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的寶寶很依賴我怎麼辦?

孩子的願望


2歲的寶寶很依賴養育者,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是寶寶對他的養育者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依戀行為。

1、初始依戀關係


寶寶隨著一聲呱呱墜地向世界宣告他的到來,緊接著有人幫他洗澡、抱他、餵食、與他逗樂,照顧他,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求。寶寶會在這過程中,慢慢地與主要負責照顧他的人一起發展溝通系統,比如寶寶可能一聽到照顧他的人說話就不哭,又或者很開心地笑,從而結成他們之間的初始依戀關係。

所以這個人很可能是媽媽,因為媽媽很可能會更多地與寶寶在一起,去照顧他,滿足他的各種需求,當然也可以是奶奶,或者爸爸爺爺等。事實上,孩子會與任何能夠滿足他們主要需要的人建立依戀關係。而當我們越多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對我們的依戀就會進一步加深,也即孩子會更加依賴我們。

但這並不是壞事,相反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早期的親子依戀質量會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

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長達50多年的兒童依戀研究中也證實:依戀是孩子探索外界的安全島。養育者與孩子建立起來的依戀親密關係,能幫助孩子學會與環境和周圍人“同步”,並發展出自我意識、同情、控制衝動和自發動機,能讓孩子更好地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一分子。

2、三種依戀關係類型


科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和瑪麗.梅因在數千小時的母嬰行為觀察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叫做“陌生情景”的實驗程序,它通過觀察母親與嬰兒短暫分離後嬰兒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來評估他們之間的依戀關係類型。

他們發現,常見的依戀關係有三種:安全依戀、迴避依戀和焦慮或矛盾依戀。其中,迴避依戀和焦慮或矛盾依戀屬於不安全依戀。而每一種依戀關係下的嬰兒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

安全依戀的嬰兒表現為:在母親離開時會非常傷心,他會大哭,會痛苦,但是當母親回來時,他就會很開心很愉快,在母親的安撫下,他很快就恢復了情緒繼續玩耍。

而回避依戀的嬰兒則表現為:在母親離開時候,他好像無所謂,不哭也不鬧,並且在母親回來後,他也是不理不睬的,好像完全忽視母親的存在一樣。

科學家們指出,“迴避依戀”的嬰兒的心率長期較高,他們處於過度喚醒的狀態。這對孩子的成長絕無好處。

而嬰兒之所以會出現“迴避依戀”則是與母親對待他們的方式密切相關。這類關係模型的母親一般不喜歡和孩子接觸,她們好像覺得孩子很煩,很少抱孩子,很少哄孩子玩,和孩子逗樂。這樣的母親很難傳遞給孩子愛和積極的感受。而孩子則體驗地無價值感、被冷漠對待,甚至被拋棄感覺。

第三種焦慮依戀,又稱矛盾依戀的嬰兒表現為:當母親不在他們身邊時候,他們會痛苦不堪,焦慮不已,但問題在於,母親回來了他們的焦慮和痛苦也得不到緩解。他們更多地表現為持續性的哭鬧、尖叫和生氣,甚至不參與其他小朋友都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他們好像會不惜一切來獲得養育者更多的關注。

一般產生焦慮依戀的嬰兒主要是因為母親對他所發出的需求回應不及時,時好時壞,比如嬰兒哭的時候父母沒有及時回應懷抱他,餓的時候也沒有及時餵食等,嬰兒的需求處於長期被忽略的恐懼當中。

所以,對於2歲的寶寶很依賴養育者這個問題,養育者可以推敲下你與孩子的依戀關係是偏向哪一種?在科學家們看來,這三種依戀模式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有效的策略,都是孩子出於希望獲得養育者更多關注的目的。

在我看來,寶寶2歲期間正是與養育者建立親密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哪一種依戀關係,其實也都是寶寶在召喚養育者更多的愛和親密回應。

3、如何建立安全依戀


在依戀研究的觀點裡認為,孩子在兒童時期的依戀風格將會持續到他長大成人。

也即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長大後會具有更強的抗壓力和抗焦慮能力,並且在他們一生當中,都將保持著安全感,除非遭遇難以忍受的巨大創傷。而回避依戀的孩子則會成為迴避的成年人,焦慮依戀的孩子會成為焦慮的成年人,他們往往難以有自我的感受,也很難感受到他人。

對於我們養育者來說,瞭解這三種依戀關係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此:如何在孩子童年時期與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

事實上,現代情緒協調之父唐納德.溫尼科特發現,大多數的養育者無需特別的天賦就能成為“足夠好的養育者”,它只需養育者與孩子達到情緒協調之時,就可以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

而情緒協調其實就隱藏在孩子與養育者的最微小的肢體互動之中,比如養育者的微笑、溫柔的話語、親密的擁抱等,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滿足。

也因此對於2歲寶寶的依賴,我想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予他充滿愛的回應。

當寶寶餓了大哭的時候,牛奶就應該送到;當他被驚嚇到的時候,就應該馬上抱住他安撫他,直到他安靜下來;當他又尿床的時候,就應該馬上幫他清理乾淨,給予他安全感和舒適感,與他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