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没有过不去的黑暗,没有到不来的黎明。


如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火种,2月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抗疫的曙光。


他们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再加上2月6日公布瑞德西韦药物启动临床试验的消息,平地一声惊雷,无疑振奋了许多人。


在这次肺炎疫情中,有两位扛鼎者屡屡上热搜为我们所熟知,一位是被称为“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另外一位就是李兰娟院士了。


从驰援武汉到研究肺炎疫苗,从建议封城到怒怼谣言,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雷厉风行地为我们展示了何为巾帼风采,何为大医济世。


她本可在家颐养天年,儿孙承欢膝下,如今却争分夺秒地埋头研究。


她本可退居二线运筹帷幄,如今披甲上阵,横刀立马在武汉第一线。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半路出家的赤脚医生,到成为诸多荣誉加身的院士,李兰娟把滚烫的一生都献给了医学事业,献给了家国情怀。


揭开李兰娟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传奇不已。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择其所爱,弃师从医


《杀死鹌鹑的少女》里有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谈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若让李兰娟站在时空坐标轴上回顾前24年,一定让她感慨颇深,有两件事如蝴蝶扇风一样,引起了人生剧变。


  • 第一件事,是求学之路的继续。


李兰娟生于浙江省的一个小农村,打小蕙质兰心,学习成绩拔尖,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生存都有问题时,读书就成为一种奢侈。


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贫无立锥,顶梁柱父亲更是因为眼疾早早就赋闲在家,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母亲身上。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李兰娟虽不想放弃读书,但亲身体验着生活的逼仄,目睹着母亲的操劳,懂事的她明白帮家里肩挑担子才是最好的选择。


她擦拭着泪,把对读书的眷念深埋在心中。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班主任不忍心这样的一颗好苗子断了求学之路,又打心底里喜欢李兰娟这个学习刻苦,为人懂事的孩子。


她专程从绍兴城赶到夏履桥山沟,苦口婆心地给李兰娟和母亲做思想工作,东奔西走地为她申请助学金。


最终,求学之路的继续,让李兰娟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束光簇拥另外一束光,一种温暖会点燃另外一种温暖。


这人间的善意扎根在李兰娟心里,生根发芽,冥冥中,已为李兰娟的人生写下了注脚。


在往后的大半辈子里,李兰娟始终谨记这份善意,身体力行,烛照人间。


  • 第二件事,是弃师从医。


李兰娟没有辜负老师们的善意,中考以高分被省重点中学——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破格录取。


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的政策,李兰娟回到了家乡。


高中学历的李兰娟在这方穷乡僻壤之地,已经是少有的知识份子,教书授业的事自然落在了李兰娟的身上,她成为了一位代课老师。


于现在而言,老师是一份很体面的职业,更遑论那个年代,工资可观,教学任务轻松,算是比较好的出路了。


但命运的诡谲之处在于,少有人生能按照既定的道路前进。


教学之余,李兰娟自学起针灸,一有时间就帮左邻右舍的父老乡亲,缓解腰酸背痛等各种小毛病。


久而久之,李兰娟的针灸技术得到大家的认可,被村民们一致推荐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那时候,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4元,“赤脚医生”这份职业却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每天只能挣1毛钱,每月堪堪3元的收入。


对于家境窘迫的李兰娟,继续老师这个职业才是最好的选择。但热爱可抵荒芜,李兰娟咬了咬牙,最终选择了当一名“赤脚医生”。


她忘不了眼疾带给父亲的痛苦,也忘不了乡亲们伤痛治愈后的开怀。


既然选择了从医,必全力以赴去做好。


李兰娟把手头的一本经络书啃得滚瓜烂熟,经常背着竹篓,和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们不辞辛劳地走访山野,学神农尝百草,哪些能消肿,哪些能治伤寒,几十种药材的药性烂熟于心。


全村400多户,李兰娟户户都踏过门槛,哪家生病了,就往哪家奔。


在当时就有句名言——进门狗不叫。就是说赤脚医生李兰娟和百姓已经熟到你进他家门,他家的狗都认识你。


甚至还流传这样的歌谣:


李医生,活菩萨,好人有好报。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自草生。


因为深受群众的认可,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求学深造。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在23岁这一年,李兰娟终于真正地敲开了医学殿堂的大门。


自此,命运的洪流轰轰烈烈地向前涌动,李兰娟跟医生这个称号再不分彼此。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医术精湛,埋头钻研


那一时期,重型肝炎肆虐,患者病死率高达80%,一旦走进重病室,鲜少能活着走出来。


李兰娟曾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昏迷,没小便,人很快就没了,生命在最好的年华戛然而止。


也看到一位病人离世时浑身血淋淋的,家属都不敢接近。


生命的凋零不断地在李兰娟眼前上演着,这让作为医生的李兰娟极为不甘心。


医生本就是与死神赛跑,又岂能次次输给死神?


憋着一口气的李兰娟,挽起袖子,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


摸索、实验、对比,经过10余年坚持实践,在1996年,李兰娟团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这一技术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李兰娟也是战功赫赫。


在浙江出现非典病例的当天,李兰娟在最快时间内对患者所在的小区,包括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人进行隔离处理。


鲁迅说过:


第一个吃螃蟹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李兰娟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敢为天下人先。


大规模隔离在这次冠状肺炎中属于保障到位的有力举措,但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李兰娟的这个决断,却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人纷纷质疑在,这是不是小题大做?这会不会引起恐慌?


对于疫情有敏锐把握的李兰娟力排众议,掷地有声地表态:


但我坚持这么做,因为根据传染病法,SARS这样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是可以隔离的。


因为应对得当,浙江省竟罕见地没有二代感染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在有条不紊地安排隔离时,李兰娟团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仅仅在浙江首例非典病例的48小时内,他们团队就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


考虑到非典治疗的后遗症,李兰娟使用激素等药物方面都很慎重,她说:


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


因为李兰娟的细心和专业,浙江非典病例中,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今年的冠状病毒事件中,李兰娟和钟南山的判断和防治策略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武汉的“封城”举措,还及时引起国人的重视,戴口罩、精消毒,遏制了病毒的扩散。


同时,李兰娟团队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确定了病毒系列和分离毒株。


日本专家对其非常讶异:


首先,我作为一名病毒学家,一个月内,确定病毒原因,随后还报告和公开序列,从科学的角度看是非常厉害的。


但有这样的中国速度,不过是李兰娟团队日夜兼程,集过往经验,结合众多治疗措施拼出来的。


他们以自己休息的时间,换患者康复的时间。


时间不等人,前路遍布荆棘,他们仍毅然决然趟过去。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医者仁心,心怀天下


希波克拉底誓词里有一句话: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


从李兰娟接触针灸那一刻,这个使命就流淌在血液里,烙印在心里。


有人汲汲于名利,借名号行沽名钓誉之事,但李兰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一桩桩生的欢喜上。


李兰娟作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没有敝帚自珍,她放弃价值百万的医学专利,每年办几期学习班,毫无保留地把技术通通教给大家。


李兰娟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因为这种肝昏迷、肝衰竭病人,一定要就地治疗,没法长途奔波。


李兰娟自己躬亲作为时,还屡屡提携后辈。


2014年,她与丈夫创立了树兰医学奖,旨在鼓励培育中国杰出的医学家。


世界很大,你我个体力量渺小。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兰娟,没太多机会可以再挺身而出了。


唯有把那份责任和心意薪火相传,才会有新的千千万万个李兰娟站出来。唯有在自身发光时,带动别人发光,才会人间长明。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今年,每个人都过了一个颇为艰难的春节。对于李兰娟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逆行者们更为如此。


除夕夜本是阖家团圆之时,鬓发已染几多风霜的李兰娟院士却提着行李,匆匆忙忙奔赴北京,参加疫情会议,只是因为国家有难,所以她召之即来。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那晚上行程结束时,她来不及回家吃一口热腾腾的团圆饭,就直接在首都机场凑合着吃了一份水饺,然后带着一身疲惫返回杭州,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奔波劳累之际,她在朋友圈打趣说:


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俏皮话之间,尽是肩挑重担的任劳任怨。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在众人对武汉栗栗危惧时,她却主动请缨:“我刚刚从北京回来,已向国家提出来,带队去支援武汉。”


2月2日,李兰娟驰援武汉,凌晨一下火车,就连轴转地忙碌了起来。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她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


为了让民众安心,她在商讨诊疗方案的百忙之余,又抽时间跟公众普及病毒知识、反馈最新情况。


七十多岁坚强的身躯里面迸发出无限的精力,再争一分,再抢一秒,每天只睡三小时,这次她想再跑赢病毒。


在一次节目中,主持人问李兰娟:“什么是最大的快乐?”


李兰娟院士笑着说:


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过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着人性的伟大光辉,大抵是我们所能想到的人生中最为璀璨的活法。


李兰娟的儿子说:“国家需要多久她呆多久,她就可能会呆多久。”


医者这条路没有尽头,要寻求那唯一的健康和和平,唯有不断地征战。


13岁那年,母亲把李兰娟叫到跟前:别读书了,回家帮忙吧


鲁迅说:


愿我等中国青年都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热,就如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李兰娟这一团火,温暖了人心,照亮了黑暗。


我们不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但因为有无数像李兰娟院士的白衣英雄,我们虽身处隆冬,心里却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险途漫漫,终有一归;

阴霾叠嶂,终有云销雨霁时。


抗疫一路,阴影相随,但因为有他们在,我们抬头,总能看见阳光。


抗疫一路,不知何期,但我们永远与他们同在,祈愿平安归来。


最后,用海子的一首诗献给李兰娟院士和众多逆行而上的可爱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