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女士,陸軍部把麻省軍務局局長一封信轉交給我,您有四個兒子,都在戰場上壯烈犧牲,您受到這麼大的打擊,我再怎麼安慰也無濟於事,不過我必須在此向您致謝……”

——亞伯拉罕·林肯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馬特·達蒙聯袂主演的二戰題材電影。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軍隊在諾曼底登陸;一家名為瑞恩的四兄弟,陣亡3個,出於人道主義精神,美軍將領決定:派遣一支小分隊,將最後一名倖存的瑞恩救出來。

於是,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帶著他的小分隊開始出發——拯救大兵瑞恩。他們穿過德軍的層層封鎖,終於在混亂中找到了瑞恩。然而他們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小分隊6名成員陣亡。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整部電影的臺詞少的可憐,導演沒有設計跌宕起伏的劇情,來論證拯救大兵瑞恩的意義;也沒有過多的渲染瑞恩的個人價值;他所做的只是呈現整個營救過程的艱難,刻畫戰爭的殘酷。

然而,在電影之外,人們對於拯救大兵瑞恩這樣軍事行動展開了更多的價值討論。

有人認為,這是電車悖論

【電車悖論:假如,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司機看見前方的軌道上有五個人。他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行,這樣他們五人一定都會被撞死(這五個人不知何故都無法離開軌道);他也可以將電車轉向,開到一根岔道上,而這樣只會撞死另一個人。如果你是駕駛電車的司機,你會如何選擇?】

拯救瑞恩固然是人道主義的選擇,但對於拯救瑞恩犧牲的小分隊來說,是否人道主義呢?

也有人認為,8人小分隊的犧牲,不應該視為拯救瑞恩的代價。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繫。

一方面,認為不值當的理由是站在米勒上尉為代表的8人營救小分隊的角度,他們在戰場上本來有希望活下去,避免犧牲;然而他們的命運因為“瑞恩兄弟”改寫了。

另一方面認為值得的理由,更多的是從瑞恩母親的角度出發,喪子之痛已經是悲劇,何況她已經損失了3個兒子,出於人道主義,米勒上尉應該救出第四個“瑞恩”。

接下來,本文將分別從“將軍視角”“小分隊視角”“戰爭視角”來分析一下,一個換八個,到底值不值?


1·將軍視角:他還活著!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當馬歇爾將軍聽聞瑞恩三兄弟戰死沙場,全家僅剩一根獨苗時,他的內心也是掙扎的。營救行動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促使將軍做出決定的是夾在《聖經》中的信件,那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總統寫給一位死了4個孩子的母親的信。【本文開頭部分】

讀完那封信件之後,他說:那個孩子還活著。

這不是基於理性的判斷,而是發自心底一種信念,一種不允許悲劇重演的信念。將軍下達了拯救瑞恩的軍令,所考慮的並非是能不能救出瑞恩,值不值得;他想的是:這件事該不該做!

瑞恩作為一名士兵,是一個脆弱的個體;而拯救瑞恩的行動代表一個集體的關懷。

二戰是一場正義與非正義的戰爭,以希特勒為代表的法西斯試圖用用強權、暴力、恐怖主義統治這個世界。在他們的統治下,個體必須宣誓效忠,放棄自己的獨立意志,用個體的生命,去贏得日耳曼民族的勝利。

反法西斯同盟之所以正義,其目的正是為了反對強權,反對暴力,為了尊重每一個生命;他們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大肆屠殺猶太人;相反,他們甚至能為了保護他人而犧牲。

拯救大兵瑞恩的軍事行為,就是在用實際行動反抗“法西斯”的那套強權價值觀,珍視每一個個體的生存權利。拯救瑞恩是這種人道主義精神的最好體現。我們不會因為集體而忽略個體;也不會因為害怕犧牲,便放棄營救。

士兵戰死沙場,這是士兵的歸宿;營救瑞恩的決定是最高長官做出的,作為一群人的代言人,他必須讓手下的士兵有安全感,他要通過“拯救大兵瑞恩”行動告訴士兵們,你們在前線打仗,祖國會貼心的保護你們的家人。他絕不允許一個母親接到四份陣亡通知書。

集體價值,在於其能樹立一個有序的世界,讓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能自由幸福的生活其中,而不是讓個體為了集體而犧牲。個體依附於集體而得以生存,集體因個體的存在而倍顯價值。

瑞恩一家四兄弟為了祖國奔赴戰場,這是瑞恩兄弟的選擇,他們做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現在,輪到集體做決定!拯救大兵瑞恩的意義不是值不值,而是該不該做?


2·小分隊的視角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從接到營救瑞恩的任務開始,米勒小隊的成員們便都在懷疑過這次行動的價值,拉賓甚至揚言,要退出這次行動;連堅定的米勒也感到有些疑慮,瑞恩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否值得冒著巨大風險去救他?

當他們真正見到瑞恩的時候,他們的疑慮也打消了,瑞恩顯然是一位合格的士兵,他捨生忘死;把戰友的兄弟情誼和任務的完成要高於自己的安危。於是米勒決定留下來一起戰鬥。

在這場戰爭中,瑞恩米勒和他部下,瑞恩的家人,瑞恩的連隊再推廣到所有的軍人以及他們的家庭以及所有人,他們屬於一個整體,每個人的犧牲都是整體犧牲的一部分,而勝利的果實也屬於每個人。

“別辜負他們”!米勒上尉的臨終囑託,是對這次行動的肯定!


·厄本的救贖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在這次拯救行動中,小分隊中的大多數成員雖然嘴上不情願,但他們用實際行動執行了軍令。唯一的例外是厄本,厄本在影片中是一個令人生厭的角色,影片中,他做了三件事:

1勸說米勒不殺戰俘,放走德國士兵

2在德軍與梅利希廝殺時,他躲在樓下當懦夫

3援軍趕到時,他親手擊殺了那個被他救過的德國戰俘

厄本是一個弱者,懦弱與恐懼是他面對戰爭的姿態。他的人道主義未經歷戰火洗禮,所以他的言行舉止間,透露著一絲無知天真,與戰友們也格格不入。這些矛盾在平時不會顯現,一旦進入戰爭,厄本便將整個小隊的弱點暴露了出來。這也印證了米勒上尉說的那句話:人在面臨生死的瞬間,強弱立判 。

厄本從頭到尾沒有表示自己對拯救瑞恩行動的意見;他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但他最終在拯救行動中完成了自己的救贖;在他懦弱、恐懼之後,他終於拿著槍站了起來,為米勒上尉報了仇。對於厄本來說,這次營救行動,考驗了他的人性。


3·戰爭視角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影片開頭的搶灘登陸,斯皮爾·伯格讓攝影師跟著戰鬥人員四處拍攝,搖晃的鏡頭,加上猛烈的炮火聲,這種紀實風格給觀眾營造了極為真實而恐怖的戰爭氛圍。

搶灘登陸的戰場上,到處是橫飛呼嘯的子彈,穿透一個個年輕的身體,帶走他們的生命力;受傷的士兵則抱著自己殘缺的軀體,痛苦的呼喊著“doctor!”然而,隆隆炮火聲中,每一個聲音都顯得微弱。這便是殘酷的戰爭,它讓人瘋狂、崩潰。

經過艱難的反擊,攻下了德軍堡壘的美軍已經顧不得“不殺戰俘”的軍規,將戰敗的德軍一一殺掉。

戰爭帶來的仇恨已經讓這些士兵失去了理智,陷入了殺戮的狂歡中。作為長官的米勒看著這一切,有些猶豫,想要阻止,卻最終沒有做什麼。

第二次,在拯救瑞恩的途中,他們抓獲一名德軍俘虜時,戰友們再次準備殺掉俘虜時,米勒決定放掉這個俘虜。


米勒上尉說:多殺一個人,就離家遠一分。

這句話喚醒了戰友們的人性,他們差點兒忘記了,他們參加戰爭的目的是拯救人類,而不是徒增殺戮。

如果戰爭只是讓他們學會為了勝利不擇手段!那麼,他們和納粹又有什麼分別呢?

同樣,在戰爭的威脅下,他們放棄了人道主義精神,放棄了營救瑞恩,那麼,他們的勝利又有什麼意義呢?


結語:

斯皮爾·伯格在這部電影中,保持了相當大的剋制,人物的臺詞與對白都很少帶有觀點表達;導演試圖將整個戰爭影像作為一個敘事符號,拋給觀眾,讓觀眾切身體會這部影片的反戰內核。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奇怪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一直被視為美國的主旋律電影,被貼上美國精神宣傳片的標籤,這是一種誤解。

我們應該看到,斯皮爾伯格在肯定人類最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他的整部影片不是炫耀美軍的英雄主義或強大軍力;而是嘗試真實再現戰爭的恐怖,體現人們在戰爭下內心的恐懼與扭曲;這些都是戰爭帶來的傷痛,是導演的反戰思想。

二戰期間,由於戰爭因素而導致死亡的人數高達7000萬,而當時的世界人口總數也不過26億,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大劫難。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在民粹主義日益興起的今天,《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人道主義光芒仍稀有之物。生活在和平之中人們早已模糊了戰爭所帶來的的傷痛記憶,還好,有這樣一部影片在警告我們,戰爭是人道主義的災難,是每一個地球人的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