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直催兒女要孩子是什麼心理?

厚水實


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的心理。

首先是覺得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既然結婚了,那麼生孩子就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的了,所以就催促兒女要孩子。

其次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女出去工作,很少在家,所以覺的分外冷清,無著無落的,就開始喜歡孩子了,覺得有個孩子在跟前轉悠挺好的,所以就催促兒女要孩子。

再次是虛榮心作怪,兒女結婚好多年了還沒孩子,看見同齡人都領著孫子,外孫玩,心裡就著急,羨慕,再加上同齡人見了面就問:孩子什麼情況?有了嗎?這個時候就覺得矮人一截,好像自己的孩子不能生似的,所以就催促兒女生孩子。



李晨曦中國


連這樣的問題你都要來【頭條】上詢問,真是無言以對。這樣說明了你還是不瞭解你的父母啊!

父母的❤心意是要你趕緊地促成兩方的姻緣大事,早成夫妻,步入殿堂,恩愛就寢,早生貴子,撩卻心願。在二老還能扶撐家事的情況下,幫扶你們順帶兒孫一段時光。二呢,你們也老大不小的了?不要只貪圖自己的工作了,藝質了的事情。給你的張家趙家,劉家傳個“後”呀!也好父母出門時,懷前顯得光突突突的

叫二老臉上無光無採的尷尬。

父母沒有個孫兒要帶,特感覺終日無所是事,無聊後只有去綠化帶健身廣場兜兜,跳個健身舞啥的,用這樣方式消磨時光罷了。


石頭人zxs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這是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的的傳播性這麼廣就足以說明傳宗接代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多重要的地位。

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在自己到了適婚年齡的時候,父母都無比著急,他們似乎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幫助孩子完成結婚生子這一人生大事。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在舊社會里,男丁是很重要的,比如電視劇《大宅門》裡就很生動的描述了男丁或者孩子意味著什麼。白七爺的老婆香秀,香秀作為丫鬟出身既沒有孃家給撐腰又因為七爺年齡大了沒法有孩子,只要七爺不在家就誰都能欺負她,可是她自己抱養了一個孩子,就沒有人能欺負她

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理解,孩子或許意味著意志的傳承,意味著一種生命的延續。“雖然我不在了,但是我的意志的一部分還在”,“我”的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生存下來了,雖然我現在已經老了,但是我的新的生命的一部分(孩子)正在茁壯成長。

所以父母催兒女要孩子可能是出於想讓讓自己的意志保留下來,但是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這些都是無意識甚至集體潛意識的機制。

從人的發展階段來看,人到中年了之後有需要釋放關愛的這種需求存在,也就是說在中年或者中年晚期的時候,這個階段的人生的主要的目標是關愛後代。他們需要釋放關心他人的衝動,可以看到有很多的中老年人特別的喜歡養寵物,對寵物特別關愛,其實也是相同的機制,原本這個年齡他們應該抱上孫子的,但是因為現在是年輕男女普遍晚婚晚育,所以他們把這種關愛衝動釋放到了小貓小狗身上。

從同齡人的競爭角度看,同齡人之間也會有這種競爭意識,就像年輕人著急談戀愛一樣,看著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脫單了(看著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抱孫子了),我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好(這不是我教孩子沒教好),我是不是不夠優秀(是不是咱家沒錢?人家嫌棄咱),所以其實做父母的真的挺不容易的。


樂培心理張老師


這裡有個關鍵字,催,也就是兒女已經結婚一段時間了,卻沒有孩子,所以父母心理替他們著急。父母有以下幾種心理:

第一,隔壁老王家的孫子都會打醬油了,過年過節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特別熱鬧,非常羨慕,所以想抱孫子了。

第二,擔心自己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差,會抱不動孫子,也就是不希望自己怕累著自己,這點沒什麼不對,老人多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考慮比較不容易成為兒女的負擔。

第三:目前離婚率那麼高,所以擔心兒女感情發生變故,希望他們有孩子,這樣就有了維繫感情的紐帶,因為有了孩子後兒女就不能凡事只考慮自己,就不會一衝動就離婚,然後重新折騰。

第四:擔心百年之後,自己的血脈後繼無人,這樣會讓自己與這個時間毫無瓜葛,而且再也沒有後還的餘地。

第五:父母作為過來人,能長遠的為孩子打算,希望他們不用怕麻煩而不要孩子,而兒女卻認為不想太早因為孩子作為牽絆,也許孩子目前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暫時不要孩子是因為自己沒打好物質基礎,而這點是父母沒了解到的,或者認為沒那麼重要的,比較現在的生活條件已經比他們那個時候好太多了,這也是觀念的差異,也是很難溝通到位的地方。

所以出現了“催”。



槿汐看世界


父母一直催兒女要孩子是什麼心裡?

一: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人都當爺爺奶奶了,心裡難免羨慕,所以想讓自己的兒女快點要個孩子。

二:感覺自己的年紀太大了,挺想見一見自己兒女的孩子,當見到後,就會放心了,放心的知道,自己的兒女老了之後是有依靠的。

三:心裡想,我現在還挺年輕的,我的兒女如果現在有孩子了,我還可以給他(她)們帶帶小孩,減輕一下他們以後的負擔。

四:感覺自己的兒女年齡挺大了,如果還不要個孩子的話,估計以後要孩子的話會有一定的危險性。

五:感覺家裡不熱鬧,如果自己的兒女友個小孩的話,家裡就會圍繞那個小孩轉了,家裡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的冷淡了。

六:為了報復,自己的兒女總是嫌棄自己煩人,我叫你們要個小孩,讓你們體驗一下子當父母的心情,看看以後還敢嫌我們煩不。


有事就的說


父母催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通常情況下,1.父母覺得自己或者兒女的年紀不小了,應該進入下一個階段了。2.或者是他們本身沒有特別豐富的生活,也就是等著抱孫子(孫女),趁著老人還年輕,能幫忙帶孩子。3.別人家都有孩子了,他們覺得應該要孩子了,否則鄰居也會說閒話(村裡的人喜歡嚼舌根)





平凡世界的普通人


第一,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成年中期(25-50歲)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重要議題。關心的品質在生兒育女的過程中得到培養。父母可能觀察到不少年輕人在孩子出生後變成一個有責任的人,一個有擔當的人,所以,也希望你滿足某些外在條件最終能長成那個樣子。

第二,生育有黃金年齡。人的精力、狀態如果沒有經過後天的培養與訓練的話,到一定年紀會走下坡路。父母也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態,如果年紀太大,估計看不到孩子的成長。中國人講究傳承,血脈的傳承,家庭的觀念非常重,生育在幾千年來都是在前面的,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短時間內想要改變觀念不容易。

第三,對比的焦慮。人在一起總免不了比,比孩子,比經濟,比成績,比孫輩。就像在攀登人生的高山,在人人都在往山腰前進時,零星留在山腳的人會特別焦慮,即使你不焦慮,已經走在山腰的親朋看著其他人集體到達山腰時,也會有話要講。



心海沉思


人一到老了,就希望子孫滿堂。子女一到大齡剩男剩女,父母都愁,希望自己孩子有一個好歸宿,一是,即使他們百年後,你們一家人不孤單。二是,到了抱孫子的年紀,不抱孫子,去小區溜達都是怪怪的。所以不要嫌父母瞎操心。如果你有對象,處的好了,可以結婚了。等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再生個孩子



美麗傾聽


恐懼心理,害怕孤獨。因為父母那一輩都是從集體中度過了一生,一切都是集體做主,哪有什麼獨立思想和個人權利。我父母也一直掛在嘴邊就是你老了怎麼辦?我說我們這代人結婚找錯人比不結婚還要糟糕,不結婚,孤獨一輩子其實也沒什麼,都有工作,有房子,有養老金,怕什麼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懂得,孤獨是常態,集體生活屬於少數現象。

未完成事件帶來的緊張感和驅動力

在傳統文化看來,一個未嫁娶的成熟個體,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穩定的,必須要找到另一半,組成家庭,還要有個孩子,才能被視為一個整體。

孩子不結婚不生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未完成事件。這種未完成感會帶來一種緊張和驅力,會驅動人們去做點什麼補足它,就像看到一個有缺口的圓,總是忍不住在腦海中把它補齊一樣。

基因延續的未完成感,使得催婚成了一種良好願望的慣性,雖然沒有問過子女被催婚的感受。



琳琳love


1  傳統觀念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始終沒有把這句話給碾碎。現實中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想法,因此鼓勵子女生育,“只要生,我就幫你帶”,這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所以,因為著急當爺爺奶奶的想法,父母便會催著子女早日成婚。

2心疼子女未來的生活

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父母絕大部分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子女,當然萬事都有例外。如果子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卻遲遲沒有成家,在父母看來,自己遲早有一天因為自然規律生老病死而離開人世,而子女卻孑然一身留在人間,生病了沒人照顧,夜深人靜沒人聊天,天天忙碌卻沒有家庭的溫暖,人到夕陽膝下無子無女,孤苦無依,所以內心放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