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直催儿女要孩子是什么心理?

厚水实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心理。

首先是觉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既然结婚了,那么生孩子就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了,所以就催促儿女要孩子。

其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出去工作,很少在家,所以觉的分外冷清,无着无落的,就开始喜欢孩子了,觉得有个孩子在跟前转悠挺好的,所以就催促儿女要孩子。

再次是虚荣心作怪,儿女结婚好多年了还没孩子,看见同龄人都领着孙子,外孙玩,心里就着急,羡慕,再加上同龄人见了面就问:孩子什么情况?有了吗?这个时候就觉得矮人一截,好像自己的孩子不能生似的,所以就催促儿女生孩子。



李晨曦中国


连这样的问题你都要来【头条】上询问,真是无言以对。这样说明了你还是不了解你的父母啊!

父母的❤心意是要你赶紧地促成两方的姻缘大事,早成夫妻,步入殿堂,恩爱就寝,早生贵子,撩却心愿。在二老还能扶撑家事的情况下,帮扶你们顺带儿孙一段时光。二呢,你们也老大不小的了?不要只贪图自己的工作了,艺质了的事情。给你的张家赵家,刘家传个“后”呀!也好父母出门时,怀前显得光突突突的

叫二老脸上无光无采的尴尬。

父母没有个孙儿要带,特感觉终日无所是事,无聊后只有去绿化带健身广场兜兜,跳个健身舞啥的,用这样方式消磨时光罢了。


石头人zxs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这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的的传播性这么广就足以说明传宗接代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多重要的地位。

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在自己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父母都无比着急,他们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帮助孩子完成结婚生子这一人生大事。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旧社会里,男丁是很重要的,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就很生动的描述了男丁或者孩子意味着什么。白七爷的老婆香秀,香秀作为丫鬟出身既没有娘家给撑腰又因为七爷年龄大了没法有孩子,只要七爷不在家就谁都能欺负她,可是她自己抱养了一个孩子,就没有人能欺负她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理解,孩子或许意味着意志的传承,意味着一种生命的延续。“虽然我不在了,但是我的意志的一部分还在”,“我”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生存下来了,虽然我现在已经老了,但是我的新的生命的一部分(孩子)正在茁壮成长。

所以父母催儿女要孩子可能是出于想让让自己的意志保留下来,但是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这些都是无意识甚至集体潜意识的机制。

从人的发展阶段来看,人到中年了之后有需要释放关爱的这种需求存在,也就是说在中年或者中年晚期的时候,这个阶段的人生的主要的目标是关爱后代。他们需要释放关心他人的冲动,可以看到有很多的中老年人特别的喜欢养宠物,对宠物特别关爱,其实也是相同的机制,原本这个年龄他们应该抱上孙子的,但是因为现在是年轻男女普遍晚婚晚育,所以他们把这种关爱冲动释放到了小猫小狗身上。

从同龄人的竞争角度看,同龄人之间也会有这种竞争意识,就像年轻人着急谈恋爱一样,看着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脱单了(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抱孙子了),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这不是我教孩子没教好),我是不是不够优秀(是不是咱家没钱?人家嫌弃咱),所以其实做父母的真的挺不容易的。


乐培心理张老师


这里有个关键字,催,也就是儿女已经结婚一段时间了,却没有孩子,所以父母心理替他们着急。父母有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隔壁老王家的孙子都会打酱油了,过年过节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特别热闹,非常羡慕,所以想抱孙子了。

第二,担心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会抱不动孙子,也就是不希望自己怕累着自己,这点没什么不对,老人多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考虑比较不容易成为儿女的负担。

第三:目前离婚率那么高,所以担心儿女感情发生变故,希望他们有孩子,这样就有了维系感情的纽带,因为有了孩子后儿女就不能凡事只考虑自己,就不会一冲动就离婚,然后重新折腾。

第四:担心百年之后,自己的血脉后继无人,这样会让自己与这个时间毫无瓜葛,而且再也没有后还的余地。

第五:父母作为过来人,能长远的为孩子打算,希望他们不用怕麻烦而不要孩子,而儿女却认为不想太早因为孩子作为牵绊,也许孩子目前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暂时不要孩子是因为自己没打好物质基础,而这点是父母没了解到的,或者认为没那么重要的,比较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比他们那个时候好太多了,这也是观念的差异,也是很难沟通到位的地方。

所以出现了“催”。



槿汐看世界


父母一直催儿女要孩子是什么心里?

一: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人都当爷爷奶奶了,心里难免羡慕,所以想让自己的儿女快点要个孩子。

二:感觉自己的年纪太大了,挺想见一见自己儿女的孩子,当见到后,就会放心了,放心的知道,自己的儿女老了之后是有依靠的。

三:心里想,我现在还挺年轻的,我的儿女如果现在有孩子了,我还可以给他(她)们带带小孩,减轻一下他们以后的负担。

四:感觉自己的儿女年龄挺大了,如果还不要个孩子的话,估计以后要孩子的话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五:感觉家里不热闹,如果自己的儿女友个小孩的话,家里就会围绕那个小孩转了,家里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的冷淡了。

六:为了报复,自己的儿女总是嫌弃自己烦人,我叫你们要个小孩,让你们体验一下子当父母的心情,看看以后还敢嫌我们烦不。


有事就的说


父母催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通常情况下,1.父母觉得自己或者儿女的年纪不小了,应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2.或者是他们本身没有特别丰富的生活,也就是等着抱孙子(孙女),趁着老人还年轻,能帮忙带孩子。3.别人家都有孩子了,他们觉得应该要孩子了,否则邻居也会说闲话(村里的人喜欢嚼舌根)





平凡世界的普通人


第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到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重要议题。关心的品质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父母可能观察到不少年轻人在孩子出生后变成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所以,也希望你满足某些外在条件最终能长成那个样子。

第二,生育有黄金年龄。人的精力、状态如果没有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的话,到一定年纪会走下坡路。父母也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如果年纪太大,估计看不到孩子的成长。中国人讲究传承,血脉的传承,家庭的观念非常重,生育在几千年来都是在前面的,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短时间内想要改变观念不容易。

第三,对比的焦虑。人在一起总免不了比,比孩子,比经济,比成绩,比孙辈。就像在攀登人生的高山,在人人都在往山腰前进时,零星留在山脚的人会特别焦虑,即使你不焦虑,已经走在山腰的亲朋看着其他人集体到达山腰时,也会有话要讲。



心海沉思


人一到老了,就希望子孙满堂。子女一到大龄剩男剩女,父母都愁,希望自己孩子有一个好归宿,一是,即使他们百年后,你们一家人不孤单。二是,到了抱孙子的年纪,不抱孙子,去小区溜达都是怪怪的。所以不要嫌父母瞎操心。如果你有对象,处的好了,可以结婚了。等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再生个孩子



美丽倾听


恐惧心理,害怕孤独。因为父母那一辈都是从集体中度过了一生,一切都是集体做主,哪有什么独立思想和个人权利。我父母也一直挂在嘴边就是你老了怎么办?我说我们这代人结婚找错人比不结婚还要糟糕,不结婚,孤独一辈子其实也没什么,都有工作,有房子,有养老金,怕什么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懂得,孤独是常态,集体生活属于少数现象。

未完成事件带来的紧张感和驱动力

在传统文化看来,一个未嫁娶的成熟个体,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稳定的,必须要找到另一半,组成家庭,还要有个孩子,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

孩子不结婚不生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这种未完成感会带来一种紧张和驱力,会驱动人们去做点什么补足它,就像看到一个有缺口的圆,总是忍不住在脑海中把它补齐一样。

基因延续的未完成感,使得催婚成了一种良好愿望的惯性,虽然没有问过子女被催婚的感受。



琳琳love


1  传统观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始终没有把这句话给碾碎。现实中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想法,因此鼓励子女生育,“只要生,我就帮你带”,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所以,因为着急当爷爷奶奶的想法,父母便会催着子女早日成婚。

2心疼子女未来的生活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绝大部分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当然万事都有例外。如果子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迟迟没有成家,在父母看来,自己迟早有一天因为自然规律生老病死而离开人世,而子女却孑然一身留在人间,生病了没人照顾,夜深人静没人聊天,天天忙碌却没有家庭的温暖,人到夕阳膝下无子无女,孤苦无依,所以内心放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