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監城風俗民情

一、 春節習俗

(一)準備年夜飯

永寧監城裡百姓經過一年四季的辛苦勞作,進到臘月裡,古城家家戶戶都準備過年了。不論在家務農的還是經商的人,家家戶戶殺豬宰鵝、磨豆腐、蒸發糕、蒸花餑餑,準備除夕和初一過大年的食物。

殺年豬一般在臘月26日,宗族人互相請吃豬肉。臘月29和30這兩天是最忙碌的,寫好的對聯需要貼在門窗框上(封門),屋裡屋外要徹底打掃,擺放好供桌,把祭祖貢品放到供桌上,宗譜和邊聯掛上;天地牌位,財神牌位,灶君牌位等都安好位置,點燃一炷香,告知列祖列宗,眾神準備過年了。

除夕這天三餐吃的都是最豐盛的食物,早晨得吃豆腐和魚,預示來年有福有餘(魚),中午家裡的哥兄弟往往和父母在一起吃著一年最好的食物,嘮著一年最開心的事情,吃團圓飯!

(二)請神 祭祖 發紙 拜年

除夕下午各家各戶派人到祖墳請神回家過年,帶著香紙鞭炮,繞祖墳一週燒紙燃鞭炮,邊走邊說,先人請回家過年。從祖墳回到家,馬上點燃一炷香,對著宗譜磕頭,表示祖先回家和我們一起過年了。這個時候鍋裡的餃子也熟了,撈出熱氣騰騰的餃子,先在貢桌上擺好,對著宗譜拜三拜,意思是請先人品嚐餃子,然後全家人一起吃餃子,此時此刻家家戶戶籠罩在安詳歡樂的氣氛裡,年味十足了。

吃完飯,燃炷香,掛上大紅燈籠,大人領著小孩子先在院子裡,然後到街門口燃放鞭炮,整座古城燈火明亮,人人滿臉喜悅,見面相互拜年問候,春節就這樣在喜慶祥和的氣氛中降臨了。到了夜裡11點或12點鐘,各家的人聚齊準備發紙了。

各家各戶先拿上香紙到各戶支先堂、祖先堂燒完香紙後,才在自家開始發紙。

第一件事情先在祖先堂、天地牌位、財神、灶君等神位前燒香燃紙,然後在戶外燒香燃紙,祈福天地祖先。戶外門口放一火盆,(預示來年日子紅紅火火);第二件事燃放鞭炮,家家戶戶鞭炮齊鳴,天空中散落著花炮的紙屑,漂浮著煙霧,大街小巷人頭攢動;第三件事發紙過後大拜年開始了。

宗族男人穿上新衣,到祖先堂支先堂,給長輩拜年磕頭。安輩分逐家拜年,一年來的辛苦瑣事在今天全部完結,剩下的全是歡樂和喜慶。家裡的小孩子給長輩磕頭,長輩發紅包。初一早晨需要起早放炮,搶個開門紅。上午時間還是延續昨晚上的大拜年。

(三)送神

初二晚上燃上紙香,邊走邊說送祖先回家了(送神),到大路口對著祖墳的方向,燒紙放炮送祖先回去。至此過年祭祖才算結束。

二、 生活習俗

飲食

永寧地區在歷史上是一個缺糧的地方,老百姓向來珍惜糧食,吃飯時飯粒掉在桌上,老人會要求孩子撿起來吃。飯粒掉在地上或浪費掉,按老年人的說法“浪費糧食罪過”。蔬菜一般都是自己種的,鄉里人一般都是吃時令蔬菜。還喜歡吃豆腐,有豆腐坊。喜歡喝羊湯,有羊湯館。家家戶戶醃漬鹹豬肉,一般是年終殺豬煮肉吃,完後將剩餘部分,留一個豬肘子春節吃,餘下全部用鹽水在缸或罈子裡醃漬,留著一年過節或做菜吃。

秋季大白菜成熟了,儲存起來冬季吃,還要醃漬酸菜。黃瓜、蘿蔔、芥菜、茄子、辣椒等在苦霜下來前,摘下小扭清洗乾淨醃漬起來做鹹菜。老百姓主要食物,改革開放前主食是玉米餅、玉米粥、地瓜、土豆等,蔬菜主要是大白菜及自己園子種的時令蔬菜。現在吃上一頓餅子、喝上一頓格子粥,算上調節口味了。永寧天天有集市,百姓飲食上比以前豐富多了,吃的食物可以說即新鮮又營養。農副產品、海鮮、各種肉類應有盡有,但是物價不便宜。

住房

解放以前,永寧居民住平房,建築材料多為磚頭和青石,沿街房子都稱為門房,各家有大門洞進出,有的還是二道院。各家族居住皆四合院形式,院子有東西廂房。改革開放以後永寧地區百姓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房屋建築均用鋼筋混凝土建的樓座或者多層建築。2008年開始,永寧鎮也有開發商建築了商品房,水、電、氣(暖氣)齊全和城裡沒有區別。

永寧監城風俗民情


明清時期,永寧監城內已有許多大門洞,如永寧老街的皇帝賜匾門,“簡在帝心”“ 聖朝人瑞”,學生賜給先生的匾“敬景仰高山”,三塊匾分掛在三個大門洞,官員到此皆下馬。

此外,還有各自然村人口較多的姓氏中,幾乎都有祭祀本姓氏祖先牌位的宗祠祠堂,如永寧監城裡有韓氏祠堂,萬氏祠堂,鄒氏祠堂等等。

一個大門洞,裡面居住著三五戶,一般是兄弟妯娌和子女們,人口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由於年代久遠,幾經變遷,大門洞、二道院有的已經被拆建、改建。現在永寧監城老城區裡,僅存幾處民國時期永寧老街大門洞,雖幾經修繕但是還可以看出是老屋的式樣。

永寧監城風俗民情


服飾

民國時期,永寧監城裡百姓衣著,貧富之間差距較大。在衣料上,富貴者多用綢、緞、呢、絨、裘之類的高檔衣料,普通百姓則大多選擇價錢低廉、質地厚實的粗布。式樣上,富貴者著長衫、馬褂,戴禮帽,女士以旗袍為貴;一般農民匠人,多穿短襖長褲,戴氈帽。男式短襖為中式對襟紐襻衣(紐襻用布手工縫製),女式短襖為大襟衣裳, 紐襻縫製在右手腋窩下邊。手工縫製的褲子,腰圍特別寬大,需打褶後方能繫上褲帶,俗稱免襠褲。平民百姓家有織機,自己紡線布匹,俗稱“家織布”。

建國後,服飾上的貧富差異逐漸縮小,面料質地不斷升級,式樣更新頻繁,先後流行人民裝、中山裝、呢制服、茄克衫、西裝、休閒裝、T恤衫、羽絨衣、平口褲、喇叭褲、牛仔褲等。隨著經濟生活的提高,時尚服裝在中青年人群中快速流行。

氈帽 禮帽

解放前,永寧的成年男人們愛戴氈帽,樣式是尖頂,圓邊。

有身份的人愛戴黑色或深藍色禮帽,圓頂,有圈沿。身著長衫,頭戴禮帽,是有身份的象徵。

大衫

穿大衫,在過去是“斯文”的象徵。一般書香門弟的孩子,稍大一點就穿上大衫,直至老年。大衫一年四季都穿,只是四季衣料不同,顏色也不同。冬天一般是青布棉袍,也有窮家孩子,夏天拿出棉絮做夏衫,冬天放入棉絮做棉袍。

圍腰(圍裙)

永寧人俗稱圍裙,用一塊約為1.2米×0.4米見方的長方形棉布做成,四周縫上邊,永寧地區男性和女性勞動時,習慣把它系在腰間。一個作用是勞動時用來擦汗,必要時還可用於包紮勞動時脫下的衣褲、隨身攜帶的零星生活用品、山上採摘的野生果食和撿到的少量遺落糧食等,攜帶方便、實用,非常適用於從事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者。

永寧監城風俗民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