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工作和生活

後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工作和生活


新冠疫情災難還在繼續,現在議論後疫情時代,似乎有點不合時宜。

目前,防控成效已經十分顯著,全國很多地方都已經復工或有限的復工,武漢解除封城的日子指日可待。所以,暢想一下似乎未有不妥。

解封后,我們還能夠回到疫情發生前的狀態嗎?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經歷多長時間才可以回到疫情發生前的狀態?

答案好像並不樂觀。

狹義地看,有的人,有的家庭,有的公司,已經永遠都不可能回不到從前了。那些家裡有染病死亡的,那些因為疫情原因破產的公司,那些本來春節後就可以返崗,通過打工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的人,以及無數因為疫情導致生活困難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回不到從前了。

廣義地看,社會肯定還是會繼續發展下去,只是發展的動力、方式、速度、結構、效果可能因為疫情而發生變化。

就個人尤其是武漢人而言,疫情中的一些不得已採取的措施,或許會成為一種常態。

比如,網購生活。武漢人目前都宅在家裡,無論老幼。這是900多萬人共同的一致的行為,雖然不情願,但是,為了能活著,為了不造成新的感染,為了不辜負國家和醫護人員的努力,我們堅持下來了。

宅家是需要物資保障的,人需要吃喝拉撒維持生存,不然就會死亡。另外,人還有精神層面的需求,比如看書看電視看電影聽音樂刷手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需要談情說愛,做一切能夠讓自己身心愉悅的事情。

失去精神層面的滿足,人和動物無異。

保證武漢人宅家的生活必需品,目前全部通過網購進行。封城的前半程,菜市場是沒有東西賣的,但可以到大型超市購物,比如盒馬生鮮,比如中百倉儲。後半程,為了杜絕人傳人,超市也去不了了,一切都要在網上下單,久而久之,竟然也能適應。這種網購,和疫情發生前的網購行為有本質區別。疫情前,人們網購,只是一種補充,絕大多數還是以實體店為主。疫情封城後,網購成為唯一的選項。當然,東西的好壞,全看商家的良心。至於他是用垃圾清運車裝載運輸的,還是用別的什麼交通工具運輸的,宅家的人是看不到的。如果沒有被輿論曝光,收到東西人是不會知道的,也是會吃下去的。

看,信息時代,連監督的方式也在改變。

疫情發生前,人們已經開始迎接5G時代的到來。沒想到,一場疫情,加速了線上生活的進程。

淘寶京東拼多多們,他們是多麼的有遠見。

再比如,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疫情前,人們是需要到單位打卡上班的,在北京,通往中關村地鐵的擁擠舉世聞名。在武漢,通往光谷的地鐵也不遑相讓。

疫情發生後,很多單位其實已經開工,採取的方式是遠程辦公。但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所有的工種和所有的工作。

比如,電影製作就不能網上實現(動畫片除外),需要一眾人聚集在一起,按照導演的要求去共同配合完成。

又比如,很多生活用品的生產,鍋碗瓢盆,服裝化妝品,防疫用的口罩和防護服等,也需要無數工人在工廠車間裡製作。

再比如,人們的社交行為也會面臨很多的改變。以前想溝通事情,可以去辦公場所,也可以約在咖啡廳或者餐廳,甚至約在高爾夫球場、影劇院、健身館甚至澡堂子等一切想得到的場所。而疫情改變了一切,網上視頻和社交軟件,替代了這些方式,人們照樣可以溝通。

當然,更高級層面的交往,比如談戀愛以及不可描述的行為,僅靠社交軟件恐怕也是不行的。比如旅遊,光看旅遊畫報和景點視頻,哪怕是3D呈現,也是替代不了的。

電視臺朋友發來的消息,從3月13日起,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網信辦、武漢市文旅局將與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長江日報、武漢廣播電視臺等媒體聯合推出“我們一起看春光”系列大型全媒體直播。

疫情之下,春光都是奢侈的,武大的櫻花,麻城的杜鵑,神農溪畔的桃花,藏在宜昌恩施大山裡的杏花,還有朋友在荊門種植的山茶花,以及那麼多人工栽培的好看的鬱金香花,我們也只能通過記者們的鏡頭來欣賞了。

春光不負我,是我負春光了。

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是個龐大的話題,應該由具有博大學問的人來研究,並告訴我們老百姓應該怎樣去適應。儘管有些具有大學問的人平常都說些聽不懂的話,一些鳥話������

安心宅家!

武漢,加油!

武漢 老姚

2020.03.14.

後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工作和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