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此心光明覆何言·五百年來王陽明

讀書筆記·此心光明覆何言·五百年來王陽明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觀後

年前年後是比較忙的時候,時有應酬少不了口腹之福;期間偶然接觸了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裡講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頓時上癮,忙裡偷閒的每日一集半集的終於看完了。感覺比舌尖上的美味來猶勝一籌, 它是文化大餐,更是難得的一種精神享受。心得雖然不夠成熟但也要趁著熱乎勁兒表述出來,和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吧……

聖人與完人

對於王陽明,很早讀中國哲學史的時候曾經知道,他是個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家,那句“天地萬物皆在吾心中”,讓我記憶頗深。既然如此,以唯物主義者自詡的我自然對其不感興趣。直到如今聽了酈教授一番詳細地解讀,方才大吃一驚,原來人家竟然是與孔子、孟子、朱子(朱熹)並列的儒家四大聖人;不僅如此,還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半完人之一,孔子和王陽明各一個,曾國藩算半個(兩個半完人另有諸葛亮、王陽明和曾國藩一說,但都有王陽明)。

何為聖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才德全盡”的人;而完人呢,條件似乎更高,要“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不但有德行,還要有功業,稱為“三不朽”。按照這樣苛刻的條件衡量,連孔子也被排除在外了。孔子雖然創立了儒家學說,是無可置疑的道德模範,為了克己復禮到處奔波努力,但可惜業績不行,徒勞往返,不被各國君主認可。儒學的強大影響力還是在劉漢之後才逐步呈現的;而王陽明不但是心學的開創者,而且善於理論聯繫實際,用於行政和軍事實踐,且卓有成效。他謀劃指揮的戰役從無敗績,百戰百勝,被稱為“戰神”。縱觀中國歷史達到王陽明這樣知行完備和功業水準的,的確少之又少……

因此奇人學者的王陽明早在當代就擁有了許多粉絲,拜他為師的人有他的頂頭上司當朝大官,也有封疆大吏,更有無數的讀書人追隨;他身後信奉者崇拜者就更多了,如海瑞、張居正、黃宗羲、李贄、曾國藩、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蔣介石曾經多次自稱為王陽明的信徒,並把臺北草山命名為陽明山以示紀念。大教育家陶行知原本叫文濬,因為篤信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而特地更名。王陽明在日本和朝鮮的影響甚至超過中國,日本的近江聖人中江藤樹、思想家佐久間象山、軍神広瀬武夫、作家三島由紀夫等無一不是他的擁躉。今年1月3日是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而這個標誌著日本走向現代化的改革運動,王陽明的心學功不可沒。心學在日本被稱為顯學,它為明治精神注入了靈魂,明治維新的前三傑和後三傑全都信奉王陽明,海軍統帥東鄉平八郎專門刻了個印章,上書“一生伏首拜陽明。”可見王陽明在隔海的東瀛具有非同一般的影響力……

天才與異志

說王陽明是天才少年,自有許多故事證實。比如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不僅思維敏捷,更重要的是視角、氣勢和思路的不同尋常。這兩首詩至今也是傳世佳作。

至於說王陽明有異志,更是大家的共識。十一歲在京師唸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這個回答非同凡響,那個時代即便是學有所成的讀書人,立志做聖賢者也是少之又少,須知那聖賢豈是凡人可做的?

王陽明打小就不循規蹈矩,許多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遊戲。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陽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被採納。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政績與武功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弘治十二年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賜二甲進士第七人,相當於全國高考的第10名,而後被任命為工部官員。正德十三年,巡撫王守仁上任江西巡撫,迅速平定了信豐等地的民變,第二年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發動的叛亂。兩大手筆朝廷震驚朝野,上下都對其刮目相看。

平定江西匪患展露出王陽明非同一般的謀劃指揮能力。盤踞四省交界地區土匪幾十家,大的匪窩就有四處,幾十年討伐皆不能根治,而王陽明僅用一年時間就盪滌乾淨。更值得指出的是他後期的安撫工作,“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句名言就是出在此時。他上疏朝廷,減免稅收,安撫百姓,從而從根本上治癒了當地的禍患。

而隨後的征討寧王叛亂,在軍事上更是堪稱奇蹟。寧王為叛亂苦心經營了十幾年,擁有精兵十萬;而王陽明沒有一兵一卒,只是臨時招募的散兵遊勇和當地百姓,且只有一萬多人,但大義在胸的王陽明還是勇敢地豎起平叛大旗。他先是散佈流言使叛軍不敢進軍南京;接著又出兵寧王老巢南昌迫使其回撤,最後與其在鄱陽湖決戰,火燒敵艦,終將朱宸濠擒獲。鄱陽湖大戰的同時王陽明居然沒有耽誤講學,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當時就折服眾人,被譽為神人。

嘉靖六年,廣西多處叛亂造反,不能平定,於是下詔讓王陽明總督兩廣兼巡撫前往處置。造反的盧蘇和王受聽說是戰神來了十分害怕,沒等開打就投降了。王陽明平叛到達南寧後,一方面派降兵進軍以迷惑對方,一方面派官軍秘密集結,襲剿叛軍,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大獲全勝。至此盤踞在八寨、斷藤峽一帶長達百餘年的禍擾,被王陽明一舉消除了。

佈道與立言

這裡所謂的佈道,就是講學,這也是王陽明人生經歷的一大特點。他從年輕的時候就愛講學,剛到京城任職,就在郊區設壇開講,頂頭上司前去打探聽課,居然折服,就拜年輕的下屬為師。王陽明任職京官期間,仗義執言得罪了權傾朝野的大宦官劉瑾,被捕下獄,幾乎喪命;而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去做一個九品的驛丞,半路上又差點被殺手給滅了。到了龍場,當地萬山叢勃,苗僚雜居,條件十分艱苦,但王陽明泰然處之,潛心悟道,居然大徹大悟,心學由此萌生。他一邊悟道,一邊講學,受到當地民眾愛戴,講學的龍崗書院人滿為患。這一幕被當時主管全省教育的學政官員目睹,便邀請王陽明前去貴州的貴陽文明書院講學,聽課者同樣盛況空前。再之後就如同當年的孔子一樣,王陽明就有了追隨的學生,老師走到哪裡就跟隨到哪裡,一路講學,影響逐步擴大。他在主政江西時候,新建了義泉等五處書院,以教化民俗為主,最終達到“破山中賊”的教育目的。54歲時王陽明辭官回鄉,在老家紹興、餘姚一帶創建陽明等書院,宣講“王學”。

所謂的立言,指的就是王學,亦即心學。明代儒家的程朱理學佔據主導地位,而最初的王陽明也是信奉理學,他曾經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沒有結果,由此產生懷疑;心學在性質上還是儒教,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心學與理學雖然同屬宋明理學但多有分歧,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

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併發揚光大,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中國的聖人學問開始“哲學化”,而有新儒家的誕生。不過迴歸成聖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儒家能對混亂的世局與世人能展開的貢獻。

王陽明在離開老家書院赴任兩廣的時候,曾經留下四句名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被酈波教授分別解讀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是——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是——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是——價值觀,為善去惡是格物是——方法論。

王陽明在廣西平亂後,健康情況很糟糕,病逝于歸途的安南。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

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還是詩人,書法家、政治家。他的詩一流、文章一流,書法一流,箭術高明,曾經在校場上當著千軍萬馬騎射,三箭皆中靶心,文武全才,折服眾將。
本文對於王陽明的介紹和他的心學來講,是管中窺豹,鳳毛麟角,掛一漏萬,在所難免。碼字推介不過是有感而發,是為了拋磚引玉,對其感興趣的朋友,建議不妨尋找專著研讀,以免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讀書筆記·此心光明覆何言·五百年來王陽明


讀書筆記·此心光明覆何言·五百年來王陽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