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湖南衛視《歌手·當打之年》第六期雲錄製的排名?

黎黎黎黎黎黎宇傑


1、Misia《What A Wonderful World》(Louis Armstrong,聖歌、爵士)。爵士老者獻給世界的聖歌。

說來很好玩,這首歌是我小學聽過的一首歌,是英語課上老師放給我們聽的一個現場,大概是一個音樂會的樣子,記憶已經很模糊了。而我之所以記到現在,完全是因為歌手的一口白牙和濃痰式唱腔。

這首歌的詞寫得很簡單又很美,是小學生教學的標準歌詞。但到我現在這個年齡(當然也不大,就23歲),聽過的歌逐漸多了起來的時候,逐漸能理解了大道至簡的意思,能用簡單打動人才是真正的功力。

Misia翻唱這首歌我是很期待的,因為我在首發的評測中就寫過,Misia聲音裡有滄桑的透徹力,我很期待她翻唱日本老男人的歌,結果選了歐美老男人的歌(p.s.:也可以,也可以)。我沒聽過Misia的英文,但日式英語我倒是深有體會,本科和研究生都有日本老師,那英語說得簡直是又流利又聽不懂又洗腦。原唱像是歷經滄桑看著世間百態發出由衷地讚歎,Misia翻唱的話氛圍肯定會大變,因為女聲翻唱聖歌往往會有造物主的視角和母性的光輝。

2、華晨宇《神樹》(華晨宇,宗教、聖歌、環保)。來自黑暗的聖歌,來自末日的吶喊。

這首歌是華晨宇未正式發表,只有演唱會音源的作品。跟在Misia的後面很有意思,Misia剛剛訴說完世界的美好,花花立馬把舞臺變成末日景象。

這首歌像一部史詩的開篇,格局很恢弘,看演唱會的現場非常震撼。拿到這個舞臺上,面對空無一人的觀眾席,總覺得有些虧,很難營造出上一步星空,下一步地獄的畫面。

當然,選出來唱沒什麼問題,只是這首歌很挑氣氛,不曉得會不會影響花花的表現。

這首歌本身是很空的,可能性很多,如果能加一些藝術化處理的音效進去,比如呼吸、浪濤等,我個人認為會比較適合此次的舞臺,因為這能夠削弱對現場氣氛的需求,將這首歌轉變成花花個人沉溺於末日景象的表達。

3、袁婭維《月牙灣》(飛兒樂團,世界音樂、民族風)。飛兒樂團後期為數不多的神作。

飛兒樂團巔峰出道,首專多達4首人盡皆知的旋律,我的公眾號「非物理性會談」之前有文章專門寫過飛兒樂團的前世今生。在經歷巔峰後,後期的專輯逐漸乏力,但音樂風格的巔峰卻出現在了《月牙灣》中。

千禧年間有一大批世界民族風的湧現,本身是一個很正的流行樂發展方向,但很快這股潮流就消失了,直到近幾年音綜湧現才又在編曲中聽到。這首歌之前A-lin翻唱過,是次絕佳的現場,她結合自己醇厚的嗓音,把整首歌改成了R&B。

袁婭維翻唱這首歌有難度,她不像A-lin與詹雯婷有明顯的聲線對比,袁婭維和詹雯婷聲線有些相似但又不像詹雯婷那麼仙,據說加了戲曲,玩這麼大的麼?不過從改編上來看,這首曲子融入戲曲是不違和的,細細聽一下這首歌的詞,其實很多話比如“是誰的愛呀/比淚水堅強”“那永恆的淚/凝固那一句話”也是非常具有古典意味的,融入些唱起來綿軟婉轉的崑曲或者黃梅戲,想必也是極好的,但最好不要是很耳熟能詳的那種,總會有些土氣的感覺。

4、蕭敬騰《微光》(袁野夕,太空感、奇幻)。《這!就是原創》推廣大使蕭敬騰。

《這!就是原創》這檔綜藝沒什麼流量,甚至有點糊,但確實出了不少優秀的原創作品,可蕭敬騰選的兩首都不在列(即並不是這檔綜藝我最喜歡的那幾首)。

這首歌原曲很有未來感和科技感,適合做大片的插曲,這種氛圍的營造不僅由於作曲和編曲本身的力量感,很大一部分也歸功於袁野夕冷冽的唱腔。蕭敬騰的音色屬於很純正的暖色調,如果改這首歌需要放大力量的部分,削弱原曲中空靈飄忽的感覺。這首歌一直在重複世界多麼wonderful,如果老蕭把這“微光”最後昇華成“輝煌”,那才是真的wonderful。

5、周深《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紅莓花兒開》(朴樹,俄羅斯民謠)。這是我想聽到的周深。

朴樹的這首歌原本就有一股很濃重的俄羅斯氣息,聽這首歌,總會有這幾幅殘破的畫面浮現在我腦海中:黑夜、流浪、酒館、紅燈區。《紅莓花兒開》是蘇聯歌曲,表達的是少女的思念,在文化背景上,兩首歌是高度契合的。

再來說一說周深。曾經看朴樹的現場:我從未見過如此澄澈的眼睛;如今聽周深的現場:我從未聽過如此澄澈的聲音。他們二位在內核上是相同的,這是在我心目中最高級的一種選曲方式,這樣改編出來的音樂一定是由內而外的相似但不相同。從最開始我就很期待周深的表演向古典多借鑑,他的聲音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歌會有交融感,所以此次《紅莓花兒開》的融入就很恰當。

我比較期待的是他會以什麼樣的形式把這兩首歌貼合,畢竟前者是失去後的落魄,後者是未得時的憧憬和想念。或許會取一個折中的情感基點?或許會組成從未得到失去的故事線?我也不知道。

6、黃霄雲《我用所有報答愛》(張靚穎,歌劇、交響樂)。黃霄雲的完美謝幕。

我看到她選出這首歌,我個人是挺揪心的。她因為首期可能不恰當的一句話遭受了太多不應當的非議,但作為新人,她在這個舞臺上的表現沒有什麼可挑剔的。“高音炫技”這種標籤根本沒什麼意義,炫得起來得得了票,就是本事。她踢毛不易的那場明顯是毛毛的編曲宏大到蓋過了人聲,根據現場投黃霄雲理所應當,況且淘汰毛毛的是綜合兩期的排名,或者說是節目組的黑幕,怪罪到黃霄雲身上有點莫須有吧。

再來說說這首歌,在奇襲陣容評測中我有評價過,黃霄雲聲音融合了張靚穎、鄧紫棋、張碧晨的感覺,她來唱這首歌一定會是適配的。我之前好像在b站看到過黃霄雲翻唱,真的酷似張靚穎,很有靈氣,非常好聽。

這次吉克雋逸來,所有人都知道黃霄雲要退場了。她已經挺賺了,有熱度有衝突有原創有翻唱,最後,她用所有報答這個舞臺帶給她的一切,足夠了。

(最後要是沒淘汰黃霄雲,整檔節目就會往奇怪的方向發展了,說說怎麼還有點期待了呢?)

7、徐佳瑩《不難》(徐佳瑩,臺灣芭樂)。早期作品的遺珠。

這是徐佳瑩最保守的一期選曲了,就是一種小清新芭樂氣息,給王心凌、田馥甄唱也會很好聽很有特色的那種。

徐佳瑩在《心裡學》發表後,我覺得她對作品的表達有了一個進階式提升,細節越來越多,所以唱早期的作品於我是有期待值的。

況且徐佳瑩本身對這個舞臺是足夠尊重的,肯定會進行再編曲。現在再聽這首歌,最後一段的爆發總會想到《到此為止》,不知會不會編到一起,純屬瞎猜。

8、胡夏《張三的歌》(李壽全,臺灣民謠)。簡單幹淨的聲線配簡單幹淨的歌。

《張三的歌》所有人都很熟了,齊秦、蔡琴都有翻唱過,之前某舞臺上胡夏也有翻唱。胡夏很配這首歌,我覺得他的聲音在樂器中像是口琴,清澈悠揚,以他的聲音很容易把聽眾帶到“遙遠的地方”。

胡夏的少年感真是絕了,這麼多年沒變過,音色是男歌手裡具有頂尖價值的。他翻唱的《張三的歌》很可能會問鼎點擊率榜,因為不論這首歌還是他的音色都具有很鮮明的流行特質。

胡夏與之前翻唱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會放大這首歌中青澀的部分,讓人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校園民謠盛行的白衣飄飄的時代,如果有一個學長唱著這麼幹淨的歌,簡直迷死人了。我常常覺得這首歌和齊秦的《外面的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隱隱覺得很相似。

但在這樣的陣容裡,我還是更希望吉克進來,有點心疼胡夏。

總的來說,這一期選曲上是整體優於之前五期的,曲風多元且合適。這一期單看選曲我會最期待Misia和周深的表現,因為他們兩位會比較有突破的改編;其次是袁婭維,我會比較好奇她融合了什麼戲曲,究竟合不合適;花花的表演我個人認為不會優於演唱會版本,但一定也很震撼;其他人的選曲相對中規中矩,期待著本期黃霄雲的風評能徹底翻轉。


廊坊金城武


寫在節目開始前的一些話:

1、本文只是我在看這這一期《歌手》時的感受,邊看邊寫,不是專業樂評,也肯定有很多錯漏。不滿意可以在評論區討論或者罵我,都沒關係。

2、本文大概率不包含聲樂技術分析,關於唱功的討論,樂評人很多很多,@雪嶺洞簫聲 @木一 懂得比我多,前一位也會實時更新,寫得很不錯。

3、關於《歌手:當打之年》的音樂追求是什麼,在節目開播之前的《敢唱敢當敢宣言》中已有相應表態:

十秒、划走,誰允許音樂成為速食?點贊、快轉,誰默認作品淪為數據?音樂該有根,紮根人心;音樂,該是不停擊打靈魂的細密旋律,音樂該是歌手凝望這沸騰時代的酣暢吶喊。……你有權利選擇真正的音樂。少年勤勉,青年擔綱,他們有義務以歌手之名站在這個舞臺歌唱。

這也是我的想法,前幾期對於一些歌手所謂的“偏見”,也正是由此而生。但是,每一位能夠來到這個舞臺上的歌手,都是心頭肉。我很能體會到他們的不容易,那就多一些寬容與諒解。

米希亞:《What A Wonderful World》

米希亞好像上一季的劉歡,每一期演繹不同的風格,給觀眾和孩子們展現音樂的不同可能。

《What A Wonderful World》是一張發佈於1968年的歌,也被用作《12猴子》的片尾曲。作者則是爵士樂不可或缺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這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窮苦出身,走過彎路,被Joseph Oliver發現並拯救,然後成為一個小號手,在節奏樂器和版務樂隊上即興表演,那些隨性的喊叫直到現在都可以在爵士、搖滾中聽到。

關於他的電影有幾部,1980年的《The Best of Louis Armstrong》,2008年的《Good Evening Everybody:In Celebration of Louis Armstrong》(前者我已經忘了什麼內容了,後面是最後一次上臺表演)。有興趣可以看看,很可愛的一個黑人老爺爺。

他的聲音並不清澈,顆粒感很足,就是那種典型的老年人的聲音,但是你可以聽到裡面的從容和舒適。米希亞的版本也是如此,慢慢晃動著身體的她沉浸在skies of blue and clouds of white之中,旁邊緩緩拉動的大提琴和深厚的酒融在一起,緩緩地輕輕地,流向了那一句:

Yes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世界多美好啊。

被提琴、鋼琴、小號包圍的她,間奏那些歡快的節奏,還有隨性的哼鳴,彷彿在說,要好起來了,要好起來了,要好起來了。只用歌聲就能夠表達明確的人文關懷,值得後輩學習。

變平淡為起伏,加入技術高超的華彩,卻不讓人感覺到炫技的成分,這就是唱商。

米希亞的聲音充滿了故事性,儘管她只是在唱一首歌,但聽者總能想起自己的那些過往。這一次,我想起了疫情結束後的陽光。

米希亞:隨便來奇襲我呀!~

胡夏:我倒是得敢啊!

另:這個店我一定要去一次!

華晨宇:《神樹》

一首在2019年首唱在演唱會的歌,第一次聽的時候想起了那部叫《後天》的電影。

旋律很簡單,歌詞也很簡單,在不停的重複裡營造氛圍,用荀子的話說叫一倡而三嘆,那些循環中加強的氛圍,成為了音樂場域的一部分。

同樣有關“環保”的還有一首《地球之鹽》,那首歌有些犧牲自己成大我的感覺,而這首則是態勢的雙重焦灼。一邊是畏懼黑暗,一邊是畏懼放棄;一邊是“Crash and cold,Crash and cold”,一邊是“Never give up,Never give up”。

很多人嘲笑華晨宇的“神經質”,也有很多人沉溺於他的“神經質”——舞臺本就是表現的地方,那些屬於、不屬於音樂的東西,在舞臺上都會成為音樂的一部分——畢竟我們不只是在聽歌,而是在欣賞一個多媒體。

故意的嘶啞像黃沙,若有若無的和聲是陪伴他的唯一。

無論如何,這個舞臺上的華晨宇都一直在變,一直在試圖表達不一樣的東西,給不同的人唱歌——或者說,給同一批人唱不同的歌。

我喜歡他的勇氣,也喜歡這一期樹冠一樣的頭髮。好吧,更精確地說,是羨慕髮量。

袁婭維:《月牙灣》

提起飛兒,就聞到了記憶的味道,這是首屬於童年的歌,嗯對畢竟我永遠18歲。人可能老了就會念舊,《七里香》《逍遙嘆》《一眼萬年》,到現在還會時不時地拿出來聽聽。

飛兒在我初一的時候,火到爆炸,誰都會哼幾句“我們的愛”。不過現在換了主唱,不知道還是不是過去的味道。

原版的這首歌運用了很多中國元素,比如難得一見的笙和五聲調式;也用了很多外國元素,比如西塔琴,是一種很巧妙的混合。

袁婭維說“全國人民也沒聽過我唱過京劇”,所以加入了京劇;又加入了她自己的groove——力圖展現更多樣的自己。但我沒想到是梅派的巴特爾啊!(炫耀一下,我見過他本人,哦對北京的梅蘭芳紀念館可以去,很棒!)

原作裡的轉音被袁婭維個性化了,強化了很多很多倍。

加入的《蘇三起解》彷彿讓人們忽然回到了百餘年前的某個戲臺,正應了那一句“在絲路上的被遺忘”,那些“他還好嗎”也超越了愛情,變成了任何一個她愛的人,也可以是天涯海角的你我。

作為一個音樂人,袁婭維在這個舞臺上的嘗試都是很成功的,雖然有時票數不多,但《歌手》是一個大眾平臺,終於可以把這些東西散發出去。

真好。

蕭敬騰:《微光》

漸漸理解了蕭敬騰,他心裡想的,其實是“就要把所有我喜歡的歌帶到這個舞臺上”。所以他唱鄧見超的《好的晚安》,唱自己的《純金打造》,也唱袁野夕的《微光》。

某種程度上,他是當代音樂遺珠的傳播者。

原唱袁野夕是個很驕傲的人,這種驕傲來自於自身的不認輸和不擅交際,所以她創作的《微光》這首歌裡面,有很多桀驁不馴,也有很多無奈。

蕭敬騰大概讀懂了袁野夕,所以他的呈現,無論是滴血的心,還是有些撕心裂肺的吶喊。那都是要即便頭破血流也要撞破男槍的決心。

這次的改編中,原作的力量得以保留,那些表達糾結的漸進循環都被留了下來,又加入了蕭敬騰自己的搖滾元素,不錯。 很有他自己特色的尾字顫音,堅定中的猶豫,劍插入土地後的搖擺,很像《悟空傳》的“若一去不還,便一去不還”。

我想說集聚的是末尾的那幾句

Please hold my hand

Trust me right now

Let me give you sun

Let me give you light

讓我幫你吧,讓我給你陽光,祈使句裡面其實帶了一點懇求的意味。驕傲背後總有一些自卑,而這些句子的表達,也加入了氣聲。

我聽到了蕭敬騰的真誠。

周深:《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紅梅花兒開》

真沒想到周深唱朴樹。

朴樹對舊俄羅斯的喜愛是超過一些人的想象的。那些生長在軍隊大院兒裡的人們,對一些輝煌和壯麗的嚮往,如夢一般。聽朴樹的現場,只要你不過分計較他的唱功,那他一切都是完美的——有些表達不是唱功可以衡量的,朴樹如此,毛不易亦如此。

達尼亞這首歌最核心的不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也不是對達尼亞的愛和“沉入黑夜”,而是那句不起眼的:

背叛務必堅決,告別亦須要體面,我沒什麼可以解釋的,這是我命運吧。

永墮黑暗的命運,就這樣被接受了。

而周深則用自己的改編轉換了這首歌的主題,不要那麼沉重,不要永恆的悲劇,只要說說當下,說說兩個人的對白和獨白,那就好了。

於是他在流行樂里加入古典唱腔,形成了一個整體——而我們要知道,古典往往是悲劇,流行常常歡喜,但周深做了個顛倒,以光明沖淡黑暗,加上他“聖女”一樣的音色,彌合了一些裂縫。

“所有的情感與我無關,我只是為你忠實再現。”“滿懷的心腹話兒沒法說出來”是一個局外人對整個故事的總結和批點,一個人能夠在舞臺上實現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其實是一件很值得分析的事情。

很有意思的改編,好玩。

黃霄雲:《我用所有報答愛》

展現自己唱功的一首歌,也是表達感恩的4分鐘。

黃霄雲一路走來,爭執很多、非議很多,粉絲很多,罵名也很多。一些脫口而出的話讓她的這一個多月自帶了話題屬性,很多人想罵她,也有很多人在維護她。——這都不是我關心的。

我想的是,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年輕人——她才22歲——是不是能夠做得更好。

目前看來,她足夠誠懇,那就夠了。

去找尋音樂道路上的自己,去體驗人間的滋味,不要被網上的笑罵擊倒、麻痺,肯定會有光芒更亮的那天。

《我用所有報答愛》這首歌是張靚穎的作品,沒有海豚音,就是誠摯地一字一句唱完所有,音色、唱功、情感融在一起,所以具有了巨大的感染力,人們會為誠懇加分。

值得提一嘴的是,這首歌創作於2007年,張靚穎23歲。

而22歲的黃霄雲試圖模仿她,也試圖早模仿的基礎上超越她。“升9個key”的宣言讓我在一瞬間覺得她是個魔頭。整首歌的完成度還不錯,旁邊的男生“小合唱團”也確實鋪墊出了磅礴的大氣。

加油!

徐佳瑩:《不難》

2012年發佈的《理想人生》裡的一首歌,也是一首分手後可以療愈的歌。

一個結了婚的徐佳瑩老是想抹平別人戀愛的傷疤,“儘管你分手了,但是放心,會好起來的”。聽起來其實很像《分手快樂》的另一面,《分手快樂》是告訴你“明天會更好”,而這首歌則是跟你說“沒關係,一切都不難”。

不斷線的提琴音,綿柔柔的歌聲。

說抱歉 不難,跟我們是否還相愛也無關

形式上 去結束,某一個階段

淡去的記憶,將由誰保管

都不是太樂觀

對記憶的不信任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信任。那些希望都寄託在了時間上,因為“時間會抹平所有傷疤”。所以,記憶裡的“你”也都會煙消雲散。等到徹底想不起來的時候,你就已經死了——儘管只是在我心裡。

關於你 很自然

會煙消雲散

當初多喜歡 多糾纏

甚至 都想不起來

很典型的徐佳瑩模式,人聲淡淡進入,鋼琴鋪墊,第二段樂器切入構建完整的聲場,鋪開深度、廣度,完成情感的完整宣洩表達。

好聽~

胡夏:《張三的歌》

總感覺胡夏是聽到最後了忽然想起來還沒推,然後就苦了拉拉。沉浸在音樂裡的挑戰者,很暖,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胡夏也是那種溫暖的聲音,聽他唱歌很有一種“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感覺。這次的《張三的歌》更是如此,平平淡淡地唱完,平平淡淡地講述,其實也就夠了。

一首1986年發佈的歌,電影《父子關係》的主題曲。所以,這裡面的“我們”,不是情人,而是親人,或者說,那些無窮遠方的無盡人們。情感的累積就靠自己的聲音——

而“剋制”就是他的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