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什麼魚多?

情義無價59126



大西洋作為第二大洋覆蓋了地球的五分之一,包含111866公里海岸線。 北大西洋是所有大洋中最鹹的。全球魚類捕獲量的20%來自大西洋。 科學家和地理學家從南北兩個方面將大西洋大致分開。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各有不同的洋流,影響世界各地的天氣。 海洋不會像池塘裡的水一樣靜止不動。它移動起來更像輸送帶,這是由大範圍的溫度和鹽度變化所驅動的。快速移動的表層流和緩慢移動的深海流都使水在全球循環。



海水不斷試圖找到平衡。溫水比冷水密度小,所以當水冷卻時,它會下沉,溫水會代替它。含鹽量高的水也會流入含鹽量低的水中。這些因素驅動洋流,這一過程也稱為溫鹽循環。 墨西哥灣暖流加熱海水,然後溫水向北移動,迫使冷水下沉並向南移動。隨著洋流向南極洲移動,上升流將冷水推回表面,推動洋流向世界各地流動。科學家估計洋流一次旅行大約需要500年。

大西洋是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的家園,既有可以在海面上觀察到的,也有人類幾乎看不到的。 大西洋充滿了生物多樣性。在海底1000多米處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珊瑚、魚類和軟體動物。 許多其他動物生活在大西洋,從海豚到海龜。 大西洋中最多的魚類是天使魚。 有大約100種不同種類的天使魚生活在大西洋,天使魚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生活在南美洲的淡水河流中,另一種生活在鹹水中,通常被稱為海洋天使魚。



這兩種魚之間也有一些區別,比如從它們的身體描述來看:天使魚淡水呈三角形,長度只有幾釐米,海洋天使魚可以長到幾十釐米,顏色鮮豔。 這兩種類型都很難在室內水族箱中飼養,因為它們生活在非常特殊的水域條件下,並且它們非常容易受到水域變化的影響,所以當變化太大時,它們很容易死亡。淡水天使魚可以生活在乾淨的水中,溫度在25到30度之間。當繁殖季節到來時,雌性淡水天使魚可以一次產卵100-1000枚,幾天後就會孵化。它們通常在平坦的葉子上或水下產卵。



海洋天使魚可以很容易地在淺暗礁中找到它們,深度只有50米左右。海洋天使魚通常獨自游泳,由一隻雄性和一些雌性組成。海洋天使魚直接在水中產卵,並與浮游生物混合直至孵化。它們的圖案和鮮豔的顏色標誌著如何容易和快速地找到它們,除此之外,它們的顏色會在成熟時改變。 像淡水天使魚一樣,海洋天使魚也吃一些比它們小的物種,如:小魚、蝦、對蝦和珊瑚中的藻類。海洋天使魚有時也會成為一些較大動物的獵物,如鯊魚、海洋哺乳動物或人類。它通常也被一些在陸地上的鳥吃捕食。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魚現在成為了很多人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據悉非洲安哥拉西臨大西洋,線長1650公里,由於水溫適合魚類生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安哥拉從業人員約5萬人,可全年作業,漁業也因此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魚產量居非洲前列。在安哥拉沿海,盛產龍蝦、蟹、竹莢魚、鮐魚、鮸魚、石斑魚、各種鯛類(加吉魚)、金槍魚、鯧魚等


她一定在夢中


看到這個問題腦海裡瞬間跳出來兩種魚,這兩種魚算是北大西洋的標誌性海產,也是歐洲近代史的參與者。
第一種魚製成的罐頭堪比生化武器,令人聞之色變,它也是“海上馬車伕”發家的法寶;為了第二種魚,某個北歐小國不惜挑戰無常之一的英國。它倆就是大西洋鯡魚和大西洋鱈魚。

大西洋鯡是鯡屬的模式種,大西洋鱈魚是鱈屬的代表性物種,這兩種魚算是北大西洋各國漁業的招牌。大西洋鯡最長可達45釐米,最重1.05千克。大西洋鯡被瑞典人做成“臭名遠播”的鯡魚罐頭,是一種讓人談之色變的黑暗料理。

而荷蘭人吃鯡魚雖然不會像瑞典人做的那麼刺激,但也非常豪放,就是用一把小刀將鯡魚去頭去骨去內臟之後,加上一些調料直接生吃。在近代,荷蘭也依靠鯡魚積累財富,為日後成為“海上馬車伕”打下基礎。

荷蘭位於北海沿岸,而北海之後被列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荷蘭人在14世紀就掌握了最先進的鯡魚加工、儲存和運輸方式,依靠販賣鯡魚進行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日後實現了由鯡魚販子向“海上馬車伕”的華麗轉變。

鯡屬的三種鯡魚佔了鯡科魚類總捕撈量的90%,而大西洋鯡魚又佔了其中的50%以上。


大西洋鱈魚是一種高價值的食用魚,可以長到2米,為了捕撈這種魚,北歐小國冰島不惜三次挑戰英國,這三次大規模漁業衝突被稱為“鱈魚戰爭”。
為了能捕撈更多的鱈魚,冰島在1958年、1971年、1974年三次與英國爆發衝突,最終迫使英國讓步,也讓大多數國家開始宣佈本國的200海里海界,改變了世界海洋規則。

北大西洋的特產魚類還有大西洋庸鰈,是鰈形目(俗稱比目魚)中的最大者,可以長到3米300公斤,極限體型大約3.2米500公斤。大西洋庸鰈可以潛到2000米深處,在這種魚的胃容物裡發現過海豹的殘骸,而庸鰈沒有食腐的習性,所以這種魚有能力捕食海豹。
曾經的全球四大漁場中,有兩個位於北大西洋,那就是北海漁場和紐芬蘭漁場,這兩大漁場的成因都與寒暖流交匯有關。非洲西南海岸、墨西哥灣、巴西和阿根廷沿岸也有大規模的漁場。

但自上世紀下半葉開始,久負盛名的紐芬蘭漁場就開始衰落,進入無魚可撈的局面。1992年加國就下達了紐芬蘭近海漁場的禁漁令,消減了鱈魚的捕撈配額,但幾十年過去了,鱈魚的數量並沒有恢復,紐芬蘭漁場難以重現昔日的繁榮。這也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鐘。


百科千尋君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著實有難度,我們人類目前對海洋的認知還很不全面,海洋中和海底世界的生物種類只能靠商業捕撈、探測器和潛水等方式進行了解,那麼海洋魚類有多少種、每種的數量有多少更是無從得知。


長期以來,對於一個海域中的魚類資源,主要依靠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統計。第一種是通過商業捕魚、水產銷售和休閒捕魚等方面的記錄數據,能夠很直觀看到某個區域每年的各種魚類捕撈數量,然後可以估算當地這種魚的種類和數量。但是,這個方法有明顯的缺點,就是漁民的捕撈帶有很強的傾向性,就是哪裡容易捕到魚,就喜歡到哪裡去,在一定程度上會拉高這些魚類所佔的比例。


第二種方法就是科研機構通過採樣測算出的數據。科學家們在一個海域內,選取許多典型點位,模擬漁民的方式即拖網法進行捕魚,儘量追求平均化、全覆蓋、多時段,減少漁民的那種商業傾向,這樣結果會比較精確一些。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缺陷,比如對深海魚類採樣效率不高,對經常遷徙的魚類易重複計算等。後來,藉助水下機器人、水下聲吶等高新技術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洋魚類資源的研究水平。

拿大西洋來說,要說那種魚最多,可以綜合濱海各個國家每年的漁業資源報告,結合科學家們在該海域的眾多科研成果,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這麼一個結果,那就是金槍魚的數量估計最多。



一方面,沿海各個國家再漁業資源報告中,金槍魚都榜上有名。另一方面,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金槍魚的6個種類,在大西洋裡都有分佈。第三,在金槍魚屬中,鰹魚身形最小、數量也最多,一下子拉高了金槍魚類的總體數量。在所有捕獲到的金槍魚中,黃鰭金槍魚產量最大,以它為代表的金槍魚,由於營養價值非常高,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金槍魚

金槍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上層裡的魚類,分佈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廣闊水域,是一種大洋性魚類。金槍魚的形狀很奇特,整個身體呈流線型,順著頭部延伸的胸甲,彷彿是一塊獨特的能夠調整水流的平衡板,可以減少它在遊動過程中產生的阻力。金槍魚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得它能夠迅速向前衝刺。

金槍魚對環境有獨特的適應能力,它的生長潛力也很大。為了所處的環境,它腹部和背部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這是金槍魚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金槍魚腹部的顏色比背部淺,從海里面向上看它的時候,它淺淡的體色跟海面的顏色差不多;而從天空往下看的時候,它又跟海洋深處水的顏色差不多。金槍魚靠上下體色的差異既能夠躲避空中和大海里的天敵,又能夠巧妙地迷惑其他生物,以便於捕食。金槍魚是一種肉食性的海洋魚類,它們的主要食物是一些魚類和甲殼類動物。

金槍魚種群意識很強。如果從飛機上貼著海面往下看,會發現成群的金槍魚排著整齊的隊列向前遊動。體小的在前面,體大的在後邊,最前邊的是一條“領頭魚”。因此,在捕撈金槍魚的時候,吸引住這條“領頭魚”是個關鍵。

金槍魚不喜歡強光,如果夜間想利用聚光燈來誘捕就很不容易。另外,金槍魚的嗅覺雖不靈敏,但視力卻相當好,如果往海里扔些小魚,它會很快地發現並且趕來捕食。根據金槍魚的這些生活習性,人們創造了捕捉金槍魚的三種主要方法:竿釣法、圍網法和延繩釣捕法。

金槍魚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魚類,它游泳速度快、旅行範圍遠達數千裡,能作跨洋環遊。近幾十年來,很多科學家對金槍魚進行“標誌流放”試驗,他們把捕到的金槍魚標上記號後,再放回大海,觀察它們的洄游路線,結果漁業工作者從回捕的金槍魚中發現,有一種金槍魚能夠從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沿岸游到日本近海,全程長達8500千米,平均每天遊26千米;另一種金槍魚橫跨7770千米寬的大西洋只用了119天,每天遊的路程都超過65千米;還有一種金槍魚竟然能夠從澳大利亞灣穿越印度洋,最終抵達大西洋彼岸,它的長途洄游的耐力實在令人欽佩!《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64條“高度洄游魚種”所指的魚種,大都屬金槍魚類。所以,金槍魚不愧是魚類中的游泳能手。金槍魚在整個世界海洋東闖西竄,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所以,有人把它稱為“沒有國界的魚類”。

金槍魚有50多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個兒”比較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體重六七百千克;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千克重,大小相差很懸殊。金槍魚的繁殖能力比較強,一條50千克重的雌魚,每年大約產卵500萬粒,如果這些魚卵都能授精孵出幼魚,並且長成500千克重的大魚,那麼,一條雌魚和一條雄魚就能夠生產出250萬噸金槍魚,這相當於全世界金槍魚的總捕獲量。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絕大部分的魚卵活不到成熟期,能夠孵化出幼魚的只是少數。即使孵化出了幼魚,其中的多數又成了其他成年魚、海鳥和其他海洋動物的犧牲品,而且金槍魚還有同類魚相殘殺的惡劣習慣。所以,幼魚的存活率極低,估計只有百萬分之一二的小生命能長成大魚。不過除了天敵之外,金槍魚在大海里也有保護者,鯨和鯊鯨就是它的好朋友,它們經常遊在一起。金槍魚如果碰上了天敵,就會趕趕緊靠近鯨或鯊鯨,藉助朋友的龐大軀體來掩護自己,大有背靠大樹好乘涼之態。

目前,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從事捕撈金槍魚的漁業生產。近年來,世界金槍魚的年產量保持在300萬噸上下,除印度洋以外,一些海洋的金槍魚資源已經充分利用。因此,保護金槍魚資源,也是擺在世界海洋漁業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遠古印跡


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安哥拉、納米比亞的沿海地區也是重要的捕漁區。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佈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海域尚有帆魚和飛魚。西歐和北美沿岸區盛產牡蠣、貽貝、海扇、螯蝦和蟹類。目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國家正在積極發展人工養殖貽貝、沙噀等軟體動物。



鄒啟才88


個人認為大馬哈魚多!我喜歡吃大馬哈魚。



總經理王琳


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安哥拉、納米比亞的沿海地區也是重要的捕漁區。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佈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海域尚有帆魚和飛魚。西歐和北美沿岸區盛產牡蠣、貽貝、海扇、螯蝦和蟹類。目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國家正在積極發展人工養殖貽貝、沙噀等軟體動物。


農村鄉生活記


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佈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