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發之日起至今已經長達50多天之久,眼下,這場戰“疫”已取得明顯戰果。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佈的數據,除武漢之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新增病例已經連續多天出現個位數增長,更有省市連續多天出現零增長。很顯然,我國疫情已進入“散發”狀態。

疫情能夠得以控制離不開與疫情進行持久鬥爭的醫務人員。一線抗“疫”的戰場不亞於一個生死戰場,面對這場生死戰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但在此背後,在抗擊疫情的危難時刻,每個醫務人員也會有沮喪、憤怒、絕望等負面情緒。許多人更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焦慮、傷痛,而這些傷痛隱匿於大眾視野的角落、習慣性被忽視。

壓垮一個人的心理防線需要多久?一夜之間。

有研究發現,在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暴露於創傷事件,心理創傷(PTSD)患病率為7%-12%;另有研究顯示,在SARS結束30個月後,參加研究的90名倖存者中有25%的人飽受PTSD困擾,15.6%的人會患有抑鬱症狀。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容易導致PTSD發生的情況。/ 果殼網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直言:此次武漢疫情給普通大眾和醫務人員帶來的心理衝擊遠超汶川地震。所以,可以確定的是,當下,從精神領域進行“災後重建”已是迫在眉睫。

PART.1 心靈對話:我們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健康人

疫情來勢洶洶讓我們幾乎所有人都沒能過好這個春節,劉文斐就是其中之一。2月28日凌晨,身在全國抗疫情氛圍最緊張的醫院,她看著醫院內所有醫務人員忙得不可開交,連口熱飯都吃不到,在疲憊之餘只能以泡麵、麵包充飢。

但從窗戶向外望去,院外則是一片寂靜,街邊的餐廳落下了門簾,冷清的商場偶爾迎來一兩個身影駐足,在空蕩的城市街道上只能偶爾發現一輛車在行駛。醫院的內外儼然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從疫情爆發日起,我和同事每天都揹負著巨大的壓力,每天都會面對因病毒感染而需要隔離的患者,每天都有可能面臨被感染的風險……”劉文斐是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在疫情發生後,她沒能遵照跟父母的約定回老家過年,而是每天不停地輾轉於患者間。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有醫生表示,正打著一場硬仗。/ 網絡圖片

“大家都很辛苦和煩躁,我身邊的同事,也有頂不住壓力在醫務室裡大哭的時候,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周遭的同事有的上前安慰,有的卻低著頭。我們只是普通人,在重壓之下,也有辛苦和委屈無處疏解的時刻,其實,崩潰到大哭聲反倒成了我們宣洩的出口。”劉文斐告訴39深呼吸,在一線工作的每一天都非常難受,憋得慌、頭暈、胸悶、心慌、氣促,說話只能一字一句慢慢說。在工作時,護目鏡經常起霧,視野受阻,這樣的日子更是讓她充滿了幽閉恐懼症的感覺。

有時候,由於在病房未能成功救治的患者,她無心吃飯,經常整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只能在群裡向身邊的同事找安眠藥,也是這時,她才發現,跟自己一樣失眠焦慮的人並不在少數。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出現失眠問題的醫護人員不在少數。/ 澎湃新聞截圖

“醫務人員也是普通人,他們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健康人,”在聽完劉文斐的敘述後,作為曾經的同行,原解放軍第89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圖南表示,所謂“有心理問題的健康人”從心理學層面的角度而言可以解釋為,人是有情感的,有喜怒哀樂,遇到高興的事情會開心,遇到難過的事情會悲傷,會有各種各樣的正常情緒波動,這也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

不僅是一線的醫務人員,普通人也是如此。疫情爆發後,面對周圍時刻會出現的不安全因素,有人恐懼上下班,每天把自己關在家裡出不了門,但是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總會鬧得雞飛狗跳,稍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心煩意亂,如此,自然會帶來焦慮的情緒。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樣本網民中有焦慮症狀比例最高的是北京,達到45.80%;處於第二三位的是上海和重慶,分別達到38.20%、33.

“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在工作時無暇進行情緒的宣洩,但是,負面情緒長此以往的擠壓在一起很容易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圖南覺得,醫生是這個世界上最為辛苦的職業之一。每天巨大的工作強度,讓他們像旋轉不停的陀螺,絲毫沒有鬆懈的可能。

開不完的工作會,寫不完的學術論文,做不完的手術,應接不暇的突發狀況……神經每分每秒都在緊繃狀態。在重壓下的劉文斐對39深呼吸抱怨道:現在想想,真的很後悔在十年前進入這一行。

PART.2 現實殘酷:完美英雄並不存在

在疫情後,國家層面就曾多次呼籲,要求為受本次病毒疫情感染的病人、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以及在家隔離的疑似病人、醫務人員和公眾提供心理健康護理。

一封來自澳門、北京、香港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多位心理學研究人員聯合撰寫的論文中也特別警告:“至今,為病人和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問題關注不足”。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柳葉刀》發文呼籲關注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 《柳葉刀》通訊截圖

在追蹤溯源後,某國內實戰派心理諮詢專家告訴39深呼吸,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英雄是完美的,不應該存在任何心理缺陷,這也造成心理干預不足。

正如,新聞報道中所描述的那樣,一線的醫務人員被稱作為這個時代最美的人,所有媒體也習慣將“義無反顧”、“日夜奮戰”、“頑強拼搏”、“堅守崗位”等華麗的辭藻加在每一個投身於這場戰“疫”的醫務人員身上。

的確,疫情得以控制離不開他們的付出,他們是守護了每個中國人生命的英雄。但英雄也是人,疫情之下,他們有壓力、焦慮、委屈、崩潰、恐懼等情緒,甚至在所有人正歡呼勝利之際,這群英雄中的很多人都會因為驟然的精神放鬆而出現心理崩潰的慘劇。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1月27日,國家衛健委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明確了確診重症患者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早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已經出現。當時,許多奔赴災區的解放軍都看到了這輩子最悲傷的事情,他們曾一次又一次地從廢墟里挖出屍體,而在此過程中,他們也一步一步走向精神崩潰。

2008年在汶川,國家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對災區的戰士和傷者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型災難中,絕大多數人容易出現三類反應:第一類,應激反應。一般情況下這類反應出現時間不會超過六天,在創傷性的事件發生之後,會出現情緒低落,反覆性做噩夢,創傷場景的重現這樣的症狀;第二類,急性應激障礙,也叫創傷和應激障礙。這類反應通常從災情發生後第6天或半年內的某一天開始發作,反覆出現上述症狀;第三類,應激性精神病。反應時間通常在災情發生後半年,同樣出現上述精神症狀。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2008年5月15日,在北川縣城參與救助的解放軍官兵發現兒童的照片,忍不住痛哭。/ 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

針對應激反應,調查隊研究了1359名搜救運送身體和背送炸藥的一線官兵,他們中有戰士、有幹部,都是救援一線身負危險和辛苦的人,出現應激反應的比重約為90%,其中,他們中35%人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2人出現應激性精神病,最終確診為精神病,直接收治到後方醫院。

除了一線的官兵,調查隊還研究了110名搶救傷員的醫護人員。結果顯示,他們每天都面對生死,出現應激反應的約為65%,急性應激障礙的約為20%,應激性精神病的1個人。

此外,還有轉運物資、疏散群眾的公務員和一線志願者共1112人,在他們中出現應激反應的概率約為50%,出現急性應激障礙約為13%,而由於這部分人群工作危險係數相對低一些,因此,無人確診為激性精神病。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有分析統計汶川地震後不同人群的創傷後應激,第一類為地震中的倖存者;第二類為地震後奔赴重災區的志願

圖南清楚地記得,在災區,有一位戰士帶著他去挖出一具屍體。在開始之前,這位戰士一度擔心圖南難以忍受並告訴他,自己已經連續好幾天噩夢纏身、輾轉失眠。“當時,我心想,我是學醫的,臨床解剖也見過很多,一定沒問題,便拍著胸脯讓他放心。但是,在看到那一幕後,我也崩潰了。”

當圖南看到所有屍體完整地躺在一邊,可以清楚地看到死者的後背、衣服,但由於一個多月以來連續下雨、氣溫較高,屍臭味較大,屍體也是有些浮腫,於是,在工作時,大家都戴著防毒面具。“我看著四個戰士拿著很大的塑料袋抬屍體,當時,我不知道他們拿塑料袋做什麼。但是,接下來,我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那一幕出現了:現場,我看到抬腿的戰士抱著死者的一條腿,抬胳膊的戰士抱著死者一個胳膊,拿著塑料袋的戰士直接在死者的身體落地前穩穩接住。接完屍首,一攤水流了一地,也流了他們一身。”這樣的畫面,也讓圖南吐了一地的同時,真正理解了戰士們做噩夢的原因。

那些戰士中年齡較大的20多歲,年齡較小的剛滿16歲。16歲花樣年華,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難保出現心理創傷,在搬屍體的時候,出現害怕、擔心、焦慮、害怕、難過、悲傷等情緒也實屬正常。

可惜,十二年過去了,這一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一線救援人員的心理健康依然不被人們所重視。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英劇《貼身保鏢》的主角巴德(Budd)參與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戰後他患上PTSD,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PART.3 問題背後:形形色色的“心理諮詢師”

每個人對心理健康的認知都有不同的答案,從現有情況來看,在中國,進行心理救援這項工作著實有些困難,而歸根結底與“心理諮詢師”這一職業有較大關聯。

在中國,在大型災難爆發後,總是會有許多“心理諮詢師”充滿熱情,想要為疫情奉獻自己的一份力。但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好,在12年後的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也罷,一線普遍流行“三防”的說法:防偷、防盜、防心理諮詢師。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汶川地震後,有災區安置點打出“防火、防盜、防諮詢師”的橫幅。/ 每日經濟新聞截圖

在2008年汶川地震爆發後,國家層面上就第一次提出了心理救援的概念,當時的汶川聚集了一萬名心理諮詢師。而在此之前,無論是2003年讓人無法招架的SARS(非典),還是1998年導致無數家園被毀的大洪水,均不見心理諮詢師的身影。

而在這1萬人中,有資深心理工作者,有工作兩三年的行業新人,也不乏對心理學有所瞭解、有所興趣,憑著一腔熱情來到災區,並不知道如何進行心理諮詢但卻一心想要幫助災民解決心理問題的志願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也有這樣一群人,第一時間建立了各種各樣的心理援助群並聲稱:“請務必轉發給湖北或周圍患有新冠肺炎被隔離的患者,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江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組織近千位心理諮詢師開展志願服務,免費提供心理援助。/ 江西教育電視臺

胡婷是一位已經畢業的精神健康急救學員,在2019年她一共參加過20多場心理諮詢培訓班,在此次疫情爆發後,她被拉了十幾個微信群,在每個微信群中,她每天都能看到一群人在討論如何幫助疫情中的患者、患者家屬以及醫務人員疏解負面情緒。

“有幾個僅僅上了一兩節培訓課的同學在群裡說自己已經聯繫到了新冠肺炎患者,並且‘學以致用’地幫助他們進行了心理疏導,在看到這樣的消息後,群裡的人一邊讚揚他的所作所為,一邊鼓勵其他人一起行動起來幫助更多的人,”看到這樣的消息後,胡婷有些無語,“學習了一兩節課就能幫人了?心理學是不是太簡單了?這些行為是不是會加深他們的焦慮和恐慌?”不久,實在忍受不了大家的“熱心腸”,胡婷默默退出了群聊。

其實,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影視人物在遇到突發特別是負面事件後,因為遭遇挫折而導致心理失衡,去找自己的心理醫生做開解和疏導,從而避免誘發更嚴重的心理疾病或者其他嚴重後果。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美劇《In Treatment》(中文譯為《捫心問診》)呈現了心理諮詢師的日常工作和心理狀態,被稱為最專業地

但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很多需要做心理諮詢的消費者卻根本不知道該到哪裡找自己的心理醫生。

在北京有三家精神專科醫院,安定醫院、北大第六醫院、回龍觀醫院,可是雖然他們是精神專科醫院,在門診時間前去,依然可以看到人潮洶湧,去晚一點,當天的號就沒了,在如此眾多的患者面前,指望醫院裡的醫生專門給每個一線醫務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諮詢明顯不現實。

39深呼吸和上述幾家醫院日常工作溝通時也發現,這些醫院日常還是主要以治療疾病為主,對於更偏向預防和阻止疾病發生的心理諮詢範疇,除了在偶爾的義診和健康講座時會出現,平常根本顧不上。

那麼疫情之後,醫務人員應該去哪裡能找到心理諮詢師呢?又有沒有必要去找心理諮詢師呢?

對此,上述國內實戰派心理諮詢專家對39深呼吸透露,目前,心理諮詢在國內最大的困局在於,這個行業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更缺乏領頭羊、旗艦級別的行業翹楚機構,這也導致由於心理諮詢師專業知識和專業培訓不到位而造成服務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其次,國家和居民對心理諮詢所能起到的作用認知較為模糊,由於我國傳統和現行文化影響,大家排斥軟弱和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行為,認為那是弱者和不自信的體現。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2019年11月,央視曝光國際心理諮詢師ACI騙局。/ 央視新聞客戶端

同時,從業人員資質在某種程度可以比肩養生市場,同營養師群體基本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此外,很多心理諮詢機構資質不全,甚至不排除行業內存在完全沒有資質的機構和人充斥在心理諮詢的團隊裡騙錢。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央視在節目中指出,要考這樣的認證,個人不能報名,必須在培訓機構完成幾十個小時的課程,而培訓考試的

“這也是由於國家對於心理諮詢機構標準的缺乏、不完善,造成行業門檻又高又低的現象。一方面,高,不是學過幾天專業課程就可以進行心理諮詢的;另一方面,低,即沒有標準,所以很多機構特別是盈利性的民間機構,幾乎每個從業者都可以說自己是‘心理諮詢師’。”該心理諮詢專家指出,在諸多現實面前,想要得到專業的諮詢著實有些困難。

PART.4 心理救援:總是去安慰

美國醫生特魯多曾經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治癒。這句話點明瞭治癒、幫助、安慰對醫生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圖南看來,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則是:總是在安慰。

醫務人員在出現負面情緒時,這樣的安慰目前總是缺席。一般情況下,負面情緒包括焦慮、抑鬱、暴躁、憤怒等,如果處理不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以焦慮症為例,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科技部共同資助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焦慮症已成為我國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礙,終生總患病率達7.6%。如果焦慮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緩解,就很有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焦慮症的患病率為3721.764

不過,應對這類情緒也並非無計可施。美國麻省總醫院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恐懼情緒。該研究採用了暴露療法,一種治療焦慮症的常見方法,即讓患者在安全的環境中面對令自己恐懼的事物,直至他們不再恐懼為止。該療法有助於讓患者意識到這些事物不會對他們造成威脅,從而幫助他們調節情緒反應。

有人說:八荒醫護,鏖戰鄉樓。看彈指,定雲開霧散,燦展神州。正念冥想是否對所有醫務人員都有效我們不得而知,但在此之前,我們覺得,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嘗試,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強。我們需要守護每一個醫務人員,關愛他們的心理健康。

“抗疫”英雄也會崩潰,進行精神領域的“災後重建”,迫在眉睫

◎ 所有醫護人員都需要大家的支持。/ quanjing

曾經的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扛得起飄著小雨的陰天,寒冷的大雪天,我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即將迎來豔陽高照的晴天。隨著疫情逐漸在國內受到控制,別人都在期待歡呼的那一剎那,39深呼吸也憂心忡忡地期待著,最美的平凡英雄們心理健康隱患也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並有所解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相信,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遠!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除新聞人物外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