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沒有過不去的黑暗,沒有到不來的黎明。


如普羅米修斯給人間帶來火種,2月4日,李蘭娟院士團隊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縷抗疫的曙光。


他們在武漢發佈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再加上2月6日公佈瑞德西韋藥物啟動臨床試驗的消息,平地一聲驚雷,無疑振奮了許多人。


在這次肺炎疫情中,有兩位扛鼎者屢屢上熱搜為我們所熟知,一位是被稱為“國士無雙”的鐘南山院士,另外一位就是李蘭娟院士了。


從馳援武漢到研究肺炎疫苗,從建議封城到怒懟謠言,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雷厲風行地為我們展示了何為巾幗風采,何為大醫濟世。


她本可在家頤養天年,兒孫承歡膝下,如今卻爭分奪秒地埋頭研究。


她本可退居二線運籌帷幄,如今披甲上陣,橫刀立馬在武漢第一線。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半路出家的赤腳醫生,到成為諸多榮譽加身的院士,李蘭娟把滾燙的一生都獻給了醫學事業,獻給了家國情懷。


揭開李蘭娟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傳奇不已。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擇其所愛,棄師從醫


《殺死鵪鶉的少女》裡有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談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若讓李蘭娟站在時空座標軸上回顧前24年,一定讓她感慨頗深,有兩件事如蝴蝶扇風一樣,引起了人生劇變。


  • 第一件事,是求學之路的繼續。


李蘭娟生於浙江省的一個小農村,打小蕙質蘭心,學習成績拔尖,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生存都有問題時,讀書就成為一種奢侈。


父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裡貧無立錐,頂樑柱父親更是因為眼疾早早就賦閒在家,家庭的重擔,全都壓在母親身上。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李蘭娟雖不想放棄讀書,但親身體驗著生活的逼仄,目睹著母親的操勞,懂事的她明白幫家裡肩挑擔子才是最好的選擇。


她擦拭著淚,把對讀書的眷念深埋在心中。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班主任不忍心這樣的一顆好苗子斷了求學之路,又打心底裡喜歡李蘭娟這個學習刻苦,為人懂事的孩子。


她專程從紹興城趕到夏履橋山溝,苦口婆心地給李蘭娟和母親做思想工作,東奔西走地為她申請助學金。


最終,求學之路的繼續,讓李蘭娟激動得熱淚盈眶。


一束光簇擁另外一束光,一種溫暖會點燃另外一種溫暖。


這人間的善意紮根在李蘭娟心裡,生根發芽,冥冥中,已為李蘭娟的人生寫下了註腳。


在往後的大半輩子裡,李蘭娟始終謹記這份善意,身體力行,燭照人間。


  • 第二件事,是棄師從醫。


李蘭娟沒有辜負老師們的善意,中考以高分被省重點中學——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破格錄取。


高中畢業後,響應國家的政策,李蘭娟回到了家鄉。


高中學歷的李蘭娟在這方窮鄉僻壤之地,已經是少有的知識份子,教書授業的事自然落在了李蘭娟的身上,她成為了一位代課老師。


於現在而言,老師是一份很體面的職業,更遑論那個年代,工資可觀,教學任務輕鬆,算是比較好的出路了。


但命運的詭譎之處在於,少有人生能按照既定的道路前進。


教學之餘,李蘭娟自學起針灸,一有時間就幫左鄰右舍的父老鄉親,緩解腰痠背痛等各種小毛病。


久而久之,李蘭娟的針灸技術得到大家的認可,被村民們一致推薦做合作醫療的“赤腳醫生”。


那時候,代課老師每月工資24元,“赤腳醫生”這份職業卻只有5個工分,相當於每天只能掙1毛錢,每月堪堪3元的收入。


對於家境窘迫的李蘭娟,繼續老師這個職業才是最好的選擇。但熱愛可抵荒蕪,李蘭娟咬了咬牙,最終選擇了當一名“赤腳醫生”。


她忘不了眼疾帶給父親的痛苦,也忘不了鄉親們傷痛治癒後的開懷。


既然選擇了從醫,必全力以赴去做好。


李蘭娟把手頭的一本經絡書啃得滾瓜爛熟,經常揹著竹簍,和幾位懂草藥的鄉親們不辭辛勞地走訪山野,學神農嘗百草,哪些能消腫,哪些能治傷寒,幾十種藥材的藥性爛熟於心。


全村400多戶,李蘭娟戶戶都踏過門檻,哪家生病了,就往哪家奔。


在當時就有句名言——進門狗不叫。就是說赤腳醫生李蘭娟和百姓已經熟到你進他家門,他家的狗都認識你。


甚至還流傳這樣的歌謠:


李醫生,活菩薩,好人有好報。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自草生。


因為深受群眾的認可,李蘭娟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求學深造。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在23歲這一年,李蘭娟終於真正地敲開了醫學殿堂的大門。


自此,命運的洪流轟轟烈烈地向前湧動,李蘭娟跟醫生這個稱號再不分彼此。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醫術精湛,埋頭鑽研


那一時期,重型肝炎肆虐,患者病死率高達80%,一旦走進重病室,鮮少能活著走出來。


李蘭娟曾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進院不到10天,昏迷,沒小便,人很快就沒了,生命在最好的年華戛然而止。


也看到一位病人離世時渾身血淋淋的,家屬都不敢接近。


生命的凋零不斷地在李蘭娟眼前上演著,這讓作為醫生的李蘭娟極為不甘心。


醫生本就是與死神賽跑,又豈能次次輸給死神?


憋著一口氣的李蘭娟,挽起袖子,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這一難題中。


摸索、實驗、對比,經過10餘年堅持實踐,在1996年,李蘭娟團隊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這一技術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也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


2003年抗擊非典時期,李蘭娟也是戰功赫赫。


在浙江出現非典病例的當天,李蘭娟在最快時間內對患者所在的小區,包括密切接觸病人的1000人進行隔離處理。


魯迅說過:


第一個吃螃蟹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李蘭娟的偉大之處就是在於敢為天下人先。


大規模隔離在這次冠狀肺炎中屬於保障到位的有力舉措,但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李蘭娟的這個決斷,卻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人紛紛質疑在,這是不是小題大做?這會不會引起恐慌?


對於疫情有敏銳把握的李蘭娟力排眾議,擲地有聲地表態:


但我堅持這麼做,因為根據傳染病法,SARS這樣達到甲類傳染病程度的病種是可以隔離的。


因為應對得當,浙江省竟罕見地沒有二代感染以及醫務人員被感染。


在有條不紊地安排隔離時,李蘭娟團隊同時進行了病毒的分離和研究,僅僅在浙江首例非典病例的48小時內,他們團隊就檢獲了病人的病毒特異性核酸,完成全基因序列測定。


考慮到非典治療的後遺症,李蘭娟使用激素等藥物方面都很慎重,她說:


我們在整個搶救過程中對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關鍵時刻進行合理應用。


因為李蘭娟的細心和專業,浙江非典病例中,沒有一人出現股骨頭壞死等嚴重後遺症。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今年的冠狀病毒事件中,李蘭娟和鍾南山的判斷和防治策略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武漢的“封城”舉措,還及時引起國人的重視,戴口罩、精消毒,遏制了病毒的擴散。


同時,李蘭娟團隊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確定了病毒系列和分離毒株。


日本專家對其非常訝異:


首先,我作為一名病毒學家,一個月內,確定病毒原因,隨後還報告和公開序列,從科學的角度看是非常厲害的。


但有這樣的中國速度,不過是李蘭娟團隊日夜兼程,集過往經驗,結合眾多治療措施拼出來的。


他們以自己休息的時間,換患者康復的時間。


時間不等人,前路遍佈荊棘,他們仍毅然決然趟過去。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醫者仁心,心懷天下


希波克拉底誓詞裡有一句話:


我願盡餘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


從李蘭娟接觸針灸那一刻,這個使命就流淌在血液裡,烙印在心裡。


有人汲汲於名利,借名號行沽名釣譽之事,但李蘭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一樁樁生的歡喜上。


李蘭娟作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沒有敝帚自珍,她放棄價值百萬的醫學專利,每年辦幾期學習班,毫無保留地把技術通通教給大家。


李蘭娟希望每個患者都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因為這種肝昏迷、肝衰竭病人,一定要就地治療,沒法長途奔波。


李蘭娟自己躬親作為時,還屢屢提攜後輩。


2014年,她與丈夫創立了樹蘭醫學獎,旨在鼓勵培育中國傑出的醫學家。


世界很大,你我個體力量渺小。已是古稀之年的李蘭娟,沒太多機會可以再挺身而出了。


唯有把那份責任和心意薪火相傳,才會有新的千千萬萬個李蘭娟站出來。唯有在自身發光時,帶動別人發光,才會人間長明。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今年,每個人都過了一個頗為艱難的春節。對於李蘭娟等在一線衝鋒陷陣的逆行者們更為如此。


除夕夜本是闔家團圓之時,鬢髮已染幾多風霜的李蘭娟院士卻提著行李,匆匆忙忙奔赴北京,參加疫情會議,只是因為國家有難,所以她召之即來。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那晚上行程結束時,她來不及回家吃一口熱騰騰的團圓飯,就直接在首都機場湊合著吃了一份水餃,然後帶著一身疲憊返回杭州,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奔波勞累之際,她在朋友圈打趣說:


今天我輕鬆了,可以不燒年夜飯了,由鄭院士替代,手術刀改廚刀。


俏皮話之間,盡是肩挑重擔的任勞任怨。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在眾人對武漢慄慄危懼時,她卻主動請纓:“我剛剛從北京回來,已向國家提出來,帶隊去支援武漢。”


2月2日,李蘭娟馳援武漢,凌晨一下火車,就連軸轉地忙碌了起來。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取得突破,她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不分晝夜地忘我工作;


為了讓民眾安心,她在商討診療方案的百忙之餘,又抽時間跟公眾普及病毒知識、反饋最新情況。


七十多歲堅強的身軀裡面迸發出無限的精力,再爭一分,再搶一秒,每天只睡三小時,這次她想再跑贏病毒。


在一次節目中,主持人問李蘭娟:“什麼是最大的快樂?”


李蘭娟院士笑著說:


看到那麼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拉過來,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站在自己所熱愛的世界裡,閃著人性的偉大光輝,大抵是我們所能想到的人生中最為璀璨的活法。


李蘭娟的兒子說:“國家需要多久她呆多久,她就可能會呆多久。”


醫者這條路沒有盡頭,要尋求那唯一的健康和和平,唯有不斷地征戰。


13歲那年,母親把李蘭娟叫到跟前:別讀書了,回家幫忙吧


魯迅說:


願我等中國青年都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熱,就如螢火一般,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李蘭娟這一團火,溫暖了人心,照亮了黑暗。


我們不知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還要持續多久,但因為有無數像李蘭娟院士的白衣英雄,我們雖身處隆冬,心裡卻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


險途漫漫,終有一歸;

陰霾疊嶂,終有云銷雨霽時。


抗疫一路,陰影相隨,但因為有他們在,我們抬頭,總能看見陽光。


抗疫一路,不知何期,但我們永遠與他們同在,祈願平安歸來。


最後,用海子的一首詩獻給李蘭娟院士和眾多逆行而上的可愛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