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如果你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以對抗父母的行為來宣示自己已經獨立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例如當他們到了16歲能出去工作的時候,突然宣告:你們不要再管我,別再讓我讀書,別再叨叨絮絮地,我已經獨立了!

有一段電視情節很好的詮釋了面對不成熟孩子的獨立宣言,父母們的心聲以及孩子這種獨立宣言的本質--不是父母不願意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而是孩子沒有給予家長信心。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我告訴你,這是虛妄的獨立,虛弱的自信”

王志文在一段電視情節中,對著自己已經成年但不成器卻不斷強調自己獨立的兒子,有這樣一段對話。

“我現在完全不明白你所說的獨立到底是什麼?”

“花的我的錢,一再違揹我的意志是嗎?”

潛臺詞:獨立,意味著在生活上不依附父母,獨立是需要資本的。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你是不是覺得只要聽到我的話,你就喪失了自我?”

潛臺詞:獨立,並不是建立在對抗父母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不對抗父母,你仍然能保持自我的基礎上。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我現在明確的告訴你,這就是虛妄的獨立,虛弱的自信”

潛臺詞:獨立並不是虛張聲勢的,是離開父母、不對抗父母,仍能自信自立的活著,能獨立生存的人,並不需要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感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你哪一天只要有本事完全不用我們提供任何經濟幫助,你才有資格跟我談獨立的自由”

潛臺詞:獨立的一個基礎標準,就是能自己有經濟支撐。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很重要的一堂孩子獨立課,不是麼?

這段話中反覆強調的是“錢”、“經濟”,但實際上卻是一位父親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投射:

孩子,你總是強調自己應該有自由,因為你已經到了獨立的年齡,你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可問題是,你完全沒有展示出獨立應有的對自己的責任心和實力

一些仍不成熟的孩子會這樣解讀這一段話:金錢、經濟能力,那不過是父母操控孩子的工具,可實際上用金錢操控孩子的父母是另一種模樣。

“你洗碗,我給你零花錢”

“如果你執意要去學XX專業,做XX工作,家裡的一切財產都不會給你!”

“如果你執意要和這個男生/女生在結婚,那以後我再也不會給你提供任何經濟支持!”

其區別在於,前者以強調孩子獨立能力為主,而後者以強調父母的需求為主。

獨立性培養,不等於割裂情感的獨立

世界上大部分的愛都為聚合做準備,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最終目標,無論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但最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離開父母的庇護下,獨立並且很好的生存下去。

而對於一個孩子的獨立,是一個漫長的培養過程,而不是割裂了情感的獨立,於孩子是如此,於父母是如此。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情感的割裂。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 對父母而言:能力再強的孩子,也需要對父母的情感寄託

當孩子完全掌握某種能力的時候,我們是否就應該完全讓其獨立?是的,在能力上的獨立,但在情感上仍然給予孩子寄託。

例如,某個孩子已經能很好的自己穿襪子,當某天早上卻固執地要求父母幫忙穿襪子。

這不過是孩子想爸爸媽媽了,或者發現自己做這件事情並不能如父母做得好,他所需要的不過是父母的關注,關注他的情感需求,扶持他走出挫折。

再例如,某個成年的已經工作了的孩子突然回老家了,或許他是在工作中遇到無法處理的困難,想要回到溫暖的家中再次享受一番被包容、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覺。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 對孩子而言:獨立能力,並不包括傷害父母的能力

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尤為常見,他們往往喜歡和父母對著幹,因為他們錯誤的認為能在各種對抗中擊敗父母,就是自己能力的證明,就是自己獨立能力的證明。

當然,他們心裡十分清楚父母所教導的一些事情是對的(例如學習是重要的),但父母對他們的不學習氣急敗壞,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強大,並使他們沉溺其中。

這就是一個寫照:

幼童時期,孩子們都認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無所不能的存在,而一些父母操控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所謂獨立,就是要像父母一般能操控自己的親人,包括他們的感受和行為。

他們企圖通過對抗父母,傷害父母情感的方式,來自證獨立,就像當初父母對待他們的模式一般。但顯然,割裂與父母生活上的聯繫並不現實,他們還沒那份能力,最後能選擇的方式,就是割裂情感。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一個過程,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正確認知,也需要孩子對獨立的正確認知

  • 獨立性培養是一個過程,意味著當孩子有某方面的能力時,父母要給予機會讓孩子練習自己的新能力,最終掌握這項能力以很好的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 例如,當一個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斷反覆、重複地和孩子練習,而不是依舊停留於孩子一指某樣事物就馬上滿足他們。

    顯然讓一個1週歲的孩子妙舌生花,是一個不現實的事情,孩子們仍需要父母的指導和幫助。

    再例如,當孩子到了成年的時候,應該把他“踢出”家門,進入社會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同時又在孩子起步的階段內給孩子一定時間、數量的經濟支持。

    顯然在當下,獨自支持房租、伙食、交通費等支出,對於一個剛畢業的部分大學生來說並不現實,而一直支持著孩子卻也同樣無法讓孩子得以成長。

    這就要求父母要對未成年的孩子的能力成長到何種程度有一個瞭解,同時也要在這個培養過程中,教導孩子獨立的真正含義。最終形成心理學上所說的成熟分離,即在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有愛的聯繫又保持著距離,愛家又享受著獨立。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 讓孩子獨立,父母需要做到成熟分離

    我們的一生,就是分離的醫生,而每一個階段的分離,都意味著孩子的能力幾何倍級的增長。

    身體的分離:分娩是親子雙方身體的分離。

    孩子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和母親分離成了兩個獨立的個體,嬰兒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清晰這一點--眼前這個孩子,已經不再是靠著我們體內的臍帶和羊水生存的孩子了,他需要學會自己攝入食物;

    與媽媽的分離:與媽媽的分離,是人格上的建立與分離。

    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即便知道了自己與父母分離成兩個獨立個體,但即便他們有強大的能力,可在心理上他們仍然依賴著父母。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能跑會跳的孩子,在一段小距離地、脫離了父母的奔跑之後,又會很快回到父母身邊尋求抱抱。

    在這個階段我們更多的在於包容孩子的情感,而且輔助他們掌握自己的基本生存能力。

    與家的分離:與家的分離,是獨立的最後一步。

    在年齡上而言每一個人終將成年,但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雖然身體上已經是成人了,但在心理上仍十分依賴著父母和家庭。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不希望孩子離開自己的懷抱。例如前文所描述的金錢操控。

    與家分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3歲一直延續到孩子成年。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需要不斷正視並且接受孩子的成長,推動他們走出去,又給他們做最後的精神後盾。

    兒子和父親強調獨立,父親:“花的我的錢,你沒資格和我談獨立”

    • 孩子,體會真正的獨立,是互惠互利的

    真正的獨立,是互惠互利的,並不是建立在父母傷害孩子,又或者是孩子傷害父母的基礎上的。

    當他們能自己走路的時候,他們能體會到自己行走的樂趣,同時也能感受到父母為之高興、雀躍的積極情緒。

    這就要求我們能在孩子的每一個能力成長過程中,鼓勵孩子獨立的同時,又能與他們分享他們的情感。


    淅爸寄語:獨立,並不是孤立,成熟的獨立,是愛家又喜歡獨立的,是生活技能上的有能力、情感上有寄託的綜合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