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成年人的友誼,都死於無話可說”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大家對彼此的包容性看似越來越強,實際上這只是表象!真正的是需要相互尊重才能收穫友誼!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法則,你完全我行我素,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大家只會覺得你不成熟,不懂得尊重人!生活本來就有很多瑣碎的事情,誰又願意花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包容你的想法和做法呢?!不要認為我有權或者有錢就可以主導一切,身邊始終圍繞的那些人不一定是朋友,很可能只是利益交換罷了!人生總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學會尊重他人,給自己留條後路!


洋仔語錄


不認同。

拉封丹有個寓言:有兩個朋友住在一個城裡,其中一個深夜去找另一個。那人連忙爬起來,披上鎧甲,右手執劍,左手執錢袋,叫他的朋友進來說:“朋友,你深夜來訪,必有重大的原因,如果你欠了債,這兒有錢。如果你遭人侮辱,我立刻去為你報仇。如果你是清夜無聊,這裡有美麗的女奴供你排遣。"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時,還是少年時代,心裡滿滿的憧憬:我以後就要找這樣的朋友。

後來我交過很多朋友,有這樣的,有那樣的。有的,我能和他們說上半天話,有的,我們只是相對無語。我都忘記我和他們是怎麼交上朋友的了。

成年人的友誼,都死於無話而說,也活於無話可說。

不是每個朋友,都要熱情似火,都要無話不談。恰恰相反,有的朋友,你和他在一起,就簡簡單單吃個飯,喝兩口酒,想說話的時候說句,不想說的時候,都在菜裡,都在酒裡。

我們不要忘了,人這種生物,充滿了多樣性。人的性格有外向、內向,外向的朋友愛說話固然好,內向的朋友也有他的處世之道,我們尊重朋友,就像尊重自己一樣。我們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不管是說話,還是寫信、打字、聊天,我們身為對方的朋友,不要為對方設定固定的方式,那樣的友誼很狹隘。

隨著年齡增大,我們和越來越多的朋友少了聯繫,彼此太忙,彼此沒有聯繫的理由。

但是,真正擁有需要對方的時候,對方都在。

我願意做你那個朋友,有各自的運行軌跡,有各自的生活,但是當我們交匯的時候,我願意襯托你的光芒。

這些,跟語言毫無關係。


門口的水


很高興收到您的邀請

不管什麼年紀兩個人都存在各種不同分級式關係,朋友也分三六九等,貼心長久關係和一般快餐式關係。

成年人相處關係存在很多變數,大家相對成熟,考慮事情機會畢竟多,比如對方品性、興趣、觀點、融合度等等,不像青春年少時開心匹配就好。更多會有生活、家庭、情感為交織參差。

同性之間能無話不說的一般閨蜜和好哥們,但維持長久也很難,有些朋友天天在一起但不一定可以交心,有些朋友半年不見也可以用情相處,遇事有人幫,有心事可以把酒言歡暢所欲言,女孩可以小哭小泣,即吐即快,把身邊的一切分享給好友,不論好壞與否。

最可怕是兩個人不可能成為戀人的異性,突然由朋友升級為喜歡之人,這時候角色動機發生的巨大變化往往因此而顯得尷尬,糾結,不愉快,想進一步可內心不允許。有些人會向前一步探探對方的心意,一步一步,步步測試,有些人會覺得無法相處,感情變了人也就變了,就變成了無話可說,更多是想制止這樣的關係進一步,把夢掐死在搖籃裡。

總之人與人之間存在微秒聯繫,這種關係是不確定性的,隨著長久接觸發現的越多,瞭解的越多,對人客觀評價就會不斷變化,由此有些人在不斷失去,有些人的地位越來越高。


時間是成長


成年人的友誼,是不是死於無話可說
是的,但不是當然的是、必然的是——朋友,其實就是交心、換心那回事。

應該說這個提問者,感受到了成年人友誼死亡的這個現象。

成年人的友誼是趨近於死亡的,應該是一個規律性發現。人類社會是群體社會,交朋友是人類的天性,“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中國人的良知天性。中國人是好客的,我們從小就開始交朋友,而且是強調以心換心。不過,那個時候交的朋友,是童心對童心,真心對真心,是是天真、是兩小無猜、是純潔吳邪,是素交、是素友,或者叫“初心朋友”。可是成長著成長著,情況發生了變化。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是一種政治的動物,成年人的社會是一個講政治的“動物世界”——這後面的話,是我說的。

作為生活在人類群體中的一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算計自我的得失,他人的得失…….總想通過“鬼谷子”的招數,把自己的利益搞得大大的,把別人的利益搞得小小的;把擁護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自己的人搞得少少的——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樣,人這種天生的政治動物,最終就以人群來劃分——形成了社會中各種朋友圈,朋友、朋黨、同盟、以及在工作圈中結交的,同事。這樣,你兒時的朋友還是不是朋友,就是一個問題啦。

所以,成年人的朋友,絕大多數都是社會關係總和下的“政治”朋友,朋友和朋友之間除了感情的維繫之外——如果還有的話,更多的可能是彼此雙方利益的考量。

當然,這既有人的物種因素的影響,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更多的是現代社會關係下市場經濟文化氛圍的薰陶和感染。

現代社會下,有一部分人可能考慮著按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來交朋友,這可能有點極端。但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大潮下,中國人傳統的那種“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朋友形態已經淡化了卻也是事實,黯然失色失去的原有的純金子的光彩。於是,成年人朋友,如果沒有利害、利益的交集,在一起就無話可談——畢竟,做為成年人,聚在一起,談詩經、離騷、談唐詩、宋詞、元曲,談《古文類類纂》、唐宋八大家、古文觀止,談哥白尼、布魯諾、愛因斯坦、霍金,談《三體》、《流浪地球》,談理想、志向、抱負\t……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那就談點兒世俗的的事情吧,可這也要講究個彼此的真誠吧,講這個以心換心吧,可成年人早就沒有了這樣的心氣兒了。朋友相見,沒有了彼此的交集,也就沒有了共同的語言,於是乎見面說話,越說越少,越少越尷尬,這不,說著說著,友誼就結束了,就死亡了。

所以,我的觀點,成年人的友誼大多數,的確是死於無話可說,準確地說是既死於無話可說,也是死於無話可以說。

不過,也不要以為成年人的朋友,註定會話越來越少,直至死亡。

也有特例的,

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官居貴州提學副使,叫席書的這個人,聽了王陽明講心學的學問,立馬就請王陽明到貴陽書院講學,並且放下高官的自尊,拜到了王陽明的門下,成為王陽明的門生。兩個人,結為師生關係的時候,應該是老大不小了,但是彼此在一起探討“心即理”,話越數越多,友誼也越來深。

還有一對人的友誼,我想你一定是有耳聞的。這兩個人,結成了我們這個蔚藍色星球上,迄今為止最偉大,最崇高,最無私最永恆的友誼。

這是發生在兩個成年人身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這一對成年人自從相識,彼此話越說越多。他們說的話,都是在談論人類的解放,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發展、繁榮,他們兩人的著作有60卷之多。這對成年人之間的友誼,是純潔的,決然沒有彼此的算計。恩格斯以他自己經營工商業天才的能力,創取財富來支持馬克思做為人類解放研究的這個工作。而他自己呢,個人,甘於在“第二提琴手”這個位置。

別誤會,我不是讓你學王陽明、學馬克思。我只是和你分享一個有體會:兩個人心在一起,才能話越來越多,友誼才可以越來越深入持久。兩個人有共同的理想、追求、目標,才能真誠的話越來越多。

還是尼采先生那句話,“只要擁有理想和智慧,我們就一定合得來。”

還是從伏羲傳下來的那句話,“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所謂的朋友,就是交心、換心那一回事。有了這個認識,您才配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成年人朋友,講的,更是這個道道。


何老師說話


認同吧,微信上隨便聊,見面一句話都不說的都有。現在節奏太快了,生活壓力又大,樓主指的成年人應該是指的28到35之間小有成就的人吧。那麼只有一句話,有利益才有交情,有交情才有遊戲。

什麼是利益,我能幫你的,以後你也能幫我的。或者說直接金錢關係的。

當然也有例外,雙方之間有一方一直在維護,為話癆朋友點贊。


千祈38701563


認同。人到中年有了社交恐懼症,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卻感覺朋友越來越少。想跟人多聚一聚,卻又擔心到時無話可說,更怕到了沒話找話說的情況。很羨慕有的人有那麼七八人的朋友圈,沒事可以聚在一起無話不說,什麼玩笑都可以講。


跑偏的tanke


我不認同,我在瀋陽的朋友認識了十多年了,一個床睡過,互相的衣服穿過,一起喝酒,一起幹活,吵過鬧過,玩笑隨便開,現在還是那麼好,因為性格都一樣彼此都互相太瞭解了



豪橫不了



時建文1


不認同。朋友是不一樣的,情誼也就不一樣。有一句話說的好:友誼如美酒,越久越香醇。




老北寨


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的不僅有生活,還有一份友情。友誼不是用語言的堆砌或者時間的積累,無話可說能“死”的友誼,算不上友誼,也不用去糾結得與失。你值得珍藏心間的讓你回味許久的友情,即使數年沒聯繫,只要一個電話或微信就讓你們的默契像還在一起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