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有一天我在寫字樓坐電梯的時候,我前面有個小夥子,突然說了聲:


“好貴啊!怎麼連oppo都敢賣得這麼貴了?”


原來前幾天,OPPO新出了一款叫做“找茬兒”的5G手機,起售價就5499元。


跟超跑合作的限量款,更是去到了12999元,比“跳水王”三星的頂配新機都貴。


其實這價格,如果跟蘋果比,真的還不算貴了。


要知道自去年起,雖然5G手機一款一款的出,但說白了還是“豐儉由人”。


既有貴的,也有便宜的,就看消費者選哪款。


但無論高低貴賤,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


手機,越來越貴了。


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就拿華為去年那款摺疊屏手機來說,之前有人把它放到二手交易平臺銷售,一開價就是長沙一套房了,你說神不神奇?


結合近期發佈的其它旗艦手機,不難發現,經過多年的歷練與積累,加上5G普及的機遇,2020年,國產手機廠商紛紛邁出了高端化步伐。


就連一向認為自己性價比很高的小米,起售價都3999了。


為什麼國產手機,開始往高端化的路子上走了呢?


這裡頭有四個原因,我們一個一個地來看。


第一個原因,廠商少了。


廠商少了意味著什麼?


大家價格戰的頻率低了,存活下來的大廠商,可以把這些錢騰出來,更用力地砸品牌上。


品牌認知度一高,品牌溢價就起來了。


第二個原因,成本高了。


最近這兩年手機說得最多的漲價原因,就是在於元器件的成本高了。


比如一塊定製屏幕就要一個億,這還不算成本大頭。


大頭還得留給打造品牌方面,像是邀請代言人、開大型發佈會等等,都是被算在成本里頭的。


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第三個原因,利潤薄了。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蘋果拿走了手機行業利潤的66%,三星佔比17%。


而且由於硬件淨利潤低,很多國產手機廠商只能通過軟件和服務來補充利潤。


這就造成了廣告的泛濫,用戶體驗下降,給到合作方的利潤也會由此下降,積極性難以調動。


另外,利潤低不僅會造成內部的拆東牆補西牆,也可能會手機廠商在研發的投入上。


一沒錢,研發就會落後,一落後,自家的蛋糕就會越變越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第四個原因,時代變了。


這裡的“時代”,得分兩方面看。


一方面,手機廠商從走量時代,過渡到高端時代,手機也從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


隨便出一款機子就能成為爆款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消費者也不會為了工業垃圾買單。


特別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今後的國產手機品牌,業務領域肯定會超出手機公司的範疇。


另一方面,消費者從滿足基本需求時代,走向需求個性化的時代。


技術的競爭終究還是體驗的競爭,品牌的競爭也最終是體驗的競爭,對於消費者而言體驗為王。


對於消費者而言,尤其是高端消費者而言,單一產品可能已經無法打動他們,只有成熟完整的產品生態所帶來的獨特體驗才是最關鍵的。


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這下你明白,為什麼小米的手機,拼了老命度要走高端的路子了吧?


話雖如此,衝擊高端之路並非一蹴而就,國內就有不少品牌,嘗試進軍高端路線,結果都是鎩羽而歸。


時間近一點的有寶沃汽車,遠一點的回力,更別提那些已經倒下了的。


為什麼這些個品牌,一衝擊高端就失敗呢?


我想,它們可能沒想明白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高端化不是價格上去了,就叫高端化。


中國有句古話,叫“說人減三分,說物貴三分”。


在某種意義上,更好的品質、更高的品牌溢價能力以及更舒適的體驗,確實應該會更高。


所以,品牌的高端化,最直觀的表現也就是在價格上。


但價格上去了,品牌就高端了麼?


不見得。


之前有個造電動跑車的國產品牌,叫前途汽車,第一款車,起售價就70萬。


價格很璀璨,銷量就很暗淡,幾年下來,也沒過萬。


這種做法,在品牌高端化的道路上比比皆是,並不鮮見。


所以,品牌的高端化,事實上並不是價格上的“揠苗助長”,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你看保時捷同樣出款電動跑車,為什麼連比爾蓋茨都買它不買特斯拉?


一來是品牌沉澱,二來是人家的質量,消費者信得過。


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第二件事,高端化不是用更高端的品牌做背書,就叫高端化。


現在有很多企業,總喜歡用上“國際”“XX設計”等因素來為自家品牌背書。


短期內消費者會為此埋單,但時間長了,大家發現你是“假洋貨”“假牌子”了,遭重的還是品牌本身。


試想下,同樣的價錢,消費者為何不選擇溢價能力更高、品質更經受住考驗、且價位差不多的品牌呢?


第三件事,想通過一款產品或者一項服務徹底跳出低端品牌的影響,很難


品牌的價值,有時候就像水。


由高端向低端滲透,相對比較容易,從低端逆襲高端,則會很難。


如果是品牌原有的用戶群本身就在升級,需求越來越高端化,品牌緊跟著推出高端化的產品,也就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畢竟目標用戶群本身變化不大,這也是眾多企業品牌升級的正常路徑。
但在溝渠還沒打通前,前面還有個“大壩”擋著,那品牌的升級之路就會很麻煩,比如優衣庫再怎麼升級也很難跟LV比。


反之,如果前方沒有更高端的品牌,道路就會通暢得多,比如蘋果,就從科技產品,升級到了數碼奢侈品。


一部華為手機,能換長沙一套房?國產手機要崛起了?


總的來說,品牌由“低”到“高”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涅槃,先成長,再烈火焚身,最後才能展翅高飛。


這其中,還會遭遇滯後效應。


儘管你的產品吊打一切同行,還是會有消費者用3年前、5年前甚至10年前的眼光看待你。


這對於品牌跟消費者來說,都不是件好事。


品牌在升級,產品在升級。


作為一個消費者,眼光更應該要升級。


畢竟,品牌再高端,始終都要消費者為之買單。


如果讓消費者把大部分的目光都聚焦於你,才是品牌升級的終極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