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來》一次

之前我在《2020年2月書影音總結》中提到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用一部紀錄片記錄了一群人從7歲到63歲的故事;後來又寫了《跨越 20 年的兩本書》,傅高義站在1979年看日本,寫了《日本第一》,又在1999年回看寫過的《日本第一》寫了一本《日本還是第一嗎?》。

最近適合「回憶殺」,其實在科技界也有這樣一群人,把自己的故事寫在歷史中,經歷歷史繼續創造歷史,他們就是:Basecamp

在2010年他們寫了一本書,叫《Rework》,國內翻譯過來叫《重來》,我就覺得已經比較怪了,或者叫《重新定義工作》比較合適。在2014年他們又寫了一本書,叫《Remote: Office Not Required》,居然叫《重來2》,而不是叫《遠程辦公:你可能不需要辦公室》

我給大家摘抄一些書裡面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讓人不禁想笑的點,如果你會心一笑,那說明你可能也會愛上這本書和這群人。

除非你是預言家,否則那些所謂長期商業計劃就是痴人說夢,你不可掌控的因素太多了:市場環境、競爭對手、客戶群體、經濟狀況。為什麼我們不直截了當按照計劃的本質來稱呼它呢?叫「猜想」,商業計劃稱為「商業猜想」,財務計劃叫做「財務猜想」,戰略計劃命名為「戰略猜想」

我們知道工作狂熱衷於通宵達旦、加班加點,甚至在辦公室打地鋪。這些人以累死在項目中為榮。工作狂不是英雄,他們沒有力挽狂瀾,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辦法、搞定一切,然後回家了。

世界上最可恨的打擾莫過於開會。原因如下:1、會議中能夠傳達的信息量少之又少 2、會議要求人們做好充分準備,但大多數人根本沒時間準備這些 3、會議具有自我繁殖功能。一次會議總能引出下一次會議,以及再下一次的會議,並生生不息。


會議還總被安排得像電視節目一樣,人們不得不抽出半小時到 1 小時時間來開會,因為按照計劃就得如此(從來沒有人安排一個 7 分鐘的會議)

你肯定覺得上面這些人是說著「嘴硬」,公司不按規模化走是絕無「成功」可能,至少不能通常理解中的「成功」(利潤高、市值高)。

但這樣就錯了,這個只有 30 個人的小團隊(還橫跨兩個大洲,遠程辦公),2010 年發佈《重來1》的時候有 54 萬人正在使用他們的產品;2014年發佈《重來2》的時候有 150 萬人在使用他們的產品;

2020年過去,已經有 3300 萬人在使用他們的產品了,而且他們還把這個曲線放在了官網上。


《重來》一次

Basecamp的用戶增長曲線


除了 Basecamp 外,他們還研發了一個計算機編程框架——Ruby on Rails;把 Rework 的理念做成音頻節目/視頻短劇;他們還用了幾年的時間專門找有 25 年以上歷史的公司,講出這些公司開展遠距離業務的故事,這個網站叫:https://thedistance.com/

《重來》一次

The distance


在國內,也有這麼一家公司,員工一直保持在 30 個人左右,他們保持了高效的溝通、高效的開發,視如己出的完成各項任務,與用戶做朋友,用最正確的姿勢幫助中小企業提升協同辦公的效率,沒錯,他們叫:Tower

我之前在 Tower 任職過 2 年半時間,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每次有 Tower 的文章發出來的時候,幾乎所有「在職」「離職」的員工都會點「在看」,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發現的,不管離開的原因是什麼,大概率都是帶著「我希望你給我成功一次」的心願。之前在老鷹說文章《遠程工作,你需要什麼樣的工作夥伴》寫過了,這裡就不多說了,《重來》了又《重來2》,所以我也選擇了:回 Tower,重來,繼續用產品改變這個世界

人們往往會問:“你的公司有多大?”話題雖小,可人們期待的答案卻不是越小越好。這個數字越大,你給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越專業、越強大。如果你說你有 100 多名員工,他們會歡呼雀躍:“哇!太棒了!”如果你的公司規模不大,你就會聽到言不由衷的話語:“哦……還不錯啊。”前者是恭維,而後者僅僅是禮節而已。

不要因為瞄準小公司就覺得缺乏安全感。無論是誰,只要他所經營的公司能夠持續發展、保持盈利,不管規模大小,都是值得驕傲的。

小公司並不只是一塊跳板,小公司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