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女士,陆军部把麻省军务局局长一封信转交给我,您有四个儿子,都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您受到这么大的打击,我再怎么安慰也无济于事,不过我必须在此向您致谢……”

——亚伯拉罕·林肯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马特·达蒙联袂主演的二战题材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队在诺曼底登陆;一家名为瑞恩的四兄弟,阵亡3个,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美军将领决定:派遣一支小分队,将最后一名幸存的瑞恩救出来。

于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带着他的小分队开始出发——拯救大兵瑞恩。他们穿过德军的层层封锁,终于在混乱中找到了瑞恩。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整个小分队6名成员阵亡。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整部电影的台词少的可怜,导演没有设计跌宕起伏的剧情,来论证拯救大兵瑞恩的意义;也没有过多的渲染瑞恩的个人价值;他所做的只是呈现整个营救过程的艰难,刻画战争的残酷。

然而,在电影之外,人们对于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军事行动展开了更多的价值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电车悖论

【电车悖论:假如,一辆有轨电车失去了控制,司机看见前方的轨道上有五个人。他可以任凭电车继续前行,这样他们五人一定都会被撞死(这五个人不知何故都无法离开轨道);他也可以将电车转向,开到一根岔道上,而这样只会撞死另一个人。如果你是驾驶电车的司机,你会如何选择?】

拯救瑞恩固然是人道主义的选择,但对于拯救瑞恩牺牲的小分队来说,是否人道主义呢?

也有人认为,8人小分队的牺牲,不应该视为拯救瑞恩的代价。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方面,认为不值当的理由是站在米勒上尉为代表的8人营救小分队的角度,他们在战场上本来有希望活下去,避免牺牲;然而他们的命运因为“瑞恩兄弟”改写了。

另一方面认为值得的理由,更多的是从瑞恩母亲的角度出发,丧子之痛已经是悲剧,何况她已经损失了3个儿子,出于人道主义,米勒上尉应该救出第四个“瑞恩”。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将军视角”“小分队视角”“战争视角”来分析一下,一个换八个,到底值不值?


1·将军视角:他还活着!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当马歇尔将军听闻瑞恩三兄弟战死沙场,全家仅剩一根独苗时,他的内心也是挣扎的。营救行动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促使将军做出决定的是夹在《圣经》中的信件,那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写给一位死了4个孩子的母亲的信。【本文开头部分】

读完那封信件之后,他说:那个孩子还活着。

这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发自心底一种信念,一种不允许悲剧重演的信念。将军下达了拯救瑞恩的军令,所考虑的并非是能不能救出瑞恩,值不值得;他想的是:这件事该不该做!

瑞恩作为一名士兵,是一个脆弱的个体;而拯救瑞恩的行动代表一个集体的关怀。

二战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试图用用强权、暴力、恐怖主义统治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统治下,个体必须宣誓效忠,放弃自己的独立意志,用个体的生命,去赢得日耳曼民族的胜利。

反法西斯同盟之所以正义,其目的正是为了反对强权,反对暴力,为了尊重每一个生命;他们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大肆屠杀犹太人;相反,他们甚至能为了保护他人而牺牲。

拯救大兵瑞恩的军事行为,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反抗“法西斯”的那套强权价值观,珍视每一个个体的生存权利。拯救瑞恩是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不会因为集体而忽略个体;也不会因为害怕牺牲,便放弃营救。

士兵战死沙场,这是士兵的归宿;营救瑞恩的决定是最高长官做出的,作为一群人的代言人,他必须让手下的士兵有安全感,他要通过“拯救大兵瑞恩”行动告诉士兵们,你们在前线打仗,祖国会贴心的保护你们的家人。他绝不允许一个母亲接到四份阵亡通知书。

集体价值,在于其能树立一个有序的世界,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能自由幸福的生活其中,而不是让个体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体依附于集体而得以生存,集体因个体的存在而倍显价值。

瑞恩一家四兄弟为了祖国奔赴战场,这是瑞恩兄弟的选择,他们做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轮到集体做决定!拯救大兵瑞恩的意义不是值不值,而是该不该做?


2·小分队的视角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从接到营救瑞恩的任务开始,米勒小队的成员们便都在怀疑过这次行动的价值,拉宾甚至扬言,要退出这次行动;连坚定的米勒也感到有些疑虑,瑞恩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值得冒着巨大风险去救他?

当他们真正见到瑞恩的时候,他们的疑虑也打消了,瑞恩显然是一位合格的士兵,他舍生忘死;把战友的兄弟情谊和任务的完成要高于自己的安危。于是米勒决定留下来一起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瑞恩米勒和他部下,瑞恩的家人,瑞恩的连队再推广到所有的军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以及所有人,他们属于一个整体,每个人的牺牲都是整体牺牲的一部分,而胜利的果实也属于每个人。

“别辜负他们”!米勒上尉的临终嘱托,是对这次行动的肯定!


·厄本的救赎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在这次拯救行动中,小分队中的大多数成员虽然嘴上不情愿,但他们用实际行动执行了军令。唯一的例外是厄本,厄本在影片中是一个令人生厌的角色,影片中,他做了三件事:

1劝说米勒不杀战俘,放走德国士兵

2在德军与梅利希厮杀时,他躲在楼下当懦夫

3援军赶到时,他亲手击杀了那个被他救过的德国战俘

厄本是一个弱者,懦弱与恐惧是他面对战争的姿态。他的人道主义未经历战火洗礼,所以他的言行举止间,透露着一丝无知天真,与战友们也格格不入。这些矛盾在平时不会显现,一旦进入战争,厄本便将整个小队的弱点暴露了出来。这也印证了米勒上尉说的那句话:人在面临生死的瞬间,强弱立判 。

厄本从头到尾没有表示自己对拯救瑞恩行动的意见;他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但他最终在拯救行动中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在他懦弱、恐惧之后,他终于拿着枪站了起来,为米勒上尉报了仇。对于厄本来说,这次营救行动,考验了他的人性。


3·战争视角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影片开头的抢滩登陆,斯皮尔·伯格让摄影师跟着战斗人员四处拍摄,摇晃的镜头,加上猛烈的炮火声,这种纪实风格给观众营造了极为真实而恐怖的战争氛围。

抢滩登陆的战场上,到处是横飞呼啸的子弹,穿透一个个年轻的身体,带走他们的生命力;受伤的士兵则抱着自己残缺的躯体,痛苦的呼喊着“doctor!”然而,隆隆炮火声中,每一个声音都显得微弱。这便是残酷的战争,它让人疯狂、崩溃。

经过艰难的反击,攻下了德军堡垒的美军已经顾不得“不杀战俘”的军规,将战败的德军一一杀掉。

战争带来的仇恨已经让这些士兵失去了理智,陷入了杀戮的狂欢中。作为长官的米勒看着这一切,有些犹豫,想要阻止,却最终没有做什么。

第二次,在拯救瑞恩的途中,他们抓获一名德军俘虏时,战友们再次准备杀掉俘虏时,米勒决定放掉这个俘虏。


米勒上尉说:多杀一个人,就离家远一分。

这句话唤醒了战友们的人性,他们差点儿忘记了,他们参加战争的目的是拯救人类,而不是徒增杀戮。

如果战争只是让他们学会为了胜利不择手段!那么,他们和纳粹又有什么分别呢?

同样,在战争的威胁下,他们放弃了人道主义精神,放弃了营救瑞恩,那么,他们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结语:

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中,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人物的台词与对白都很少带有观点表达;导演试图将整个战争影像作为一个叙事符号,抛给观众,让观众切身体会这部影片的反战内核。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奇怪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一直被视为美国的主旋律电影,被贴上美国精神宣传片的标签,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应该看到,斯皮尔伯格在肯定人类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整部影片不是炫耀美军的英雄主义或强大军力;而是尝试真实再现战争的恐怖,体现人们在战争下内心的恐惧与扭曲;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伤痛,是导演的反战思想。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因素而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7000万,而当时的世界人口总数也不过26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劫难。

《拯救大兵瑞恩》:八个换一个,值不值?

在民粹主义日益兴起的今天,《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人道主义光芒仍稀有之物。生活在和平之中人们早已模糊了战争所带来的的伤痛记忆,还好,有这样一部影片在警告我们,战争是人道主义的灾难,是每一个地球人的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