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久生:與時間賽跑讓防護醫療物資早一秒到家鄉



1月26日「正月初二」晚22點32分,一輛冀J牌照的貨車從河北省滄州啟動。

在河南省鄭州市,得到貨車出發消息的黃久生長吁一口氣,放下手機。他已經超過24小時沒有閤眼,其間獨自一人開車近400公里,電話打到手機發燙,微信更是記不得發了多少條。

這輛貨車裝載著2000個醫用護目鏡,預計第二天中午會到達目的地——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時間倒回到正月初一,春節回鄉在家只呆了一天的黃久生,看著手機上一條條的疫情防護信息,再也坐不住了。

夜晚,他的目光再次停留在“信陽防護物資‘告急’,急需社會愛心捐贈!”時,下定決心連夜回鄭州。“疫情來的這麼急,家鄉醫療物資告急,我得趕緊回鄭州籌集一些!”為怕家人阻攔,已經56歲的黃久生悄悄拿起車鑰匙,獨自一人從潢川縣雙柳樹鎮出發,開車連夜趕赴鄭州,困的實在不行,到周口西華服務區在車上休息了二十多分鐘。路上,孩子給他打電話,黃久生說自己到周口工地處理個事兒,說已經到了,不用擔心。

黃久生:與時間賽跑讓防護醫療物資早一秒到家鄉

已經整裝待發的醫用防護口罩


黃久生是幹建築的,問哪裡有建築材料、有工程隊,沒問題,關係一抓一大把。可是,買醫療物資就把他難住了。藥店裡買不到,網上也找不到貨源,有再多錢也買不到。

咋辦?

朋友圈廣泛撒網,四處動員,一個一個電話問,一條一條微信發,發動朋友的朋友圈。還好,消息一個一個傳來。

長垣縣的一位醫療器械經銷商有3000多隻口罩,但不準備對外賣,以備職工以及家屬使用。久生撥通輾轉得到的負責人電話:“這是我準備捐贈給老家的,信陽潢川臨近武漢最近,新型肺炎防控壓力巨大,請您千萬支持!”雖是朋友的朋友聯繫上的陌生人,但拳拳赤子心打動了對方,決定賣給久生3500只。在裝運過程中,對方知道了黃久生是義務贍養家鄉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之餘,把最後庫存的350只也全部裝運。

黃久生:與時間賽跑讓防護醫療物資早一秒到家鄉

醫用橡膠手套


隨後,黃久生又從長垣購買到手消毒凝膠960瓶、從北京購買電子體溫計100支。目前,已經全部在運往家鄉的途中,很快就會抵達目的地。與此同時,黃久生捐贈給武漢紅十字會的30000雙滅菌手套也已從江蘇揚州購買到,在運送途中。

醫用護目鏡也有好消息傳來,河北滄州有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可以購買。可是走物流途徑一是距離遠時間長,二是市場需求緊急,提貨的車在廠門口排長隊等候,對方不願意發物流,要求黃久生派車到廠裡提貨,這一來一回又是時間,而且等車到了有貨沒貨還是兩說。

咋辦?

“防控工作到了最關鍵的時期,對於一線的醫療工作者來講,時間就是生命,我們要與時間賽跑。早一秒到,就能早一秒發揮作用,幫助更多的人!”黃久生說。

他請朋友幫忙,從滄州當地高價包車,連夜趕赴信陽,再安排車輛運送回潢川。

得知護目鏡已經確定在路上,身邊工作人員問,到了要不要留幾個給家裡人用。久生一下子就生氣了:“知不知道現在信陽疫情防控形勢多危險?知不知道保護一個醫務人員就能救一大片的人?不留,一個都不準留!”

不僅如此,工作忙,他沒有顧上準備口罩。買到大批醫用口罩後,久生自己也沒有留下一隻。他說,給最需要的人,自己出去少一點,手洗勤一點。

黃久生今夜無眠,一車裝載著生命希望的護目鏡正在路上,和時間賽跑,路上有無突發情況還未知,他每隔兩個小時都和司機通個話。他說,最想聽到司機的話是“沒事,正常行駛,一路暢通!”剛最新消息,從河北送貨司機死活不肯說出原因,車停在鄭州不願意走了,出再高價也不行,久生心急如焚,趕緊把工地買菜的車派到高速口等著轉運,確保今天下午4點左右到達定點醫院信陽市三院。

得知黃久生為家鄉捐贈醫療物資,久生老家雙柳樹鎮的餘輝回憶說:“2003年非典防控,鎮政府遇到了困難,沒有錢買口罩、消毒用的石灰等,久生知道後,雖然他當時工地乾的很小,幾乎運轉不開了,一聽說老家需要幫助,立即東拼西湊13萬元現金,親自送到鎮黨委書記手裡,當時書記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注03年非典不缺物資,財政普遍困難)

回報家鄉踐行在路上

回報家鄉父老,幫助更多的人,一直是黃久生不變的初心和永恆的人生底色。

作為全國道德模範的黃久生,6歲那年,母親永遠離開了黃久生兄妹三人,生活難以為繼,父親只好把2歲的弟弟送給別人,自己挑著修鍋補盆的擔子,常年在外奔波,他與4歲的妹妹在家相依為命。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幫襯著他們長大。報恩的情懷從那時開始在黃久生的心中激盪。

17歲那年黃久生外出到建築工地打工,在工友的幫助和自己努力自學下,取得了建築專業的大專文憑,完成小工、組長、班長、隊長,到項目經理的蛻變。出來打工第三年,他拿出自己賺來的第一筆3000元錢回去給鄉親買了衣服、鞋子,還買了香蕉、大棗等水果,拉了整整一車,全都送給了鄰居,看著拿到禮物笑得合不攏嘴的鄉親們,他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從那以後黃久生每年都要回去看望村裡的老人。在政府的引導下,整整33年,從全村到全鎮,從過年買禮物到捐建雙柳樹鎮敬老院、贍養老人、承擔他們生老病死的費用,他成了家鄉“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兒子”。

黃久生:與時間賽跑讓防護醫療物資早一秒到家鄉


2004年,信陽市委全面實施金橋工程,中共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他被推選為書記。2017年9月,中共潢川縣委成立了駐鄭州流動黨員工作委員會,任命黃久生為書記。黨組織成立後,散居在鄭州市的農民工黨員像石榴籽一樣凝聚在一起,這些流動黨員終於有了自己的“家”。黨工委建立了多個勞務輸出基地,為家鄉農民工、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農民工提供轉移就業平臺,還開辦農民工夜校,組織開展勞動競賽、技術比武等活動,提高了農民工自身素質,開拓了就業門路。這些年,黨工委幫助大別山區15000多名農民工兄弟端上了“金飯碗”,其中5700多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每年可以為家鄉帶回5億多元的勞務收入,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就業一群,脫貧一方”。

回饋家鄉,黃久生是永不缺位的“主人”。他捐建希望小學,修橋修路、安裝自來水……為家鄉捐款達1000多萬元。2016年起,他還在鎮上設立助學金,每年向優秀學生頒獎,對優秀教師進行獎勵,並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資助,先後資助近200名大學生完成學業。

這一路行來,黃久生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諸多榮譽稱號。可他說:“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和父老鄉親對我的養育之恩相比,和各級黨組織對我的關心關愛相比,我做的實在微不足道。我永遠都是那個晏崗村出來的農村娃!永遠都是那個叫黃久生的農民工!永遠堅守用實際行動回報父老鄉親養育之恩的初心!現在家鄉遇到困難,我更是責無旁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