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眼中的“文學穰軍”


青年作家眼中的“文學穰軍”


能夠成為一名青年作家,那是與自己的成長環境、家教素養、學識見聞、閱歷眼光、思想感悟都是分不開的。

這位青年,他是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大家庭,祖祖輩輩都是喝著墨水成長起來的,並且家風非常清明正統,沒有打牌賭毒,沒有違法亂紀,沒有抹黑家族的任何事情發生。唯獨家族的所有成員,都喜歡讀書學習,樂善好施,助人為樂,尊敬長輩,愛護孩童,待人處世,以和為貴,與世無爭,和諧共處,堪稱美談。

浸潤在這些環境中的孩子,從小都養成了讀書學習的好習慣,無不良嗜好,一心為家族的形象和麵子,添磚加瓦,增彩增色,而不是半路掉鏈子,抹黑搪塗家族整體顏面。親身經歷著家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一幕幕榜樣的力量,處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一分子,再差的人也不會差錯或失誤到哪種程度,畢竟看看其他人的作為,自己也不為失之千里的。

在這個完全被書香濃重味薰陶包圍的家庭裡,每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長,從成長到求知上學,從上學到走上社會就業,從就業到與人交往相處,都彰顯著學識、能力與實力,他們從小見識多了,閱歷有了,經驗廣了,遇到任何環境、人與事的處理上,也能夠得心應手,恰如其分,應刃而解。

他們讀書,而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一味地不求甚解。像孔夫子的好多學生一樣,讀到最後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留下一丁點兒觸碰靈魂的東西,這就是白白讀書了。如若這樣,還不如不讀,乾點其他正事亦好。沉浸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每一個孩子,對於任何事情,從小就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感悟,並且有獨到的思想與領會,更有出其不意、意想不到的理解與認知。

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籠罩在這種家風氛圍中的人,想不有所建樹都不行,好像環境逼著你向前邁進,有似趕鴨子上架一樣,硬著頭皮都要往上走,向上爬。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這是自然而然的規律使然。

青年作家就出生在這種家庭,生活在這種氛圍中,浸泡在這種家風的燻蒸之下,本著對文學的熱愛,很小的時候,就有那麼一種念想或是一個夢想,那就是我的未來不是夢,能不能成為一個什麼家,和文學沾點兒邊的家,有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內心就下定決心,更應該努力學習,拼搏進取,為未來的夢想,添枝加葉,注入動力,生機與活力。

就這樣,抱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管它東南西北風”的信念與毅力,執著的追求著心理的寬度與高度,詩意的人生與理想的遠方和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汪國真說過,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你努力了,你付出了,總有一天,會達到理想彼岸的那一天的!

說實在,青年也沒有那麼崇高的理想,他知道自己是個平常人、普通人而已,但唯獨支撐他一直向前的,就是那顆執念不停歇的心,時刻沒有動搖過,不管經歷多少大風大雨,艱難坎坷,他都能披荊斬棘,一往無前,跋山涉水,越坦踏溪,走過來的,應該未來運氣不會太差吧。

記得,曾經他有兩篇刊登黨報的文章,吸引過太多人的眼球,那是最早被他關注到的兩大課題,和諧社會與生態環保。在國家還沒完全涉及到這類命題的時候,他已經在權威黨報發表了自己的言論,一段時間來,他也成了當時的風雲人物,人人皆知,人人皆曉,至少讀報的都知道,不讀報的人也曾耳聞過。

在這種種環境的造就下,他一直向著文學的更高山峰攀登邁進,他一心想成為翹楚、佼佼者,他一直為他的目標努力奮鬥爭取著。以致到後來,也就是最近幾年,寫出了太多的作品,涉及到散文、小說、雜文、評論、詩歌等文題類別的東西,最終使他成為一名被吸收到作家隊伍裡,名副其實的作家,因其年齡小,被權威人士貫名青年作家,成為培養的後盾力量,前衛後繼人。這也是為什麼在這裡大篇幅佔用大量時間和大量筆墨來給這位青年下定義的真實所在。

一般情況下,能夠用心來關注文學這個群體的,都是這個圈子裡、內部的人,外面的人,他不瞭解,只能瞎哄哄或吱呱呱或唧哇哇,看不到實質,講不明白,看不透裡面的矛金刀所在。

青年作家讀書的間隙裡,無意中發現了這個文學大圈子中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響譽西北文壇的以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為代表的“文學陝軍”方陣,他們的影響頗為廣大。與之相媲美的那就是被貫以文學豫軍的中原作家文學群一一南陽作家群。南陽作家群曾經以瘂弦、宗璞、姚雪垠、二月河、周同賓、韓作黎、周大新、喬典運、秦俊、鄧州三週……為代表的作家團隊,響譽海內外,震撼整個文壇。

在這裡,作家只想說說南陽作家群下面有個最大的縣級市作家陣營或者說是文學軍營,這是中原最大,甚至是全國最大、最富足的縣市級文學團隊,也就是網絡上一直標榜、認可、肯定的文學新生軍力量一一文學鄧軍,亦有人稱之為文學穰軍團。

南陽作家群,最大的一股力量,來源於鄧州,也就是歷史上被稱為穰城、穰邑、穰原的舊地名鄧縣。反正綜合在一起都是一個稱謂,說的同是一個地方,那就是現如今的河南省鄧州市。

鄧州,地處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國家級商品糧基地,被貫名為中原糧倉,可想而知,地位有多重要,與全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掛鉤與銜接,起重中之重的功能與作用。前幾年,隨著世紀工程南水北調的開通,也被國務院定名為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一水跨京津,情深意更長。就是在這水美地肥、天塹通途的獨特地方,那就是青年作家的家鄉。

從文化意義上說,這個地方什麼都有,南陽作家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很多知名人物,出自這裡。不說以前太古的,就講現當代的,大部分都從這裡起航或騰飛,如:韓作黎、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梁鴻、秦俊、鄧州三週(周學忠、周學良、周熠)……;從生態作物的意義上來講,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小麥、玉米、大豆、菸葉、油菜……,太多的糧棉油基地,在這裡是最實實在在的東西。耕讀傳家,學風端正,民風淳樸,經濟繁榮,蒸蒸日上,這也是鄧州地理位置上的一大特點;從戰略意義上來講,這裡四通八達,商家巨賈,雲集於此,戰略要塞,乃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有這麼多重要的厚重元素和日積月累的歷史沉澱,再不出方方面面的人才,那才是怪事呢?

據文學穰軍主要人物透露,鄧州的作家團隊,已經從年長的在向年青的漸進過渡中,這是好的趨勢,只有這樣才能給原有的步入中老年的作家團隊注入一股新鮮血液,使之煥發生機與活力,蒸蒸日上,經久不衰。這是趨勢,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再往深處瞭解一點,南陽十三個縣市區,每一個縣域內,能夠出長篇小說或已經寫出的,差不多就會有那麼幾個,兩到三名最多,但在鄧州,據粗略瞭解一下,近二十人出長篇小說,並且寫的相當不錯,有的已堪稱經典之作。如:高宏敏、劉德洲、張書勇、李曉燕、張天敏、鄭潔、湯清發……,他們的很多作品,青年作家都讀過,非常佩服和欣賞他們有高瞻遠囑的眼光和獨立發現美的慧眼以及幽藏意蘊的天然美感,有他們榜樣的力量,文學穰軍一定能立於民族文學的不敗之林的。這在全國各同類縣市區也是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

後起新秀更是甚多,據筆者所知,年齡越來越小,已經到了前衛的年齡段層面上了,OO後、9O後、8O後,這些異軍力量正在昂然挺起,他們是繼承和發揚文學事業的主力軍、生力軍,他們的強勁來勢不可阻擋。這股力量屬於猛發與爆發期,沒有他們不敢寫的東西,沒有他們寫不出的東西,他們很勇敢,像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排頭兵與先遣隊,給他們一個支點,他們就想撬動整個地球,他們一直是盡全力展現。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講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與動力吧!

在這支年輕隊伍之中,青年作家拜讀過他們太多的散文集、詩歌集、小說集、雜感隨想集……,想不到他們有那麼多的思想,那麼多的心眼,那麼多的想法,那麼多的感悟,堪稱出奇制勝,讓人過目不忘,記憶猶新。

文學穰軍,已成為一股力量,突飛猛進。據瞭解,在鄧州範圍內的文學愛好者,已經達到三千人之多,他們遍佈海內外,天涯海角,祖國的大江南北,雖遠在天涯各方,但愛好文學的這顆心永遠近在咫尺,因為他們牽腸掛肚的一直是鄧州文學團隊這個團體,這就像是四海漂泊的遊子,終於有個寄託情感,釋放靈魂,迴歸家庭的溫馨港灣。

當每一次盛會的舉辦,就看看那從五湖四海,祖國的角角落落,匆匆忙忙趕回到久別的故土上,為的是聆聽鄉音,傾說鄉情,甚至是家長裡短傾訴一番,或者是互相溝通交流,探討切磋一番,都那麼得勁,那麼滿足,那麼興奮。雖然來無影,去無蹤,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唯有愛好文學的心是一條心,根是一條根,像是落葉歸根的根。

觀望著文學穰軍隊伍的不斷壯大,不斷強勢崩發,團隊中的每一分子都是愉悅的、驕傲的、自豪的。因為大家有一個血濃於水的名字叫做“文學穰軍”,全世界只有這一個名字,獨一無二。只可效仿,不可超越的強勢作家團隊,正呈陽光、青春、向上的態勢,翱翔在中原大地上,成為一顆璀璨的耀眼名珠。

青年作家眼中的“文學穰軍”


作者簡介:劉凱,筆名文青,網名行在路上。80後青年作家,前衛評論人,河南鄧州人,市作協會員,秦俊文學研究會秘書長。從幼至今,一直有著文學夢想,筆耕不輟並稍有成績,目前共寫有二百多篇散文、小說、詩歌、雜文、隨感、評論等,作品散見新聞報刊,網絡新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