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那一天的晚上,临安城里热闹非凡,到处张灯结彩、灯火辉煌,随着几声炮响,远远望去,一簇簇的礼花冲向云霄,

瞬间绽放,惊艳了星空,与江边的的圆月交相辉映,把临安城点缀的绚丽多彩。

城里的大街小巷挤满了花枝招展的女人们,她们衣着华丽、得意洋洋,在斑斓绚丽的花灯之下,可以看到她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们正在欢度元宵佳节。

可是,有一个人特立独行,在这浪漫温馨的节日狂欢时,没有沉醉在元宵美景中,而是似乎寻找着什么,忽然,他看到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顿时,心中泛起了波澜,留下了千古佳话“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八百多年来,再读此句,荡气回肠,婉约豪放。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王国维先生更是将此句奉为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我们不禁要问,享有如此赞誉的“那人”到底是谁?

1.

说起“那人”,还要先说说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济南人。出生之时,北方之地已落入金人之手,尽管他的祖父辛赞在金国任职,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祖父辛赞一直观察时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以报国恨家仇,同时,辛家先辈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辛弃疾从小就树立起了爱国情操和报国雪耻的伟大志向。

可是,辛弃疾的命运就像他的老前辈苏轼一样,起起落落,郁郁不得志,自从辛弃疾归宋后,先后向朝廷上书了《美芹十论》、《九仪》等北伐抗金的著名建议,陈述了恢复大宋河山的军事良策。

可是,此时的朝廷只顾歌舞升平、坐享其乐,大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满足心理。宋孝宗没有把辛弃疾的这些著作扔到废纸篓里,相反,他看了一遍这些建议,对辛弃疾的才干也感起了兴趣,但是,只是兴趣而已,兴趣过后,他给辛弃疾安排了一个工作,让他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官职,主要负责维护地方的治安、治理荒政等。

虽然辛弃疾在这些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但是,这与他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大相径庭,他心中始终忘却不了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此,他再也没有上过战场,只能将一腔北伐热情和心中的那份马革裹尸的豪迈之情,埋在心底,徒留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叹。

2.

“那人”是谁?有一种说法是他自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靖康之耻后,偌大的大宋朝只能在南方偏居一隅,可是,临安的元宵灯市,依然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各种彩灯竞相争艳,犹如一夜东风,不仅吹开了鲜花盛开的千树万树,更是吹落了空中的点点繁星,就好像阵阵流星雨散落下来,点亮了整座临安城。

这时,引来了达官贵人的香车宝马,也引来了衣着靓丽、暗香盈袖的男男女女,他们成群结队,笑语盈盈,和着曼妙的笛声陷入了节日的狂欢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可是,作者辛弃疾不同,他孤独寂寞的内心与这热闹非凡的场面截然相反,只能在人山人海中寻找“天涯沦落人”。

而这个人便是他自己,是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心想上战场、奋勇杀敌的辛弃疾;是那个“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一心为国操劳的辛弃疾。

可是,纵然他有抗金良策,又有救国壮志,可惜,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甚至,一度被投降派弹劾、压制、打击,无奈之下,只能将心中的那份豪情隐藏在“灯火阑珊处”。

因此,辛弃疾寻找了千百次的“佳人”,就是他自己,是那个默默地站在昏暗处,只顾得孤芳自赏的辛弃疾,是那个站在热闹氛围之外,清高不落俗套,即便受了冷落,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雅之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3.

“那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城----汴京,包括汴京城里的人们。

王国维先生曾经这么评价辛词:“幼安之佳处,在有情,有境界”。说的就是辛弃疾的词充满了意境美。

乍一听,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是在写爱情、写灯光幽暗下的美人,其实,这样理解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是非常肤浅的。

为什么说“那人”是汴京城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故事。

公元311年,匈奴攻破洛阳,一路上烧杀侵略,残害百姓,残忍地杀死了西晋太子,无情地掳走了西晋怀帝,无奈之下,西晋宗室只能南渡建康,躲避战乱。后来,在晋朝宗室和南北大族的支持下,

司马睿称帝,建立了西晋,是为晋元帝。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一日,晋元帝闲来无事,陪着儿子司马绍玩耍,正在开心之时,长安使者忽然到来,长安是西晋时期的都城。

晋元帝就想考考儿子,他问道:“你说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我们建康更近”?

年幼的司马绍答道:“太阳离我们建康更近”。

晋元帝很是吃惊,便再次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

司马绍回答道:“因为我们一抬眼就可以看到太阳,但是,无论我们怎么看,都看不到长安”。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场之人无不感叹。

再看《青玉案·元夕》,它写得是临安城中的元宵节,而那时的临安之于汴京,就像东晋时期的建康之于长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南宋孝宗时期,临安城在孝宗一朝的治理下,逐渐繁荣起来,可是,孝宗一朝主和派非常强悍,引导着当时的发展方向,可惜,他们总是安于现状,从来没有想过北伐抗金、收复失地。

如今,元宵佳节,临安城里灯火辉煌,其乐融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沉浸在这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中。

可是此时,被金国侵占的汴京又会是什么景象?整个中原地区又有多少人被金兵蹂躏?又有多少无辜的家庭被金兵摧残?这些悲情之苦,没有人去想,也没有人去问。

虽然作者心怀救国救民的热血情怀,但是,对于这种悲苦,他自己也不忍去想,更不忍去写,只能将千里之外的汴京城和城内的人们比喻成“灯火阑珊处”,暗喻着即便临安城的灯火百般明亮,也驱散不走自己和广大人民心中的凄苦,更点燃不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4.

“那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座城,而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这种人格的化身便是志存高远。

辛弃疾通过这首婉约词,将内心所有的感情和思考都付诸于“那人”身上,通过幽暗之处的“那人”来表达自己一心报国、收复失地的决心,尽管南宋统治者在金兵压境之际,只顾歌舞升平,从不励精图治,但是,辛弃疾心中依然保持精忠报国的伟大志向,这就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这种人格的化身正好又与南宋统治者不思复国的满足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将自己的作品推上了一种历史高度,让“那人”的美变得更加崇高,更加唯美,更加超越,不仅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和无穷力量,同时,也给后世的创作以及赏析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意象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绝不会局限于一种意象,她可以是辛弃疾自己,也可以是遥远的汴京城和城内的人们,当然,也可以是志存高远的人格化身,将自己的悲愤和豪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