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手 帖

魏晉時期,“手帖”是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最初並沒有一定具備作為書法範本的功能。

因為王羲之手帖書信裡字體的漂亮,在他去世後三百年間,這些簡短隨意的手帖逐漸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冊頁卷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範本,“帖”的內涵才從“書信”擴大為習字的書法範本。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張翰帖》,唐人鉤填本,歐陽詢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特別是到了唐太宗時代,因為對王羲之書帖的愛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來散亂各自獨立的手帖編輯在一起,刻石摹拓,廣為流傳,使王羲之和許多南朝手帖,因此成為廣大民眾學習書寫的漢字美學典範,產生《十七帖》一類官方敕定的手帖總集版本,促使“帖”這一個詞彙有了確定書法楷模的意義。

因為“手帖”意義的改變,原來南朝文人書信的特質消失了。唐代的名帖,像歐陽詢的《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都已經不是書信性質的文體,連字體也更傾向端正謹嚴的楷書,魏晉文人行草書法手帖的爛漫灑脫自在都已不復再見。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仲尼夢奠帖》,歐陽詢書,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歐陽詢的書法大家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宮》、《化度寺碑》,已經成為漢字文化圈習字的基礎範本,也都是楷書歐陽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宮的《張翰帖》、《卜商帖》和遼寧博物館的《夢奠帖》,其中或有雙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會晚過宋代,摹拓很精。《張翰帖》近年北京故宮展出過,卷尾還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的題跋。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卜商讀書帖》,歐陽詢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字體的行草風格與他書寫的內容有關,因為是寫給朋友的短柬、便條,所以率性隨意,“行”“草”說是是字體,其實也是說一種書信體的自由。《張翰帖》不是書信,是從《晉書·文苑傳》的張翰傳記中抄錄的文字,是嚴肅性的史傳,因此歐陽詢的用筆端正嚴格到有些拘

謹,已經不是南朝美學的從容自由了。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元趙孟頫臨十七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翰帖》一開始介紹張翰“善屬文,縱任不拘”,文學好,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面就是與顧榮的對話,結尾兩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一向端正嚴肅的歐陽詢,似乎寫到這樣的句子,也禁不住筆法飛動飄逸了起來。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元趙孟頫臨十七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曾經評論《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高宗也曾經評判過歐陽詢的書法“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猛銳長驅”“ 四面削成”“ 險勁”“ 剛勁”都可以從《張翰帖》的用筆看出。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元趙孟頫臨十七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特意從《晉書·張翰傳》裡抄出這一段文字,歐陽詢與許多初唐文人樣,流露著對南朝手帖時代風流人物的崇敬與嚮往。然而,南朝畢竟過去了,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只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元趙孟頫臨十七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了書法,而是紀念著南方歲月,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出自我的人物,懷念著他們在秋風裡想起的故鄉小吃吧。

手帖:古人的書信丨私享藝術

元趙孟頫臨十七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