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作畫先做人,從葉永青抄襲事件看中國畫的畫格與人格

要作畫先做人

從葉永青抄襲事件看中國畫的畫格與人格


葉永青抄襲事件持續發酵,近日來各種聲音對這個持續抄襲他人作品的偽大師進行了花式聲討。聲討的主要打擊點就是葉姓畫家的人品。抄襲,也就是偷竊;而用偷來的東西去賣大錢、得大名,似乎比偷竊還要更為可恥上一千倍。

在藝術界,借鑑他人風格、學習他人技法、仿照他人創意,這些行為如果不是太過火,被借鑑者一般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有太多的計較。但葉永青的仿照程度過高,成了赤裸裸的抄襲,而且這種抄襲還持續幾十年,並且以其搏得名氣與金錢的雙豐收,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就不能不說是他人品太差了。

要作畫先做人,從葉永青抄襲事件看中國畫的畫格與人格

眾所周知,中國畫的傳統是重視畫家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也極為看重畫家的人品,大家一致認為畫家的高尚人格和好的人品是他能否畫出好作品的前提條件。


對於畫家的人品和作品的關係,中國畫行當裡早有說法。

要作畫先做人,從葉永青抄襲事件看中國畫的畫格與人格

到了唐代,張彥遠對此有了更新的認識,他認為自古以來畫得好的,都是些身份高貴、人品貴重的人物,那些跑江湖的是畫不出好作品的。


到了宋代,郭若虛更是深深地領悟到了這一點,他不但完全認可張彥遠的說法,併發揚其論,認為好畫之所以好,是因為其中寄託了畫家本人的高雅之情,於此他提出了“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的經典論調。

要作畫先做人,從葉永青抄襲事件看中國畫的畫格與人格

既然古人都認為畫家的人品是其作品成敗、優劣的關鍵因素,那麼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就應該考慮一下觀眾的感受,好好做人,安心畫畫;尤其是那些有著一定身份地位和倡導力的知名人士,更應該以身作則、自己先做到身端品正,先把人做好了再談藝術,藝術界才能有個好的風氣。


順便告誡那些稟賦不高,又不願意刻苦下功夫,還夢想著發財、出名的所謂畫家,先淋一場清涼涼的春雨清醒一下,再乖乖回家考慮一下怎麼樣好好做人;相信有一天你的做人好了,畫品自然也就會得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