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皇帝之役:德軍最後的幻夢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1918年3月23日清晨,一聲巨響從巴黎的某個角落發出。每隔20分鐘,這種巨響就會再次發出。巴黎人這才意識到他們正在遭遇一種前所未有的攻擊。

儘管這種火炮射速緩慢,且幾乎毫無精度可言,德國就是在向協約國陣營示威,隨著東線戰事的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戰爭機器將全力撲向西線衝來,這一次他們是將衝入巴黎!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儘管德國陸軍早在1917年底已經開始從東線抽調兵力,但數10個精銳師級作戰單位即便依託著歐洲首屈一指的鐵路網絡,從東歐的前線轉移至法德邊境同樣需要時間,就在巴黎大炮發出的第一聲怒吼的前夜,德國已在西線集結了194個師,堪堪壓倒其正面擁有181個師的協約國部隊。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3月21日,德國陸軍在1916年7月曾遭受重創的索姆河流域率先發難,以71個師的龐大兵力猛撲該地區僅有26個師的英國遠征軍。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魯登道夫的戰略意圖是通過在索姆河地區形成的突破,迅速攻佔其後的交通樞紐亞眠,從而分隔英法,按照樂觀設想,被分隔之後的英國陸軍,英國人將無奈撤回本土,德國陸軍則劍指巴黎。

同時德國陸軍也使用了全新戰術,由配備火焰噴射器,新型衝鋒槍,鋼板防彈背心的新銳步兵所組成的“暴風突擊隊”,在高強度的火力準備及徐進彈幕射擊的掩護下,迅速衝入英軍構建的塹壕攻勢之中,通過血腥殘酷的近戰了瓦解對手的防禦。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在德軍前所未有的猛烈突襲下,英國遠征軍在索姆河東岸的防線在一天之內宣告瓦解,在隨後的兩天過程中,德國陸軍又在窮追猛打之間強渡索姆河。法國人最後放棄前方全力保衛自己的首都。

面對空前惡劣的形勢,英法兩國在短時間內摒棄了所有的成見,共同確立了以法國陸軍參謀長斐迪南福煦為核心協約國西線聯合指揮部。這個遲來4年的任命,終究在一定程度上逆轉了戰局,在福煦的統一協調之下,法國陸軍大舉向亞眠地區馳援,英國人也停下了不斷後撤的腳步。相比之下一路高歌猛進德國人卻不得不面臨後勤補給匱乏和魯登道夫戰略決心改變帶來的難題。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當3月27日德國陸軍攻佔距離巴黎僅50公里的蒙迪迪埃鎮時,魯登道夫開始忘乎所以的認為自己的部隊可以同時奪取亞眠和巴黎,一舉打垮敵人,但最終現實證明了,此舉不過是歧路亡羊的錯誤嘗試,3月28日,德國陸軍在亞眠和巴黎近郊都遭遇了敵人頑強的阻擊,最終也是隻是望城興嘆。

在這次攻勢中,德國人取得了豐厚的戰果,17萬英國遠征軍被永遠的留在了法國的土地上,另有9萬餘人和補給物資為德軍所俘虜,但即便加上同期消滅的7萬法國人,在進攻中傷亡高達24萬的德國陸軍在人員交換比上並沒有佔到特別的便宜。

在短暫的休整之後,從4月9日開始,又在戰線的最北端比利時境內的利斯河流域發動了新一輪攻勢,試圖集中超過30個師的兵力與突破該地區的英國、比利時和葡萄牙聯軍的防線並順勢奪取英國遠征軍的主要補給地——敦刻爾克、加萊。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儘管等待回家的葡萄牙人被打的潰不成軍,但是英國人為了保護自己身後的回家之路,打得十分頑強,4月29日,德國人又一次不得不卷旗而退。

5月27日,德國陸軍以皇太子威廉的名義指揮的17個師為先導對巴黎展開了向心突擊,儘管憑藉著嫻熟的戰術運用,德國陸軍在5月30日一度推進到馬恩河畔,但隨著協約國援軍的到來,特別是滿員的美國陸軍第3步兵師陸續到達戰場,德國人無法逾越雷池一步,美第3步兵師也因此獲得“馬恩磐石”的稱號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整個6月德國陸軍從東線調集來的生力軍已然上傷亡殆盡,龐大的戰爭機器在不斷轟鳴向前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動力。在皇帝之役捷報頻傳之中,德意志第二帝國走向了倒計時。

揚基攻勢:美國遠征軍的到來

1917年4月6日,美國眾議院以373票對50票表決通過威爾遜總統以德國海軍潛艇及其美軍船隻為由做出的宣戰決定。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儘管受到英、法各國的強烈不滿,美國仍然按照自己的節奏,以每月25萬到30萬人的速度向歐洲緩慢增兵。

8月8日,在德國陸軍被趕出馬恩河突出部的兩天之後,英國陸軍將600輛坦克配備給隸屬英聯邦作戰序列的加拿大陸軍,大舉衝入亞眠城下的德軍陣地,面對氣勢恢宏的鋼鐵洪流,德國陸軍的戰鬥意志瞬間崩潰。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魯登道夫下令德國陸軍放棄此前皇帝之役所攻佔的地區,全線後撤至興登堡防線重組防禦,在他看來此次的德國陸軍雖然攻擊不足,但還防守有餘,況且興德堡防線在西線經過反覆修築早已固若金湯,他打算依託防線再謀求和談的機會。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可惜此刻的德國陸軍士氣渙散,在皇帝之役中受損的大量充作“暴風突擊隊”的精銳無法補充,在這種情況下看似不可逾越的防線,最後也不過是一堵可以被輕鬆推翻的泥牆而已。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1919年9月26日,總兵力已躍升至220個師的協約國陸軍,對興登堡防線展開全線猛攻。德軍毫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

內外交困:海軍的崩潰與叛變

在日德蘭海戰中見識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之後,德國海軍事實上便放棄昔日與其展開北海決戰的狂妄念頭,大批水面艦艇龜縮于軍港之中,只能不斷派出潛艇部隊通過竄入大西洋襲擊民用船隻來展示自身的存在。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從紙面上看,1918年的德國海軍還是擁有18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14艘輕型巡洋艦和。60艘驅逐艦,還是世界範圍內的第二海軍強國。但是戰爭的嚴峻已經耗盡了水兵們的戰鬥熱情。而剛剛走馬上任海軍司令的希佩爾準備於1918年10月底集結德國海軍的所有水面艦艇,在潛艇部隊的配合下強襲英國本土。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可是在10月28日至30日,德國海軍主力戰列艦“圖林根”號和“黑爾戈蘭”號先後爆發水兵譁變,雖然不久後便遭到鎮壓,但原定的初級計劃不得不順延。而抗議活動卻愈演愈烈,從11月初到11月8號為止,幾乎所有的德國大城市中都發生了武裝起義。德國已經是日落黃昏,奄奄一息。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尾聲:皇冠落地

勝敗咫尺——皇帝之間的博弈

曾經,戰爭開始時。人們興奮不已,這是一種靴子終於落下的興奮感。整個歐洲大陸在20世紀以來長達十幾年的軍備競賽中解脫,迎接這- -終於落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什麼是戰爭?這種靜坐的,僵化的,一絲不動的戰線也是戰爭?麻木看著動員條上的數字增加又減少,減少又增加,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已經流乾了鮮血,倒在土地上。

到最後,人們已經無法繼續承擔了。他們開始暴動,開始罷工,可以供給戰爭使用的資源越來越少,沒有辦法繼續支持這場戰爭了,快停下!

但是第- -個屈服的人,就必然是失敗者。作為上位者的恐懼,那種面對戰爭即將失敗但是無能為力的恐懼。

最終,在一次次的戰鬥之後,-切迎來最終的結局。人們甚至已經不知道用什麼來給這場戰爭命名,“巴爾幹戰爭?”還是“王儲戰爭?”一開始的理由在最後的代價面前顯得是那麼可笑。

找不到名字的人們只能叫他“Great wa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