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01


不知大家留意了沒有,今年的3月8日,很多公知大V、包括一些商家,都改了名稱,直接叫三八節、或婦女節,甚至大力呼籲改變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等叫法。


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為什麼?


作為一名30+的中年婦女,雖然事實擺在眼前,可我一向也是比較不喜歡“婦女”這個稱呼,總覺得不夠高級。


“中年婦女”這個詞,更是讓人聯想到庸俗八卦、見識短淺、滿身油煙,總似乎拉低了檔次、上不了檯面。


我喜歡女神節這個說法。


哪個女人不喜歡做女神?高傲是冷豔的女神,活潑是熱情的女神,冷漠是矜持的女神,任性是有個性的女神......


最關鍵是的,女神的顏值在線,青春永葆。


中國的女媧嫦娥七仙女,西方的雅典娜赫拉阿爾忒彌斯,個個如花美眷、不老容顏。著實讓人豔羨不已。


可一旦給自己的潛意識貼上“我要做女神”的標籤,我便陷入了焦慮與恐慌。


我恐慌臉上的皺紋,我恐慌肚腩上的贅肉,我恐慌一抓掉一把的頭髮,我恐慌稍一晚睡便再也消逝不了的黑眼圈......


這些都與女神的形象相去甚遠!


為了盡力給更多人留下一個“女神”的形象,也為了自我YY的滿足,只得把恐慌深埋心底,表面裝作很輕鬆無所謂的樣子:嗯,看我看我,還年輕著呢!


其實早已外嫩裡焦。


02


有人採訪董明珠: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化妝打扮?


董明珠回答:每天只花5分鐘,沒什麼化妝品,也沒有造型師。


有人採訪Taylor Swift:你已經30歲了,你打算什麼時候結婚?


Taylor Swift回答:如果我是個男人,你還會問這個問題嗎?所以我不回答。


一直以來,要讚揚一個女人,必然離不開她的顏值、外貌,以至於所有的頭銜都要冠上“美女”的稱號,美女作家、美女博士、美女科學家。


關心一個女人,必然離不開她何時嫁人、何時生娃。


女人取得的所有成就固然也重要,但繞來繞去,終歸要回歸到外貌秀麗、性格可人上來,才算是實現了真正的褒獎。


如果把董明珠換成馬雲,採訪者還會問:你每天花多少時間打扮嗎?


董明珠的商業成就有目共睹,但依然會被如此追問,更何況我等無名之輩。


男女的平等其實並未真正實現。


當然,女人愛美並非有錯,只是不能被鼓吹過度,使之凌駕於一切其他因素之上了,否則很容易陷入迷失自我的深淵。


因為除了買買買和美美美,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和事情可以做。


03


女人真正的價值,不只在於男人的評價有多美,更在於自己的欣賞和認可,自我追求的實現。


所以,我支持婦女節這個說法。


婦女節的來源,本就是20世紀初歐洲和北美的女工為爭取平等權益而做的鬥爭。


她們走上街頭遊行,喊出“麵包加玫瑰”的口號,麵包代表經濟保障,玫瑰代表生活質量。


這是一場女性意識覺醒和崛起的運動。


婦女節,不是專為年輕的女性設立,也不是隻給貌美的女人狂歡。


臉上有皺紋的女人、肚腩有贅肉的女人、頭髮一抓掉一大把的女人、頂著深深黑眼圈的女人...... 與“女神”不沾邊的女人,都要過。


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沒必要非得維持“女神”的形象。年輕不年輕,貌美不貌美,女神不女神,女王不女王,我們自己說了算。


沒必要羞於談論“婦女”。關於婦女一詞的解釋: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


所以我們都是婦女,同樂同樂!


04


因此,雖然我不覺得3月8日叫“女神節”有什麼問題,但我覺得叫“婦女節”更沒問題。


可以不美麗,但一定要霸氣。


當然,很多女性朋友,牴觸“婦女”這個稱呼,我認為也情有可原。


不論哪個文學作品也好、身邊人或事也罷,說起“婦女”,都是和不討人喜的油膩大叔歸為一類。


文人騷客,只會寫“迎面走來一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花一樣的女子”、“那女人明眸善睞,聰慧無雙”、“她是一個很有女人味的人”。


沒見過誰會寫“迎面走來一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花一樣的婦女”、“那婦女明眸善睞,聰慧無雙”、以及“她是一個很有婦女味的人”。


你看,雖然身為婦女,還是覺得女子、女人這樣的用詞,終歸是優雅好聽一些。


所以,國外流傳過來的International Women’s Day是不是要翻譯成“女人節”會更好呢?


昨天,你過的是女神節還是婦女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