲聲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

話音剛落,她身邊的女官立刻把刀架在王振脖子上,王振嚇得全身顫抖。朱祁鎮是真看重王振,趕緊跪下為他求情,皇帝都跪了,大臣們也只能跟著跪下。

張皇后這才饒了王振,又警告道:“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意思是像王振這種人都是禍國殃民的,朱祁鎮年少,看不出他的真面目,大臣們多監督著,以後不可讓他過問國事。否則嚴懲不貸。

這裡就有個問題,既然張皇后已經看出王振是個奸宦,為什麼不殺了呢?如果她下定決心殺王振,朱祁鎮難道還能說個不字?

其實,這正是張皇后的穩妥之處。她固然可以殺王振,卻會讓祖孫之情出現裂痕,也會讓大臣們覺得她太過專權霸道,不能容忍皇帝有自己的心腹。這顯然是很不好的。

所以張皇后留王振一命,卻時刻盯著,只要他出現不妥便馬上叫來嚴詞訓斥。在她活著的時候,王振雖極得朱祁鎮寵信,卻從未真正擅政,也不敢太過囂張。

張皇后沒想到的是,千防萬防還是沒防住。一個有雄心壯志卻天真稚嫩的少年天子,一個想建功立業卻並無能力的掌權太監,加在一起造成了土木堡之變,給大明沉重打擊。

但這不是張皇后的錯,她管得了生前種種,難道還能管身後之事?對於大明,她已經盡力了。

總之,誠孝張皇后是明朝少見的女性政治家,“仁宣之治”有她一份功勞,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後更穩定了朝局,如果當時她沒站出來,對大明絕對是一個災難。

所以著名歷史作家蔡東藩曾說:“明多賢后。若太皇太后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傑乎?”











富士康一哥


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開始,太皇太后張氏(也就是朱瞻基的母親)相繼離世。從這句正史的信息解讀,朱瞻基的母親是病死的。



伊琳娜家政


其母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病死在宮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