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监城风俗民情

一、 春节习俗

(一)准备年夜饭

永宁监城里百姓经过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进到腊月里,古城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不论在家务农的还是经商的人,家家户户杀猪宰鹅、磨豆腐、蒸发糕、蒸花饽饽,准备除夕和初一过大年的食物。

杀年猪一般在腊月26日,宗族人互相请吃猪肉。腊月29和30这两天是最忙碌的,写好的对联需要贴在门窗框上(封门),屋里屋外要彻底打扫,摆放好供桌,把祭祖贡品放到供桌上,宗谱和边联挂上;天地牌位,财神牌位,灶君牌位等都安好位置,点燃一炷香,告知列祖列宗,众神准备过年了。

除夕这天三餐吃的都是最丰盛的食物,早晨得吃豆腐和鱼,预示来年有福有余(鱼),中午家里的哥兄弟往往和父母在一起吃着一年最好的食物,唠着一年最开心的事情,吃团圆饭!

(二)请神 祭祖 发纸 拜年

除夕下午各家各户派人到祖坟请神回家过年,带着香纸鞭炮,绕祖坟一周烧纸燃鞭炮,边走边说,先人请回家过年。从祖坟回到家,马上点燃一炷香,对着宗谱磕头,表示祖先回家和我们一起过年了。这个时候锅里的饺子也熟了,捞出热气腾腾的饺子,先在贡桌上摆好,对着宗谱拜三拜,意思是请先人品尝饺子,然后全家人一起吃饺子,此时此刻家家户户笼罩在安详欢乐的气氛里,年味十足了。

吃完饭,燃炷香,挂上大红灯笼,大人领着小孩子先在院子里,然后到街门口燃放鞭炮,整座古城灯火明亮,人人满脸喜悦,见面相互拜年问候,春节就这样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降临了。到了夜里11点或12点钟,各家的人聚齐准备发纸了。

各家各户先拿上香纸到各户支先堂、祖先堂烧完香纸后,才在自家开始发纸。

第一件事情先在祖先堂、天地牌位、财神、灶君等神位前烧香燃纸,然后在户外烧香燃纸,祈福天地祖先。户外门口放一火盆,(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第二件事燃放鞭炮,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天空中散落着花炮的纸屑,漂浮着烟雾,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第三件事发纸过后大拜年开始了。

宗族男人穿上新衣,到祖先堂支先堂,给长辈拜年磕头。安辈分逐家拜年,一年来的辛苦琐事在今天全部完结,剩下的全是欢乐和喜庆。家里的小孩子给长辈磕头,长辈发红包。初一早晨需要起早放炮,抢个开门红。上午时间还是延续昨晚上的大拜年。

(三)送神

初二晚上燃上纸香,边走边说送祖先回家了(送神),到大路口对着祖坟的方向,烧纸放炮送祖先回去。至此过年祭祖才算结束。

二、 生活习俗

饮食

永宁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缺粮的地方,老百姓向来珍惜粮食,吃饭时饭粒掉在桌上,老人会要求孩子捡起来吃。饭粒掉在地上或浪费掉,按老年人的说法“浪费粮食罪过”。蔬菜一般都是自己种的,乡里人一般都是吃时令蔬菜。还喜欢吃豆腐,有豆腐坊。喜欢喝羊汤,有羊汤馆。家家户户腌渍咸猪肉,一般是年终杀猪煮肉吃,完后将剩余部分,留一个猪肘子春节吃,余下全部用盐水在缸或坛子里腌渍,留着一年过节或做菜吃。

秋季大白菜成熟了,储存起来冬季吃,还要腌渍酸菜。黄瓜、萝卜、芥菜、茄子、辣椒等在苦霜下来前,摘下小扭清洗干净腌渍起来做咸菜。老百姓主要食物,改革开放前主食是玉米饼、玉米粥、地瓜、土豆等,蔬菜主要是大白菜及自己园子种的时令蔬菜。现在吃上一顿饼子、喝上一顿格子粥,算上调节口味了。永宁天天有集市,百姓饮食上比以前丰富多了,吃的食物可以说即新鲜又营养。农副产品、海鲜、各种肉类应有尽有,但是物价不便宜。

住房

解放以前,永宁居民住平房,建筑材料多为砖头和青石,沿街房子都称为门房,各家有大门洞进出,有的还是二道院。各家族居住皆四合院形式,院子有东西厢房。改革开放以后永宁地区百姓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房屋建筑均用钢筋混凝土建的楼座或者多层建筑。2008年开始,永宁镇也有开发商建筑了商品房,水、电、气(暖气)齐全和城里没有区别。

永宁监城风俗民情


明清时期,永宁监城内已有许多大门洞,如永宁老街的皇帝赐匾门,“简在帝心”“ 圣朝人瑞”,学生赐给先生的匾“敬景仰高山”,三块匾分挂在三个大门洞,官员到此皆下马。

此外,还有各自然村人口较多的姓氏中,几乎都有祭祀本姓氏祖先牌位的宗祠祠堂,如永宁监城里有韩氏祠堂,万氏祠堂,邹氏祠堂等等。

一个大门洞,里面居住着三五户,一般是兄弟妯娌和子女们,人口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由于年代久远,几经变迁,大门洞、二道院有的已经被拆建、改建。现在永宁监城老城区里,仅存几处民国时期永宁老街大门洞,虽几经修缮但是还可以看出是老屋的式样。

永宁监城风俗民情


服饰

民国时期,永宁监城里百姓衣着,贫富之间差距较大。在衣料上,富贵者多用绸、缎、呢、绒、裘之类的高档衣料,普通百姓则大多选择价钱低廉、质地厚实的粗布。式样上,富贵者着长衫、马褂,戴礼帽,女士以旗袍为贵;一般农民匠人,多穿短袄长裤,戴毡帽。男式短袄为中式对襟纽襻衣(纽襻用布手工缝制),女式短袄为大襟衣裳, 纽襻缝制在右手腋窝下边。手工缝制的裤子,腰围特别宽大,需打褶后方能系上裤带,俗称免裆裤。平民百姓家有织机,自己纺线布匹,俗称“家织布”。

建国后,服饰上的贫富差异逐渐缩小,面料质地不断升级,式样更新频繁,先后流行人民装、中山装、呢制服、茄克衫、西装、休闲装、T恤衫、羽绒衣、平口裤、喇叭裤、牛仔裤等。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时尚服装在中青年人群中快速流行。

毡帽 礼帽

解放前,永宁的成年男人们爱戴毡帽,样式是尖顶,圆边。

有身份的人爱戴黑色或深蓝色礼帽,圆顶,有圈沿。身着长衫,头戴礼帽,是有身份的象征。

大衫

穿大衫,在过去是“斯文”的象征。一般书香门弟的孩子,稍大一点就穿上大衫,直至老年。大衫一年四季都穿,只是四季衣料不同,颜色也不同。冬天一般是青布棉袍,也有穷家孩子,夏天拿出棉絮做夏衫,冬天放入棉絮做棉袍。

围腰(围裙)

永宁人俗称围裙,用一块约为1.2米×0.4米见方的长方形棉布做成,四周缝上边,永宁地区男性和女性劳动时,习惯把它系在腰间。一个作用是劳动时用来擦汗,必要时还可用于包扎劳动时脱下的衣裤、随身携带的零星生活用品、山上采摘的野生果食和捡到的少量遗落粮食等,携带方便、实用,非常适用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

永宁监城风俗民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