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男女結合稱為‘’婚‘’?‘’婚‘’指的什麼?

袁聰


婚,女昏了頭,就嫁人了!婚,生兒育女本來是愛情的結晶,是婚姻生活的一部分,但,國人家庭的主要內容是育兒,幾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已是普遍現象……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為家庭目標和婚姻目的。

有個外國朋友告訴我,婚戒是拴住彼此鼻子的工具。

他問我:如果婚紗是絲質的,能不能穿過婚戒?” 我回答 “當然,如果那個絲很輕薄的話”,並用絲巾做了演示。他接著講:過去家裡養豬,怕豬逃走,都會給豬鼻子套上金屬環子,如果豬想逃跑用鼻子拱洞會痛......所以婚戒是夫妻拴住彼此的“金屬環”!

婚戒是象徵性的,而孩子卻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是拴住婚姻中已失去意義的彼此唯一的紐帶。

婚姻很偶然,那麼,厭倦成必然,如果婚姻很必然呢,會長久嗎?人們為了逃避選擇的失誤和草率,就移情孩子了,全身心獻給孩子,也是一輩子。從婚姻裡逃跑,不止引痛血緣,而且損失家庭利益,所以湊合的家庭千千萬。


catty的語無倫次


把結婚的婚字拆開,就是女和黃昏的昏,所以說呀,古人早就知道,結婚,就是女的昏了頭才會結婚。

當然啦,這只是個玩笑。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文章,說是人類最早走進婚姻的時候,實行的是搶婚制。當時人們已經知道近親結婚的壞處。所以每當部落裡有男子成年了,需要結婚了。就到別的部落裡去,搶別的部落裡的到婚齡的女孩子。但是那些女孩子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跟別的男人走啊。所以必須就把這些女孩子先敲昏了頭,然後帶回去。

我想我們的造字神倉頡,應該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所以才會造出這個結婚的“婚”字。


樂樂安安


女人在過去是沒有地位的。例如,你姓張,嫁給了姓陳的男人,你就叫陳張氏。

過去男人才會有姓氏,而女人在出嫁後就沒有姓氏。女人在家做姑娘時隨父姓,嫁人後就隨夫姓。

所以,“氏”字除了解釋為姓氏外,也代表男性。

男女結合稱為“婚”,婚字拆開為“女”、“氏”、“日”三個獨體字。大意是,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在一起過日子,就結合為“婚”,俗稱--結婚。

若是“女”、“氏”、“日”第一次在一起結合過日子,也稱“新婚”,離異後再結合,稱為“再婚”。

“日子”兩個字解釋為:在一起結合了,就會有“子”,只有夫妻倆,沒有孩子,都不能叫做“過日子”,只能叫做過家家。

若是從詼諧幽默風趣的語言上來說,男女結合稱為“婚”,意思也有男人女人在結合時,都有點昏昏的意思。

特別是女人,更容易被男人的表象所矇蔽,在結合時是昏了頭的,所以,“婚”字是女字偏旁部首。

奉勸各位女神,在和男人結合之前,可要睜大了眼睛,不要發昏喲……


W無記J


《詩經·國風·關雎》中寫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話,男女之間兩情相悅的場景便躍然紙上。與伴侶從心生愛慕到結為夫妻,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經歷之一。那麼,古人為什麼把這件事叫作“婚”呢?

一、婚即婚姻,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

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1、婚,結婚的時間是黃昏

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過程。

鄭玄接著又說,婿稱為"昏",妻稱為"姻"。因為新郎在黃昏時迎娶,所以稱他為"昏",而新娘隨著男方而行,所以稱她作"姻"。這個解釋和以前一說法類似,意義卻不相同,因為這個婚姻指的是夫妻關係。

2、婚,男女結合,形成的親戚關係

鄭玄還說,婿稱為"昏",妻稱為"姻"。因為新郎在黃昏時迎娶,所以稱他為"昏",而新娘隨著男方而行,所以稱她作"姻"。這個解釋和以前一說法類似,意義卻不相同,因為這個婚姻指的是夫妻關係。

《爾雅》對婚姻一詞還有比較複雜的解釋:"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婦制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

這就是說,新郎的父親稱為"姻",新娘的父親則稱為"婚"。婚姻一詞在這裡的意義,指的卻是姻親的關係了.

二,古人結婚為什麼選擇在晚上?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婚”字的來歷說起。在古代漢語中,“婚”原本寫作“昏”。

《說文解字》解釋“昏”說:“日冥也。從日,氏省。氏者,下也。”

所以“昏”的本義是黃昏,即傍晚太陽剛落,天還沒黑透的時候。《詩經·陳風·東門之楊》有言:“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意為在黃昏來臨時約會。“新婚”與“黃昏”有什麼關係呢?

《說文解字》說:“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

“娶婦以昏時”,即在黃昏時迎娶女方。古人結婚為什麼要選在黃昏之時?

主要有兩方面的因:


1、這與原始社會“掠奪婚”習俗有關。

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女子地位較高,子女通常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後來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男性成為主要勞動力,女性地位下降,歸附於男性,以前的“夫從婦居”變成了“婦從夫居”,女性被視為氏族的財產。

出於補充勞動力和生息繁行的需要,不同氏族之間常發生以掠奪對方女性為目的的戰鬥,搶來的女子就成為搶奪者的妻子。最便於“搶”的時間莫過於晦暗不明的黃昏,被搶者不易防備,搶奪者得手後也好逃跑,所以“搶婚”通常都選在這個時候。作為這種原始婚俗的遺留,我國古代的婚禮也都選在黃昏時進行。

所以漢代《白虎通·嫁娶》中說:“婚姻者,何謂也?昏時行禮,故謂之婚”。


2、黃昏時候行嫁娶之禮,與古代“陰來陽往”的天人合一思想有關。


晚上舉行婚禮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婚禮習俗。據大量的史料記載,在古代,中國迎娶花轎娶婚都是在黃昏以後。

《白虎通》中說:“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

意思就是說在黃昏時晝夜交替,陰陽相合之刻,是結婚的最佳時間。

另外,傍晚結婚比較接近洞房花燭夜,尤其是在清朝,在洞房之前,新郎一般都要先去向賓客敬酒,而且去接新娘也要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在傍晚舉行婚禮,是最好不過了!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上午接親,晚上拜堂”,而“婚與昏”同音,這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結婚的最好的例證,這表明在黃昏舉行婚禮以後,女人要改變自己的姓氏!

直到清代以後,因為政治等原因,後來開始實行的“宵禁”,就迫使後人將婚禮改在白天進行。之後一直延續,所以現在成了白天舉行婚禮!


愛看布克


01.婚是什麼

“婚”是什麼?這大概要從不同的婚姻制度說起。時代不同婚姻的含義不同。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姬妾制度之前,出現過“血婚”、“夥婚”“搶婚”等。

所謂“血婚”就是指同姓宗族為婚,參見伏羲女媧可知血婚的含義即:姻親不避血親。

所謂“夥婚”則是指同一個部落的所有男子以另外一個部落的女子為妻。也就是說:“我的父親的兄弟皆為我父親,我的母親的姊妹皆為我母親。”歷史上有名的娥皇女英共侍一夫的典故其實是“夥婚”的典例。事實是娥皇女英嫁與了舜、象為妻。

“血婚”出現在矇昧之初,此時的婚姻只以繁衍生息為目的。“夥婚”則出現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是母權高於父權的象徵,此時的婚姻更是社會權利分佈的折射。隨著生產力的提升,男人的天然優勢擴大,社會開始朝著父系氏族社會發展。

“搶婚”則出現在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兩種社會體系角逐時期。“搶婚”成為削弱母權的硬性手段。

說到“搶婚”就要從“娶”字說起。《說文解字》中寫道:“娶,取婦也。”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娶”同“取”。

“取”又做何解釋呢?《說文解字》中解釋:

“取,捕取也。周禮:獲者取其耳。”

也就是說在古代戰爭中要割取對方的耳朵來標示自己的勝利,“取”的引申意就為:“用武力獲取。”這就表明了“搶”與“婚”,“武力”與“婚”的關係。

“搶婚”裹挾著爭鬥之意,女人開始被當做獵物一樣爭搶,喪失自主性。此時的婚姻標誌著女權的覆滅與主導地位的喪失。

發展到奴隸制社會時期,此時的女子出嫁則必須要陪贈多個媵妾,這表示女性地位的進一步降低。

及至後世倫理綱常觀念完備,男女成婚被規定了諸多條框,例如同姓不婚、聘禮、嫁妝、採吉、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等等,此時的婚常常與禮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完備的社會禮儀。

因此追究“婚”的本質,恐怕要與社會發展演變掛鉤。“婚”既是一種男女之間的存續關係,又是一種社會關係、倫理關係,還是一種社會禮儀,甚至是一種權利、社會更替的外化表現。

02.為何男女結合稱為“婚”?

為何男女結合稱為“婚”?或者換言之“婚”為何與男人女人有關?為何在古代特定男女結合才可稱之為“婚”?

首先解釋一下為何一定與男女有關,首先在古代先民時期生產力低下,生存環境惡劣,只有更多的人口才可以支撐氏族壯大發展。所以男女之間繁衍生息成為重中之重,這就決定了這種社會關係只能存續於男女之間,或“血婚”或“夥婚”或“搶婚”或“一夫一妻多姬妾”。

漢代鄭玄說:

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

唐代孔穎達疏謂:

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際,謂之婚姻,……故云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也。

這就是說在過去婚禮以昏為期,男方必須於黃昏時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嫁入男方家。

此處出現了一個時間點即黃昏之前。在古代婚禮常常在傍晚舉行。為什麼呢?

《說文解字》中解釋“婚”字:

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

《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昏”:

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日民聲。

也就是說“婚”原來是寫作“昏”的,原因是在昏時迎娶,昏時日落則又隱含“陽去陰來”之意,女性屬陰,所以加上“女”旁為“婚”。既然“昏”有兩層意義,而婚禮又與女人有關、與迎“陰”有關,所以索性發展為專門描述男女社會關係的“婚”字。這樣表意就十分精準,而不會引人疑惑了。


容千尋


結婚的婚,古代婚字用“昏”,這與古代的習俗有關,一說古代人按照易經的陰陽分天地天為陽地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男女媾合之時代表陰陽交匯,而黃昏之時就是陰陽交匯之時,故男女婚配的時間選擇在天黑未黑天亮未亮之際。比如有的地方早上迎親有的地方晚上迎親。二說因古人很早就知道近親結婚對繁衍後代不利,習俗上就禁止族內通婚,要從外族裡找配偶。吳越地區也存在搶婚的風俗,為不被人搶婚,也都在天黑下來或天還沒亮迎親。如今結婚的婚加了女字旁,是後人漢字寓意演變而來。


覺悟規律


你好,我是國風!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瀏覽了大多數人的答案。沒全看完!但是發現好像沒有一個答對的

其實這個婚字,並非起源於人類文明之後。而是起源於人類文明之前!

當時的原始雄性的原始人發育成熟,產生繁衍後代慾望的時候。就會離開自己的部落,(和大部分野獸差不多少,不能找自己部落裡的雌性,因為自己部落男女繁衍會成生出有缺陷的後代。這一點原始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了)

跑到別的族群附近。然後觀察這一族群裡的雌性原始人。找到自己喜歡的那個,他便會潛伏在周圍。然後想辦法把那個喜歡的雌性原始人虜走。

至於用什麼辦法呢?當然不會是和現代人似的跑過去和她去談情說愛,交流交流感情把她騙走。因為那時候人類連語言大概都沒有普及。而且單獨一個別的部落的原始人出現在另外一個部落,只會遭到敵視甚至受到攻擊。所以當他貿然出現的時候。雌性原始人肯定會大叫(想想即使現在一個流氓出現在獨身的女性面前。她的第一反應也是大叫吧!)預警。驚動部落裡的人。那麼這次行動就算失敗了!

所以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個棍子把喜歡的那個雌性原始人一棍子敲昏。然後直接扛到事先找好的山洞裡藏起來。至於以後的事嘛,我就呵呵了😊!

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了大概不止幾萬年。直到文字出現,文明出現。可能人們還是很本能的認為這是人類繁衍必然的過程,沒有什麼法理公義。所以造字之人把男女結合造之為“婚”。因為有個把女人敲昏的過程。所以造成的字也是“女+昏”。兩個人婚後第一夜稱之為“入洞房”!也是因為這個原始社會的風俗。


國風1974


“婚”這個字,簡單理解就是男人娶了女氏(女人)過日子!但在中國幾萬年的重男輕女的文字形成過程中,把代表女人的“氏”放在上面,把代表男人、代表太陽的“日”放到“氏”的下面,豈不是陰陽顛倒,女人爬到男人的頭上去了嗎?這有三種合理解釋:

一、中國在甲骨文產生初期,確實存在長期的母系社會,女氏的地位高於男人,所以不難理解“婚”字的寫法了。

二、“男”字一般的意思是力用在田裡,那麼為什麼不把“力”放到“田”的上面去呢?我的理解是:把女人生育比作“田”中收穫,以此繁衍人類,當然比男人用“力”在“田”中耕耘重要多了!所以從“男”字的寫法中,可以佐證“婚”字寫法的必然性!

三、即使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男尊女卑的世界裡,為什麼沒改正“婚”字的寫法呢?我的理解是:男人娶妻成婚,是讓女氏管好男人,併為男人生兒育女。正所謂,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男人拜倒在女人石榴裙下並不可恥,因為“男”人是女“田”下努“力”耕作的雄性動物!


流浪地球第七部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從法律上來說,婚姻是指男女雙方在自願平等基礎上建立的長期契約關係,當然很多時候法律並不能解釋情為何為。有人說婚姻的鑰匙是愛情,但是人類為何會產生愛情,生理學家說這是多巴胺在作祟,社會學家則說這是人類厭倦了孤獨,於是不得不給自己找一個心靈的伴侶。不管怎麼樣,愛情總是要結婚的

那麼婚姻這個字是怎麼出來的呢?

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婚姻一詞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一者:男方通常在傍晚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便是“昏因”一詞的來源。二者,《爾雅》對婚姻一詞還有比較複雜的解釋:“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這便是說,新郎的父親稱為“姻”,新娘的父親則稱為“婚”。婚姻一詞在這裡的意義,指的卻是姻親的關係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婚,原本就是“昏”,黃昏,傍晚,天將黑,一天的勞作結束,一家人回到自己家,慶點收穫,共進晚餐,是最開心的時刻,如果家中又新增添了一個女子,那當然是最大的喜事,是興旺和更有希望的象徵,所以叫“結昏”。為了區別這個黃昏與一般黃昏更不同,是多了個女人,所以就另加上一個最本質的“女”字做偏旁,於是正式寫作“婚”。結字更表示:長期永久,牢不可破。從“結婚”二字看,你不得不承認中國文化,就叫底蘊深厚。為什麼在法典上取用“結婚”二字,而不選“入洞房”等等其它字眼?因為婚禮是最向社會展示的,是最隆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