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宝宝很依赖我怎么办?

孩子的愿望


2岁的宝宝很依赖养育者,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是宝宝对他的养育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依恋行为。

1、初始依恋关系


宝宝随着一声呱呱坠地向世界宣告他的到来,紧接着有人帮他洗澡、抱他、喂食、与他逗乐,照顾他,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求。宝宝会在这过程中,慢慢地与主要负责照顾他的人一起发展沟通系统,比如宝宝可能一听到照顾他的人说话就不哭,又或者很开心地笑,从而结成他们之间的初始依恋关系。

所以这个人很可能是妈妈,因为妈妈很可能会更多地与宝宝在一起,去照顾他,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当然也可以是奶奶,或者爸爸爷爷等。事实上,孩子会与任何能够满足他们主要需要的人建立依恋关系。而当我们越多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对我们的依恋就会进一步加深,也即孩子会更加依赖我们。

但这并不是坏事,相反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早期的亲子依恋质量会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长达50多年的儿童依恋研究中也证实:依恋是孩子探索外界的安全岛。养育者与孩子建立起来的依恋亲密关系,能帮助孩子学会与环境和周围人“同步”,并发展出自我意识、同情、控制冲动和自发动机,能让孩子更好地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一分子。

2、三种依恋关系类型


科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和玛丽.梅因在数千小时的母婴行为观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叫做“陌生情景”的实验程序,它通过观察母亲与婴儿短暂分离后婴儿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来评估他们之间的依恋关系类型。

他们发现,常见的依恋关系有三种: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或矛盾依恋。其中,回避依恋和焦虑或矛盾依恋属于不安全依恋。而每一种依恋关系下的婴儿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

安全依恋的婴儿表现为:在母亲离开时会非常伤心,他会大哭,会痛苦,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就会很开心很愉快,在母亲的安抚下,他很快就恢复了情绪继续玩耍。

而回避依恋的婴儿则表现为:在母亲离开时候,他好像无所谓,不哭也不闹,并且在母亲回来后,他也是不理不睬的,好像完全忽视母亲的存在一样。

科学家们指出,“回避依恋”的婴儿的心率长期较高,他们处于过度唤醒的状态。这对孩子的成长绝无好处。

而婴儿之所以会出现“回避依恋”则是与母亲对待他们的方式密切相关。这类关系模型的母亲一般不喜欢和孩子接触,她们好像觉得孩子很烦,很少抱孩子,很少哄孩子玩,和孩子逗乐。这样的母亲很难传递给孩子爱和积极的感受。而孩子则体验地无价值感、被冷漠对待,甚至被抛弃感觉。

第三种焦虑依恋,又称矛盾依恋的婴儿表现为:当母亲不在他们身边时候,他们会痛苦不堪,焦虑不已,但问题在于,母亲回来了他们的焦虑和痛苦也得不到缓解。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持续性的哭闹、尖叫和生气,甚至不参与其他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他们好像会不惜一切来获得养育者更多的关注。

一般产生焦虑依恋的婴儿主要是因为母亲对他所发出的需求回应不及时,时好时坏,比如婴儿哭的时候父母没有及时回应怀抱他,饿的时候也没有及时喂食等,婴儿的需求处于长期被忽略的恐惧当中。

所以,对于2岁的宝宝很依赖养育者这个问题,养育者可以推敲下你与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偏向哪一种?在科学家们看来,这三种依恋模式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效的策略,都是孩子出于希望获得养育者更多关注的目的。

在我看来,宝宝2岁期间正是与养育者建立亲密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哪一种依恋关系,其实也都是宝宝在召唤养育者更多的爱和亲密回应。

3、如何建立安全依恋


在依恋研究的观点里认为,孩子在儿童时期的依恋风格将会持续到他长大成人。

也即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会具有更强的抗压力和抗焦虑能力,并且在他们一生当中,都将保持着安全感,除非遭遇难以忍受的巨大创伤。而回避依恋的孩子则会成为回避的成年人,焦虑依恋的孩子会成为焦虑的成年人,他们往往难以有自我的感受,也很难感受到他人。

对于我们养育者来说,了解这三种依恋关系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如何在孩子童年时期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事实上,现代情绪协调之父唐纳德.温尼科特发现,大多数的养育者无需特别的天赋就能成为“足够好的养育者”,它只需养育者与孩子达到情绪协调之时,就可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情绪协调其实就隐藏在孩子与养育者的最微小的肢体互动之中,比如养育者的微笑、温柔的话语、亲密的拥抱等,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满足。

也因此对于2岁宝宝的依赖,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他充满爱的回应。

当宝宝饿了大哭的时候,牛奶就应该送到;当他被惊吓到的时候,就应该马上抱住他安抚他,直到他安静下来;当他又尿床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帮他清理干净,给予他安全感和舒适感,与他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