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互聯網+醫療健康”構築抗擊疫情信息化新防線

疫情來襲,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如何保障患者安全就診、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為重症患者提供多學科精準治療,並向公眾及時普及科學的防控知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積極探索,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健康”優勢,有力支撐疫情防控期間醫院便民惠民舉措,進一步完善了醫院的防疫體系。

中山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构筑抗击疫情信息化新防线

為了進一步方便公眾獲取“新冠”科普,每位專家還專門撰寫了相應的科普文章。中山醫院通過H5技術,將系列科普視頻和科普文章整合成方便電子分發可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好友間互相轉發的《新冠防控科普手冊》。用權威專家的科普聲音破除謠言,傳遞信心,共抗疫情。 醫院是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戰場,作為每日高峰時段就診量過萬的的中山門診,為了做好第一道安全防護屏障,結合信息化手段和門診管理的經驗,將防控端口前移,制定了“測溫——流調及核驗——病史核驗”三關五卡的工作方案。 為了最大程度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醫院信息部門獨立開發了在線預約小程序,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上傳自己的症狀、信息及檢查報告,醫生在工作站審閱這些資料後,會為符合診療要求的患者進行加號;為避免黃牛號販,信息系統又專門制定了相關技術規則,如實名身份認證、患者只能選擇當日出診專家、加號信息只在醫生診療的後半場推送等,患者都稱讚說這是信息技術編織的“愛心號”,也為門診疫情防控開創了良好局面! 為有效管控人流量,避免門診患者擁擠排隊,在門診入口,醫院採用小程序掃碼的方式,在線收集並核驗與疫情相關的患者個人信息,最短用時僅十五秒,大大減輕了防控信息收集的負擔;與此同時,醫生在後臺進行信息確認,完成了疫情相關信息從填寫到核驗到應用的閉環管理,實現了疫情防控信息的無接觸收集,保障了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 門診入口採用設置紅外線熱成像測溫儀,對全部來院人員進行測溫,避免發熱患者進入普通門診區域。為應對疫情需要,中山醫院發熱門診也立刻“擴容”,以“患者相對隔離救治”為目的,優化信息系統的流程設計,同時進行充分的物理空間隔離,如設立專用CT室、隔離病房專有通道等,確保就診通暢。 除了醫院門診,中山醫院還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武漢抗疫一線。中山醫院赴武漢醫療隊利用自動送餐機器人為患者提供送餐服務。這個“機器人小兵”採用多傳感器融合室內定位技術,擁有釐米級定位能力,定位精度為2釐米,採用點對點配送,實現病區內的自動送餐,減少不必要的接觸,最大限度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 在整個送餐過程中,病人基本可以做到無接觸取餐,即便病人接觸到機器人本身,也只需通過含酒精的溼巾擦拭等方式進行消毒,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 前線衝鋒,後方支援。中山醫院利用5G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多次和身處武漢的醫療隊進行MDT遠程會診助力一線。

中山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构筑抗击疫情信息化新防线

2月27日,由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聯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燦茂教授,為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醫療隊進行了一場重症病例的遠程會診。此次遠程會診對於跨地域的多學科會診尚屬首次, 各路“大咖”現場給出權威意見,協助雷神山醫院醫療隊以最快速度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中山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构筑抗击疫情信息化新防线

3月6日,由樊嘉院士、汪昕書記、葛均波院士牽頭中山醫院,同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及身處武漢的中山醫院醫療隊、新疆援鄂醫療隊進行三地四方會診。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中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上個世紀50年代建院初期,就得到中山醫院的援建,雙方建立對口幫扶,長期以來在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一直保持密切交流,這次又共同攜手幫助武漢人民抗擊疫情,就疑難危重患者的治療、用藥等進行多學科討論,使一線醫護人員快速獲得後方專家支持,從而進一步降低新冠患者病情惡化的風險。

中山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构筑抗击疫情信息化新防线

在信息化助力抗疫方面,中山醫院還將持續發力。中山醫院顧建英副院長介紹說,“前期我們中山醫院門診服務微信平臺,開通了網上新冠免費義診,目前已有16個科室開通網上問診。中山互聯網醫院也已正式開通,目前正以心內科和內分泌科為試點,開展診療活動,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在家完成複診和配藥。我們還有更多的機器人在合作研發當中,不久也將投入使用。‘互聯網+醫療健康’信息技術的應用,構築起了抗擊疫情的新防線,必將助力抗疫攻堅戰早日取得勝利。”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呂春璐 編輯:山巍 責任編輯:金曉英

中山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构筑抗击疫情信息化新防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