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改革借“疫”發力,讓民眾抗疫更有底氣

抗疫期間,醫保基金隨疫而動,推出了一系列臨時性政策,其中有不少值得保留。醫保改革借“疫”發力,讓好政策沉澱下來,使之長期化、制度化,將有助於形成一個歷經實戰檢驗的醫保制度體系。

医保改革借“疫”发力,让民众抗疫更有底气 | 新京报快评

圖片來自網頁截圖。

文 | 羅志華

突發疫情時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後收費、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發展、治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3月5日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外公佈。

因意見是以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發佈,這被認為是中國自1998年“44號文”建立醫保制度以來級別最高的醫保相關文件;又因為意見深入涉及整個“三醫聯動”改革,明確了“1+4+2”的整體框架,為醫保制度改革的多個領域規劃出具體路徑,這也被各界普遍解讀成能為未來十年中國醫改定調的綱領性文件。

無論是提出“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還是提出“全面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地級統籌”“探索推進市地級以下醫療保障部門垂直管理”“鼓勵推進省級統籌”,意見的諸多幹貨都值得專門解讀。

放在抗疫的背景下,意見中的不少制度設計也凸顯了其現實針對性——這不止是針對單次疫情,而是站在了更長的時間和歷史維度,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醫療保障問題做出了安排。

可以看到,文件有不少新提法,比如將“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列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實施大數據實時動態智能監控等,這在過去就很少提及;有的內容此前雖常提及,卻因改革難度較大,“硬骨頭”尚未被啃下來。如今,這一系列舉措集中推出,改革的力度和決心也可窺斑見豹。

拿意見提出的“強化基層全科醫療服務”“加快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來說,此次疫情就凸顯了此舉的必要性。

疫情防控過程中,大量的信息採集和疫情監測任務,下沉到了基層醫療機構,以前被冷落的社區診所被充分調動起來,顯示出了基層全科醫療服務的重要價值。而醫療技術指導和患者轉診,多在醫聯體框架內進行,醫院之間也挖掘出了更多合作潛能。

異地看病即時結算不再僅僅是一項惠民政策,而是成為防疫“一盤棋”的重要一環。加快完善異地結算網,未來在面對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就醫需求或是類似疫情暴發時,我們也能夠更加從容。

支持“互聯網+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發展,也是意見中的亮點。這次疫情無疑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醫療”的潛能所在——受疫情影響,居民“宅”在家裡,外出看病極不方便,過去扎堆到大醫院看病變成了各自在家中上網診療,很多人感嘆網上診療的春天已經加速到來。

從長線考量,“互聯網+醫療”不失為未來醫療改革的一大方向。如何在疫情結束後依然保持住網上診療的熱度,讓互聯網為醫保改革賦能,除了從業人員需努力外,醫保基金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將更多“互聯網+醫療”項目納入報銷目錄,可助推這一新服務模式發展壯大。

抗疫期間,醫保基金隨疫而動,推出了一系列臨時性政策,其中有不少值得保留。醫保改革借疫發力,讓好政策沉澱下來,使之長期化、制度化,就能形成一個歷經實戰檢驗的醫保制度體系,不僅可讓重大疫情醫療保障機制更趨完善,也能讓“保命錢”的使用更加合理和更有效率。

出於防疫需要,醫保基金大幅減免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醫療費用,沒有費用之憂,配合就會更積極主動,防疫就更有秩序,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得以兼顧;慢性病單次開藥打破數量約束、看病不再限於個人定點機構,可以避免患者多次看病和捨近求遠。這些做法對防疫有利,今後也同樣便民,值得納入醫保改革視野加以思考。

來勢洶洶的疫情,對醫保制度既是一次考驗,也讓社會從中獲得了不少啟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始終把民眾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從這個原則出發,去衡量醫保制度帶給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來的改革方向和路徑才能更明確。我們不希望與疫情再次“相遇”,但有備方能無患,就算疫情又來了,完善的醫保制度也能成為民眾抗疫重要的底氣。

□羅志華(醫生)

有一天我們會記得,曾有一場落日讓人潸然淚下 | 新京報快評

“假的,假的”:居民隔窗舉報揭了形式主義的老底|新京報快評

復陽與變異:“新冠”正考驗我們的耐心和定力 | 新京報戰“疫”觀察

歧視新冠肺炎治癒者,也是一種病 | 新京報快評

十議“外國人永居條例” :怎樣才算“為中國經濟作出突出貢獻” | 新京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