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網紅記憶符號
我是一個標準的吃貨,閒暇時也下下廚房。為了自己這張嘴,不得不提高廚藝,拜師學藝自是必不可少。
互聯網時代,學廚藝也很方便,在家就可拜全國大廚為師,各家免費視頻隨便挑。我先是廣撒網,每家都學一些,最後完全忠於我的半個老鄉“阿米”。“師從”阿米倒不是因為老鄉的親切感,也不是阿米廚藝天下無雙,更不是我只愛川菜,而是這個胖阿米如刀刻般印在我的腦子裡,想刪除太難。美食教學視頻在網絡世界氾濫成災,無非兩種,一是拿大廚說事,一是打家庭情感牌。阿米的做法卻不一樣,出場很有喜感:一頂大蓋帽,一瓢一鏟,一句“左手瓢來右手鏟,會做飯的男人最性感”,然後鏟敲擊瓢,叮叮噹噹,邊做美食邊自嗨。這番描述下來,你是不是也有種想要了解阿米的想法。
作為美食視頻教學的遲到者,阿米大有後來居上之勢。阿米的自嗨,在互聯網時代有一個新定義—儀式感。
儀式感,生活的調味品
儀式感為何?度娘給出答案—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定義很簡單,要把儀式感說明白卻比較複雜。這要從猿剛進化為人說起,那時人類很脆弱,所知與見識相當有限,不理解與不確定的事物又太多,人類只開發了5%的大腦創造性發揮,臆造出一個祖先,有超能力,會保護自己,捎帶賜予人類技能,於是做事禱告、節時祭拜。這些動作隨時間累積固化成一種習慣,最終形成一套信仰體系,儀式感就誕生了,初生的儀式感被後代文明稱作圖騰崇拜。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對信仰也有了更加客觀的認知,具象為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儀式感再度重提。社會的進步,個體的崛起,制度法規設計落實到個人,個性得到認同與尊重,個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受到鼓勵,個體自由了,也孤獨了。而找到自己歸屬的圈子,才是治癒孤獨之法。
個體時代,人人都在鏈接,建圈子、族群化生活成為常態。族群高感性、共識是基礎,約定俗成的行事風格是準則,這些規則固化和昇華,就成為一種儀式感。用儀式感填充生活,單調就變得豐富多彩,枯燥變得新鮮快樂。由於單調生活太久,儀式感一旦激活,就如脫韁之馬,跑得快也跑得遠,全面融入生活。
儀式感,品牌的標配
儀式感本是生活調料,闖入商業世界就是品牌的標配。信息時代,人以日常生活來構建自己的小世界,商品作為這個世界建立的基石,被人們借用來建立鏈接和完善自己的圈子,同時商品也承載了個人意識的具象化表達。比如神聖而偉大的愛情,必須要借鑽石表達愛情的聖潔與高雅。
植入儀式感,能喚醒用戶內心的熱情,與用戶同頻共振,這是網紅品牌一點就爆的原因;植入儀式感,還產生交託感與歸屬感,品牌由交易變成一種信仰,用戶不僅會買買買,還會為品牌點贊。也許,這就是讓諸如“鍾薛高”這樣的網紅品牌,自帶勢能和流量的原因,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網紅品牌這邊風景獨好的原因。
擁抱儀式感,打贏網紅之戰
儀式感其實是老課題,為品牌植入儀式感,需要新方法。傳統品牌如何借力儀式感讓老樹開花,打贏網紅之戰?從用戶出發,在品牌與用戶接觸的界面和節點,賦予人格象徵意義和情緒感覺系統,讓用戶感知、接受。
價值觀衍生儀式感
品牌與儀式感是有相同基因的,儀式感本質是一種精神信仰,品牌的本質不是交易而是關係,即一種信仰。品牌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起點,以人為終點。品牌的基礎是用產品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上層是社會屬性,代表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折射出人生觀、世界觀,成為身份認同,昇華成一種信仰。也就是說,價值觀是品牌儀式感之源。
價值觀作為品牌的基礎,能演化成儀式感的價值卻不多。價值觀屬於上層建築,有哲學涵義,有普世性,還有點虛無感,很難衍生儀式感。只有價值觀能夠更具象、更個性化的表達,凝結成一種圈層文化和身份認同,具有獨佔性與排他性,才能可識別,才能昇華為品牌信仰,才能固化成儀式感。比如說愛情儀式感傳統表達是恆久遠的鑽石,更有敬意和心意的表達是“roseonly”。“roseonly”就是用價值觀PK鑽石的價值感,倡導“一生只愛一人”,要買“roseonly”,必須登記雙方的信息來確保這個主張,這種強烈的心理衝擊就會產生儀式感。
神秘文化塑造儀式感
互聯網時代,信息氾濫成災,人們感官麻木,審美疲勞,需要新鮮刺激。也正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信息世界透明,人們幾乎是在裸奔,網絡世界已無新鮮事。新鮮本質是距離帶來的神秘感,在網絡時代是小概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人本就有好奇心,驅動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把令人驚歎的神秘信息當作一種獎勵。當小概率的新鮮感與人的獵奇心相遇,就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在網絡世界掀起巨大的風潮。
一個品牌,在與用戶接觸界面的某一個節點,用情緒,內容,故事營造一種有神秘感的文化,既尊重用戶,又能與用戶適度拉開距離,讓用戶充滿期待,由此獲得非常愉悅的消費體驗,就能散發讓人無法抵擋的吸引力,就能塑造一種儀式感。御泥坊就是成功的先行者。御泥坊的傳奇緣於湘西那片神秘的泥巴,泥巴神話驅動愛美人士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貼面膜的儀式感由內而外,成功俘獲成千上萬的顧客群體,這個儀式感讓御泥坊從電商誕生之初一直紅到現在,可謂長盛不衰。
場景鏈接儀式感
儀式感,表達生活體驗和情懷,人們生活的世界由產品構成,儀式感也通常由產品來表達和完成。互聯網時代升級後,消費對產品的基本要求:追求的不僅僅是功能滿足,還必置於特定空間、時間,帶有情緒和情感,獲得超脫於產品之外的滿足感,成為用戶的自我表達,也是用戶的自我映射。這就需要產品承載價值觀、情緒和文化元素,並與特定時空一一對應,這樣儀式感就作為產品的一部分,與生俱來。
產品自帶儀式感,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是一個技術活,要在產品物質屬性上植入數字化基因,把產品變成“產品+數字”組合體,讓產品生成內容,承接情緒與文化,在特定時空內釋放,讓人肅然起敬。
特定釋放,是場景化思維,場景是碎片化的,而且是多樣性的,場景鏈接情緒是不同的,因此產品創造儀式感十分廣闊的空間,這也是營銷的魅力所在。場景觸點多而散,大體上可以分成銷售端與消費端。
銷售端,分成信息收集、決策、下單、支付、收貨等若干節點,呈非線型分佈,這些節點由品牌掌控,可以主動施以動作,也有豐富的發揮空間,能加載特定的情感和豐富文化元素,主動喚起用戶的熱情和熱愛,這個購買流程上可以加載的儀式感很豐富,而且是品牌主動輸出。如網紅雪糕鍾薛高,在“雙11”竟創造出42分鐘銷售5萬片雪糕的新奇蹟,而且並不是在旺銷的季節。奇蹟支點有兩個:一個顏值,一個創造儀式感。購賣鍾薛高,銷售人會雙手捧著遞給你,一個小小的動作,把對產品的尊重,對顧客的尊重,表現得淋漓盡致。
消費端,產品的使用與體驗,用戶掌握主動權,品牌只能輸出動作、標準、流程,拉長消費,讓用戶自己體會其中的快樂和情感,激發用戶自己創造儀式感。網紅賣雞老沈就是這麼做的。老沈賣雞獨創“吃好雞十大心法”,將吃雞過程分解成十大步驟,從色、香、味、嚼等角度給出了詳細的品鑑標準,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用上不同的器皿,最後還得打分。吃雞這件簡單的事情就變得極具儀式感,“老沈的雞”從此大賣特賣。
內容搭載儀式感
儀式感,在大眾的印象中,通常與固化的程序聯繫在一起。其實,這是大家對儀式感的誤解。儀式感是內心情感的表達,情感的表達,千人自有千法,因時因地而不同,沒有動作、語言、文字等諸多限定,只要能讓用戶感知接收,動作、語言、文字、圖片、影像,等等,都可以是儀式感的表達方式。
移動互聯時代,用戶很忙,沒有時間和耐心,希望品牌用簡潔的方式把用戶的夢想表達出來,更希望通過產品擁抱用戶的靈魂。因此,任何產品都必須建立一套知識體系,將知識體系植入人文關懷,讓人格承載人們的情感,產品變成一種社會化的語言,內容成為產品的一部分,同時搭載儀式感與用戶深度溝通,激發共鳴,從而獲得用戶的熱愛。網紅李子壩梁山雞就是這方面的行家。梁山雞是一道江湖菜,梁山也因《水滸傳》帶有濃郁的江湖味,李子壩梁山雞就為這種重慶江湖味植入了內容,諸如“長得乖,可以歪(重慶土話,兇的意思)”,這樣重口味的江湖語言成為產品和傳播的一部分,吃梁山雞就變成具有江湖特色的儀式感。
閱讀更多 銷售與市場雜誌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